【场景】黄昏时分,小有名气的某企业总经理K,刚从新兼并的企业巡视归来,脸带倦意,径直奔茶吧而来。
【话题】潜规则生成的制度环境及企业成长背景/为什么有的老板热衷于玩弄潜规则/潜规则埋下了消解团队凝聚力的祸根/潜规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缩影/为什么在潜规则面前受伤害的总是员工。
总经理K:好一个“消滞思,解陈烦”,我怎么没有意识到这方面存在问题呢!
吧主:老朋友,一路鞍马劳顿,难免有些人困马乏,还是先讲一个很早以前就广泛流传在企业界的笑话!提提神,解解闷,轻松轻松。
总经理K:好啊!企业界谁不知道你是有名的故事大王。
吧主:说是从前有一个养鸡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母鸡的产蛋量普遍的大幅度下降,经过饲养人员的反复观察研究,发现了原来是养鸡场仅有的一只老公鸡,超龄服役,身体欠佳,使母鸡们都兴奋不起来。
于是,养鸡场厂长就决定再买一只身强体壮的小公鸡,目的是多产蛋,多赚钱。一只经过左挑右选的小公鸡,十分荣幸地来到了这个新的鸡群,踌躇满志,表现出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一心把火地想踢开头三脚。原来那只老公鸡看在心里,气在心头,很不自在。老公鸡对小公鸡的到来很是不感冒,十分敏感地认为是一个威胁。经过思考再三后,老公鸡正式地对小公鸡提出挑战,双方进行一次赛跑对决,决一雌雄,来个任赌服输。望着这只老公鸡体弱多病的样子,小公鸡连想都没有想,神气十足地立刻决定应战。
赛跑场地上,一切都搞得很正规,可是,老公鸡在发令枪响之前,就偷偷地抢码提前跑出了两大步,小公鸡看在眼里,也满不在乎,飞快地向前奔跑,说时迟,那时快,眼看着就要超过老公鸡了。就在这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枪响,小公鸡一头栽在血泊中。当人们正在纳闷的时候,只见到厂长一手拎着枪口还冒着烟的双筒猎枪,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火药味,一手拎着还在滴血但已经死去的小公鸡,嘴里叨咕着“算我看走眼了,这是一只同性恋的公鸡!”
这是人们虚构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企业“潜规则”的故事。此类大同小异的现象在企业里很普遍,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有的人把它戏称为“企业政治”,也有的叫“职场政治”,或者还加上了一点评价性的色彩,美其名曰“黑色办公室政治”。
总经理K:整天忙得要命,只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还没来得及考虑这些问题。你讲的挺有意思,这属于企业文化管理范畴吧!
吧主: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完全正确,按照电视大赛的计分规则,应该给总经理加10分!
一定知道美国GE原CEO杰克·韦尔奇吧。这位世界一流的管理大师,曾在自传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长期职业目标是当CEO,所以,为实现我的梦想,我就一定不能让运转中的“风车”发生倾斜。如果我抱怨这个体制,我就会被这个体制拿下。”由此看来,潜规则是企业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大企业存在,中小企业也存在,中国企业存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存在。就连象杰克·韦尔奇这样的威名远扬的大人物,都如此的无可奈何!可见,潜规则是不可小瞧的。
总经理K:虽说潜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总不能让其发展到影响企业公开规则的地步,那将成何体统!
吧主:潜规则基本上表现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社会关系,如亲缘、裙带关系,老乡、朋友关系,战友、同学关系,上级、部下关系等等,当然也有利益结盟关系。总之,潜规则是隐藏于企业制度框架之下的,一种特定的“暗箱操作”的关系网。作为不成文的规则在暗地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使企业再好的制度、公开的规则,执行起来也大打折扣。明眼人一定会发现,企业里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在某些角落里不守规矩,我行我素。
总经理K:说到这些,算是对上号了。
依我看,下决心把消极的潜规则变革为积极的透明规则,首要的办法是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就会现原形,省得在地下角落里散发霉气。
吧主:说到点子上了。潜规则虽说是一种规则,关键是这个“潜”字。它是在地下运行的,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员工们容易产生“集体无意识”,那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即便发现了也会心照不宣,并不介意。潜规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潜存在地下隐秘的一股消极力量,治理的根本措施是“阳光和透明”。就象你刚才说的,房子的阴暗处最容易发霉长毛,通风透光就好了。
总经理K: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放着企业管理制度的明确规则不执行,非要玩什么潜规则呢?真叫人不好理解!
