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泰州普济医院,泰州 225300
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脑损伤急性期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是脑水肿、颅内高压,在脑损伤急性期进行有效减轻脑水肿及其他继发性损害,对提高脑损伤的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有十分重要而长远的意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说明书中表述能促进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功能恢复。近年来,我院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予报道。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0.2岁,病程11~70 h,平均13 h。对照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2.3岁,病程8~67 h,平均12 h。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并对并发症进行相应的处理。治疗组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46213)10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4 g加入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1次/d。疗程均为14d。
根据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3]。基本痊愈:减分率>91%,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减分率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减分率18%~45%,生活能自理;无效:减分率18%以下,生活不能自理;恶化:增加>18%。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三者总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CSS量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 (0~15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 分)。
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疗前为(15.48±4.09)分,治疗后为(8.52±2.63)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6.27±3.22)分,治疗后为(13.59±4.07)分。两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 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7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位居第三的疾病。目前开展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报道较多,治疗观念亦从原来的保守性药物治疗转向积极主动地再灌注治疗,常用溶栓、介入治疗和神经元保护治疗的联合应用,使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大为改观[4]。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神经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手术治疗脑梗塞,其疗效、死亡率及致残率都未形成统一结论,临床上使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尤其是急性期的治疗方法,至今仍未找到一种确切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神经节苷脂有多种类型,其中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GMI)最为重要,在脑组织内含量也最多,是惟一可透过血脑屏障、嵌入神经细胞膜的外源性神经节苷脂。神经节苷脂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表型的表达以及细胞迁移和神经生长锥的定向延伸,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双重作用,能从多个病理生理环节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多种临床上的神经损伤有很好的修复作用。GMI减轻脑水肿作用的机制在于保护缺血再灌注的脑组织,它通过减轻脑缺血对Na+-K+-ATP酶(也称钠泵)活性的抑制作用,把细胞内的Na+逆浓度差转运出细胞膜外,同时把水分子泵出细胞外,从而直接降低细胞内含水量,直接减轻脑细胞水肿。在脑损伤急性期应用GMI,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轻脑水肿及其他继发性损害。
吡拉西坦是一种γ-氨基丁酸的环形衍生物,能促进脑内ATP及乙酰胆碱合成,增强神经兴奋传导,改善能量代谢。研究发现,吡拉西坦可提高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缺血引起的乳酸堆积,缩小梗死体积[5],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6]。
本研究应用GMI治疗急性脑梗死,从结果来看,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 (87.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 GM1 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期间GMI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5):381-2.
[4] 任 超,刘小芳,解丰帆.急性脑梗死治疗进展 [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7(8):680-2.
[5] 赵育梅,杨晶晶,寿艳红,等.局灶性脑缺血时吡拉西坦对缺血半球能量代谢的影响 [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2):126-8.
[6] 张育华.吡拉西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5):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