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拟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并且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的热议再次把婚姻家庭的道德伦理问题推向了法制建设的层面。
据统计,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没有子女。从人口结构和年龄层次分析,我们面临的未来,不仅“未富先老”,还多半“老而空巢”,且愈演愈烈。
网友热议:“常回家看看”
入法,听上去很美
方芳(医院宣教部职员):将法律强加于道德之上,悬!
回家看父母是道德的事,法律的掺和只会让一项温馨的家庭行为变质!愿意回家看父母的人,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家,那还要这部法律干吗?不愿意回家的人,就算他们慑于法律的威力回了家,也只是走走形式,做做表面工作,对于父母,这样的看望能有多少慰藉?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孝敬是儿女的责任,但绝不是法律的强行介入就能够“规范”出来的行为准则。
孙元明(社会学家):愿望美好,作用未必明显,难!
把“常回家看看”从道德义务上升到法律责任,其中的法理对错、是否会让道德与法律相冲突,我们暂不讨论,但这样一部初衷善良的法律,出台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每个环节都必须谨慎,否则很难保证不出现愿望美好、作用有限的现实困境。
试想,经常回家看看,究竟多长时间为“经常”,是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不与父母住在一起,是否也应排除众多的情非得已的情况?所以要把一种道德行为由法律去规范,除了必须谨慎外,更多的细则需要去规范,否则这样的法规就不具可操作性,极易流于形式。
朱万里(心理学家):用法律为道德画上底线,好!
把子女看望父母纳入法规,无疑将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会对人们的道德感起到一种引导和匡正的作用。
2009年4月9日,一位住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张辛庄村的八旬柴姓老人被儿子遗弃后饿死在家中,去世10到15天后才被其孙子发现。2010年4月27日,柴姓老人的4个儿子中,除了小儿子,都已经被通州区人民法院以遗弃罪判处3年到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面对这样的情况,法律其实与道德并不相抵触。只能说,在道德无法约束人的行为时,法律就是道德的底线。而法律画上的这条底线,除了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作用。相信法律出台后,更多的人会从最初的受约束、不自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因此,我认为,该法律出台的积极意义更大。
一位“空巢”老父的家书
吾儿如鉴:
又一年春节将至,窗外的鞭炮声又将把我们压缩进清冷的家居之中。德国的纬度比我们这儿高,听说还降了大雪,一定很寒冷吧?西方是没有春节的,也不会放假,但是你们几个东方人在除夕夜小聚一下,总是会有这样的安排的吧?
除了遥远的回忆,我和你妈妈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更温馨的谈资了。家中的一切,还如同十四年前。我的床头,还摆放着你儿时的黑白照片,那是你小时候我们一次次带你上玄武湖留下的印迹。记得还是你一岁多的时候,还垫着尿布,就抱着你滑滑梯了,儿童乐园成了你的最爱。以后,只要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花上五分钱一张的门票,一家三口到玄武湖来玩。进了公园,你就像出笼的小鸟,在草地上迈着歪歪扭扭的步子戏耍,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好奇。还记得吗?我们教你如何沿着公园开阔地上的两个圆圈形成的8字奔跑,把你放到花坛上学习平衡。你妈妈劳作惯了,一边看着你玩,一边手中还戳着毛线,为你编织出一件件漂亮的毛线衣。说到穿衣,你小时候几乎每一件衣服都是你妈妈在缝纫机上做出来的。你很依恋妈妈,我经常看到的一个情境是你站在妈妈和缝纫机之间,像一只小鸡一样环绕在她的胳膊间,她一边踩动着踏板,一边教你唱着儿歌。啊,那台熊猫牌老式缝纫机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在你上一年级的那个夏天,我们和外婆一道去了普陀、杭州。杭州的美景无数,我们都玩得很开心。到了岳庙前,你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执意要我为你在岳飞像前、精忠报国刻石前和岳云墓前照相。外婆和我们都为你志存高远而高兴。
十四年前,你离开了温暖的家,去了北方读书。从送别你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你的独立性,该是放飞的时候了。不过儿行千里,我和你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为你取得的每一点点成绩而暗自高兴,也为你遇到的每一个沟沟坎坎而担忧。
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联系了。我们知道你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每到节日、生日你都会专门打电话来问候。但是,也许是我们的心情所致吧,总觉得还想得到你更多的信息。知道你学习很紧张,你不必介意,我只是释放一下心情而已。
我和你妈妈一切均好,还是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每天简单生活。过年了,我们这儿少不了要团聚几次,想到每次聚会,好多次都独独缺了你一个,不免有些惆怅。
好了,这次就写到这儿吧。祝愿你今年秋季归来时,有个好的收获,你的收获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祝平安快乐!
父
2011.1.30.
调查:空巢生命质量低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情感等评估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7.8%的空巢老人存在焦虑情绪,非空巢老人仅2.7%;15.6%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情绪,非空巢老人仅9.4%。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失去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对象,常感到孤独和寂寞,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容易陷入无趣、无助的状态,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存在,易引发空巢综合征。”有关专家指出。
据调查报告分析,空巢综合征可以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的紊乱、免疫功能的下降,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一些空巢老人还容易患老年痴呆症。此外,心理健康也容易出问题。
编后:
一个月前,“常回家看看入法”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月后,春节返乡大军作为“回家”的一个典型样本,再次让“入法”的荒谬一览无余。
谁不想回家?看看骑着摩托顶风冒雪、千里单骑往家赶的农民工,看看因买不到火车票怒极裸奔的小伙儿,你就知道回家的心有多么迫切。但再来翻翻我们的账单,你也会发现回家有多么昂贵:一项调查显示,有接近30%的网友,春节回家一次要花掉6000元的费用。6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你要多久才能赚到?
回家,就像一场平民的战争,大多数人像堂吉诃德一样挥剑而上,却弄不明白敌人是谁,在哪儿。究竟是什么潜伏在我们和亲人之间,让回家变得如此艰难?
过去的这30多年,正是中国经济翻天覆地变化的30多年,也是无数农民前赴后继背井离乡的30多年,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合力托起了“中国制造”闪亮的标签,巨变的城市,却始终吝啬于给他们一个名分,任他们候鸟一般南来北往。
越来越多的GDP由外来人口创造,但这些外来人口却无法分享到更多的GDP红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各项保障不到位,就算是看似光鲜的“白领”外衣,也同样裹着一颗脆弱的心。
“常回家看看入法”的荒谬,不在于亲情需要法律保障的尴尬,而在于建议者的语焉不详。需要保障的不是 “常回家看看”,而是一个更合理的配置方案。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注定是焦灼的,更多人挤在塔底,被压得喘不过气。难以跨越的不是万水千山的回家路,而是横贯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坚硬如铁的重重壁垒。
我家门口有家饭店,最近推出一款“孝心菜”,若带父母去吃饭,饭店便送一盘菜。老板在推出这种亲情营销前,必然有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却也无形中对于搭建社会伦理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支架,一盘菜背后,藏着小生意人的智慧和良知。
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怀念父慈子孝的古代,但我们总不能坐上时光隧道去寻找牧歌田园,那就只能寄望于这个时代,有更大的智慧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