吧主:潜规则既然做为一种游戏规则存在,也有蛛丝马迹可查的,往往在某个关键的时候,某个关键阶段表现的十分突出,过了这个阶段又会风平浪静,要不,怎么会体现个“潜”字呢!潜规则运行的时候,一般表现为争权夺利、利益分配的权利之争,如:本位利益之争,袒护和维护小团体、小部门的私利;派系之争,你是学校来的,我是本地的,你是嫡系的,我是圈外的;名分之争,职务晋升,岗位变换,福利待遇;宠信之争,同级别之间,同岗位之间,同期入厂的之间,同性别之间;争来争去,明来暗去,还是摆脱不了利益二字,这是潜规则的致命点。
总经理K:按理说,企业论功行赏,奖勤罚懒,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哪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吧主:记得你开始说到,潜规则是属于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说得很到位。企业里的每个员工,在执行制度以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在影响和支配着行动,那就是企业文化氛围。具体说来,就是企业价值观。因为潜规则与健康的企业文化是相互冲突的,拿不到桌面上规则,所以要潜起来,来一个隐身藏形。如果这种隐性的力量哪怕一时占了上风,说明这个企业倡导的文化未必是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好的文化;反之,就是消极的文化,坏的文化。平常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潜规则的蛛丝马迹,那只不过是露出的冰山一角,会产生相当大的破坏力。
在一次国际企业质量管理论坛上,与一位年轻的质量管理专业博士攀谈,他向我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博士研究生毕业来到企业不久,又是人生第一份工作,踌躇满志,也十分感恩。老板很重视这个科班出身的高级管理人才,让他负责整个企业质量管理。他工作认真,十分卖力,初见成效。当他看到,企业因为产品市场俏销,利润丰厚,就放纵投机取巧,开始忽视质量,玩起了所谓的“擦边球”,把刚刚建立的整个质量管理流程破坏了,土崩瓦解。他制止不住,于是就去急冲冲地向老板报告,而老板却是支支吾吾的答应着,置若罔闻。后来他终于明白了,在企业里有一个不成文的东西,凌驾于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之上,只要是气候适宜,人们就会按照老习惯去干。他开始随波逐流,对质量管理睁一眼闭一眼,凑合着干,企业的产品质量一直抓不上去。最后,这位博士选择了离开了,脑海里留下了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像这样的企业,质量管理是假的,制度是虚的,企业文化是空的,唯有潜规则是真的”。
总经理K:要么说,这个单位对集团一贯倡导的企业文化贯彻起来是那么难,有潜规则分庭抗礼,怎么得了!
吧主:潜规则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内部控制体系,在员工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政治力量,潜移默化地起作用。潜规则发展到一定程度,当这种隐形的内部控制体系占上风,会窒息企业的发展,使管理制度成为空话,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上级下达的指令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似乎可执行也可不执行。确定的任务,没有人认真推进,干好干坏一个样。企业公正的评价标准,遭到了颠覆和践踏,干事的不如捣乱的。所以说,有事业感的人无不对潜规则深恶痛绝,认为潜规则是一种离心力,一种销蚀剂,一种惰性力,害人害企。
看一个企业搞得好坏,除了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外,好企业不容许潜规则有生存的空间,就象是洪水必须在限定渠道里边流,不能任其泛滥。那些管理不善的企业则不然,潜规则泛滥成灾,甚至冲毁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为了说明潜规则的危害性,还是用一个很多企业都遇到的情况做例子。企业花大价钱聘来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新来者本想甩开膀子干一番事业,不负众望。可是在人们眼前出现的情形大都差强人意,在企业潜规则的驱使下,几乎无一能够摆脱不愉快的共同命运,其结局可以用四个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新来者刚到岗位任职时,踌躇满志,领导重视,员工恭维,各个笑脸相迎,大家期望远来的和尚念好经,那时的情景是一首抒情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面对企业现状,新来者总是要烧上个“几把火”,抓管理,建制度,堵漏洞,定措施,大刀阔斧的推进,好一支雄壮豪迈的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鬼子们”当然是代引号的。接着,工作受阻,怨声载道,议论多起来,暗中作梗的,明着对抗的,脸色“晴转多云”的,领导支持力度也下降了,上演了一支忧郁伤感的曲调“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新来者心里有些疑惑不解,云里雾里,为什么明明是有利于企业成长的事情,竟然没有人支持呢?在最后的日子里,结局是不言自明的,那一首悲凉色彩浓重的“无言的结局”,成了片尾曲,新来者只好留下遗憾和困惑悻悻的离去。
从“在希望的田野上”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从“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再到“无言的结局”,这“四部曲”正反映出企业潜规则的消蚀作用,使很多职业经理人深受其害,闻之不寒而栗。
总经理K:那个企业不需要人才,我们那家有问题的企业,刚刚上演完这“四部曲”,集团选派去最有潜力的硕士研究生,没干几天,竟把人家挤兑的受不了了,含着眼泪要求到集团其他的企业工作,真的不可小看潜规则的破坏力。
吧主:古语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再好的企业,潜规则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必须控制发展,防治蔓延开来,绝不能成为与制度管理分庭抗礼的地下暗流。在这一点上,既考验企业老板驾驭企业的能力,也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成熟标志”。正像有的学者形象比喻那样,治理潜规则是企业家的“成人仪式”。你的那户企业管理者“成人”了吗?
总经理K:是呀!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大行其道,潜规则就会偃旗息鼓,不打自退,像过去流传的那句话:“你要是松一松,它就会攻一攻”。我们一贯奉行的好做法,就来个以正压邪,以正治邪,以正祛邪!
吧主:我完全赞成老板的看法,这个正,就是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个邪,无疑就是潜规则。
总经理K:今天,来到茶吧品茶,听到个新名词“潜规则”,受益匪浅。你说,从哪些方面能够判断企业潜规则盛行呢?
吧主:潜规则是员工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员工身上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凡是潜规则盛行的企业里,一定会把员工塑造成三种类型的人,而这三种人职场遭遇又完全不同。通过这三种人数量的多少,就可以做出个基本的判断。
受宠的“鹅卵石型”的员工,态度圆滑,顺情说好话,讨人喜欢,不吃亏,凡是遇到好事、待遇肯定少不了。
受压的“方砖型”的员工,棱角分明,能干事,敢于提出意见和看法,仗义执言,这样的人吃不开,往往受到排挤和压抑,多干事的人吃亏。
混事的“粘土型”的员工,“鸭子过河随大流”,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拿捏什么形状就是个什么形状。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你们试想一下,如果企业里“鹅卵石型”的员工多了,企业的“艰难险阻”的工作还有谁去干?如果企业中“方砖型”的员工多了,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还愁企业不顺风顺水吗?如果企业里“粘土型”的员工多了,还能谈上创新发展吗?你们的那户企业什么类型的员工多呢?企业的境况又当如何?
我咨询过的企业案例表明,一个企业在破产关张之前,都必然出现相当长的一段潜规则盛行期,说是猖獗期可能更准确些,引发出一些骇人听闻的管理不善的奇闻怪事。当潜规则在企业发展到恶劣地步,最常见的是以人划线,自己人,圈内人,铁哥们,拉帮结伙,结成了利益小联盟,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利益关系,有人痛斥为“企业帮会”,为所欲为,使企业失去了内部管理控制的能力,什么管理制度,什么企业的利益,什么股东利益全都抛到脑后,成为了“软”的东西,没有约束力,唯有潜规则在小圈子里最管用,是刚性的“硬”家伙。潜规则的登峰造极,是以权谋私,狼狈为奸,违法乱纪,动不动就搞个“运动”,铲除异己。如果再说的透明一些,企业潜规则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掌权者行为的影子,真是如同“房檐子挂着的冰溜子——根子在上头”。
总经理K:各位听懂了吧!事实像吧主讲的没什么两样,这样的企业表面上看,大都还过得去,可是一旦揭开盖子,一团糟,有小鬼作怪瞎折腾,企业怎么能搞好!
吧主:细究起来,潜规则与组织架构、人事制度、管理权限密切相关。在我国企业中,对潜规则早就有所认识,并且解决较好的不乏先例。华为集团就是比较早提出要把潜规则透明化的企业,并在组织制度上,人事安排上防患于未然。这个集团在总裁下设十几位副总,明确副总的权限和职责,权力分散,并用企业小立法的形式《华为基本法》固定下来,从根子上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让潜规则没有市场,内耗自然而然减少了,合力和正气上升了,人心顺畅了,企业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头羊位置。
过去我们在企业管理上,老板忙的不可开交,疲惫不堪,注意力多数都集中在业务经营、财务管理等项事务上,企业一旦暴露出现问题,多数是在这几方面找原因,结果是制度定了一大堆,还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效果不明显。因为人们往往习惯关注结果怎样怎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到潜规则这个根子上。潜规则致使企业制度管理形同虚设,成了摆样子的“装饰物”。
此外,潜规则造成企业内部协调难度大,管理成本增加,执行制度之前先看是谁搞的,对心思,有利益就干,否则就找出一千个理由顶着不干!从另一方面讲,潜规则导致企业内耗增大,监督成本高,管理者对员工不放心,最苯的、也是最容易办到的办法是派人监控,所谓“卖一个搭一个”,效率下降不算,员工队伍内失去信任感,必然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凝聚力。
总经理K:所以,对我们对那户企业的整改,不能就事论事,就利润谈利润,一定要充分考虑通过创建企业文化,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潜规则的问题。
吧主:潜规则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在一些企业有市场,与传统文化观念的糟粕,以及我们当今企业管理理念误区有很大关系。
首先说一说传统历史文化观念方面。有的企业老板不钻研企业管理之道,却是热衷于权术、谋略之类,把玩弄潜规则当作是治理企业的政治手段。曾经多次来我茶吧做客的一个大老板,平时放着那么些管理书籍不读,现代管理模式不学,闲暇时间读些什么谋略大全,津津乐道。其实那是根本不能简单的效法和类比的。企业管理者惯用权术和谋略行为,员工们也就竞相效尤,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潜规则蔓延和泛滥。
再说一说当今企业管理理念的误区。有的企业大肆兜售家族宗亲文化,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要求员工以企业为“家”,其实这混淆了企业与家庭的本质区别。说穿了,商业社会中的企业员工,就业的直接目的是养家糊口,在高一点层次是追求职业目标,与企业确定的劳动关系决定了根本不可能把企业当成家,躺在企业身上。西方一位管理学者曾明确指出,企业不应该过分地营造家的氛围,更不能将员工搞成“亲如手足”,企业要依法让员工有安全感,职业岗位受到企业和同仁的尊重,而更多的是感到竞争压力,担当起自己的职业责任。
总经理K:这一点讲得太深刻了,从深层次上讲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要靠公正透明的制度规则管理员工,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吧主:此时,我想起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大庆王铁人的一句名言:“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企业是置身于市场之中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如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了“亲疏远近”的宗亲关系,是不利于企业管理和成长的。正是这种模糊不清的管理理念,仍然被一些企业奉为九天神明,还在广泛地流行着,企业管理者默许潜规则的存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句话,家文化浓,潜规则盛!
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经济利益组织的企业,最明确的规则就是效率兼顾公平,追求企业利润兼顾社会效益。员工是企业中的利益主体,制度规则透明化,是对员工的最大尊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全球跨国公司普遍推行透明的“金鱼缸”管理模式,一切暗箱操作的潜规则都对企业成长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总经理K:解决企业管理层问题与创建企业文化,双管齐下,是不是就揪住了潜规则的“牛鼻子”。
吧主:比喻得太好了!首先企业管理层要做治理潜规则的表率,还是那句俗话说得好,“树根不动,树梢瞎摇”。要旗帜鲜明执行管理制度,抵制潜规则泛滥。
抓企业文化培育是完全对路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就像茶吧里喝的工夫茶一样。眼下最见成效的纠正潜规则的方式,是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实行考核责任制,通过公正、公开、公平的考核评价,重业绩,重实效,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同时,企业老板倡导以人为本,我们说不能同员工确立特殊的关系,并不是鼓励老板们去做《半夜鸡叫》的“周扒皮”。要尊重人,信任人,使用人才,树立企业民主管理风气。干事的人受宠了,企业政通人和,潜规则才无藏身之地。
总经理K: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个企业要是早些时候就从这几方面抓一下就好了,责任在我呀!你们想,为什么派进去的人才被挤出来?为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什么对违法乱纪的员工处理不到位?为什么七姑八姨地安插了一大帮?为什么——?都是潜规则在捣鬼。应了那句古训:“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吧主:在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坏苹果法则”,说的是在一筐的苹果中,如果把一只烂苹果留在好苹果筐,那么,一筐好苹果也会跟着烂掉。过去曾流传的一个笑话:老太太有一篮子西红柿,舍不得吃,每天都是把即将要烂的西红柿先吃掉,就这样一个烂的一个烂的吃下去,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吃掉了一筐的烂西红柿。“坏苹果法则”告诉我们,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必须毫不留情地甩掉“坏苹果”,绝不能让一个坏苹果毁掉整个团队。
总经理K:放心,我们不能走那位老太太吃烂西红柿的路子,别“吃了一百个豆,还不知道腥!”
吧主:人世间,无论干企业也好,做别的事情也罢,只要是管理一个组织,就不要忘记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企业为什么不能容忍潜规则的存在,打破天窗说亮话,治理潜规则目的就是一条:增强企业凝聚力,强化决策执行力,而只有达到人和,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相信,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绝不会容忍向前飞奔的企业这匹千里马,被潜规则的“绊马索”绊倒缠牢。一个追求成功的企业,更不能允许潜规则成为落实管理制度的“顶门杠”。这是企业管理的最起码的规矩。
总经理K:这壶茶真的没有白喝,今天是品茶论道双受益。好吧!明天我们就组成个整改小组,先从吧主说的这几方面入手抓起。
吧主:祝你马到功成!
【尾声】望着那辆奥迪V8轿车快速驶入灯火如流的大街,瞬间消失在现代城市的夜色里,吧主心里由衷地发出感叹:哎!作为企业老板真的不容易,一旦把追求企业成功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象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只有永不停歇地引领自己心爱的企业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