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暄,杨学惠
(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30 2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区管委会 重庆 401220)
广场、公园、开敞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各项活动,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名片。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过度追求宏大尺度,缺少休憩服务设施,服务人群针对性较差,没有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科技新城公共空间与一般城市存在一定的异同。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科技新城,其公共空间除了能够满足市民的各项休闲集会活动,还应突出科学技术特色,以吸引和服务各类人才为导向,成为助推城市发展、产业更新的活力源。但是,目前科技新城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不足,各地科技新城的兴建亟需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也获得较大发展。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新世纪国家产业的发展正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我国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也是一种产业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发展。这种政府主导,由上而下的快速建城运动一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使城市不得不继续扩张,以满足城市新居民的各类需求。
这种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过渡,第二产业内部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过渡的双重过渡,就是我国科技新城公共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征。
基于这种双重过渡特征,科技新城公共空间的发展有两类需求。首先是一般需求,即城市公共空间要能够满足一般市民的休闲活动,例如广场为市民提供集会和活动空间,商业街为市民提供便利的购物空间,公园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等;第二类是特殊需求,科技新城主要依托的是人才资源,所以其公共空间的塑造必须有利于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满足这两类需求,不仅可以改善民生,留住产业人才,还可以塑造独特的科技新城名片,促进人才的聚集,助推高新产业发展。下文通过烟台辛安河口东区城市设计来具体阐述科技新城公共空间的塑造。
笔者选取烟台辛安河口东区城市设计为研究案例,对科技新城公共空间塑造进行实证研究。
设计用地位于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核心区,西临高端技术产业服务核心,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等产业配套项目,东侧是牟平老城区。用地现状为海水养殖场和黑松林,面积2.26km2。
依据《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核心区)总体规划》,设计用地的功能定位是:科普展示、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公园和休闲景点,滨河科技文化观光带。用地功能主要为公园绿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图1)。
图1 烟台辛安河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2.1 多元融合的“科技聚会”理念
通过空间上的联系,将公共开放空间与其他功能用地融合,促进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与科技文化产业活动的有机互动。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层市民的活动需求,提高周边地区的生活品质,为高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这种将与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体验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同时,亦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运用和推广。
3.2.2 高新科技产业的服务平台
科技新城公共空间是展示高新科技成果,提供配套服务的平台。通过商务娱乐休闲区、文化创意产业区、青年体验运动区三个功能区的独特城市空间和配套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用地北部两侧为度假酒店群,成为增强片区识别性的标志;精品餐饮和休闲娱乐商业街,形成临海连续空间,可以方便市民和旅游者直接到达海滨沙滩。中部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建筑群采用半围合的空间,避免外围车行交通的噪声影响,同时可以形成舒适的内庭院。这种零污染产业一方面降低产业发展对本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保障本区基本的消费人群,还可以服务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中部西侧是大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中心,将最新的电子信息科技成果与游戏娱乐结合,进行推广(图2、图3、表1)。
图2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图3 功能分区解析图
表1 高新科技产业服务项目
3.2.3 多主题的公共空间
科技新城的公共空间既要服务一般市民,更要增强对年轻技术人员、青年学生的服务。
本区服务目标人群界定为青年学生、普通居民和高端商务人士三个类型,对其主要分布区域、交通方式和交通来向进行分析(表2)。结合公园用地中不同的环境要素,将大面积的公园划分成不同主题,形成多元主题公园集群。
表2 多主题公园项目设置
青年学生是未来高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针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辛安河东岸设置传统运动公园和极限运动公园。中部大量防风黑松林,种植类型单一,通过种植适应性的植物,如黑松、刺槐、麻栎林,增加乔木灌木和草地的搭配,逐步改善土壤性质和黑松林的景观效果,并针对普通居民设置外围开敞式公园和松林公园。北部针对商务人士和旅游者设置滨海公园。
3.2.4 餐饮业发展空间
新城建设中的移民安置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科技新城的移民安置区应该突出科学技术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运用和展示,保留适合新城发展的产业,通过城市空间的重塑和政策扶持,为这些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本区原有居民经营着海鲜餐饮业。在新城建设中,通过建立移民安置示范区,将本地居民就地安置,改善居住环境,通过优惠的资金补助和低税政策鼓励他们就地重新开展餐饮业,延续原有生活方式。居住和商业用地混合,打造连续的美食商业街,使其更符合餐饮业发展的空间。
运用生态技术,改善居住环境,通过低耗能的生态技术建设这片居住区,运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型清洁能源,通过中水处理循环利用水资源,通过屋面绿化等方式改善小气候,降低建筑能耗。
3.2.5 低碳的交通空间
科技新城公共空间宜整合交通服务设施,促进步行为主的低碳交通。
用地被四条主要道路穿越,30m~50m的道路绿化虽然减少了人行动线与车流的冲突,却阻碍了街坊间的联系。综合运用综合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电瓶车环线、步行网络、下穿通道、过街天桥等交通设施,形成便于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区域低碳交通系统(图4)。
图4 低碳交通解析图
地铁站作为低碳交通系统的核心,建立步行网络,每个地块的主要人行入口相互咬合,构成一体的城市步行空间体系。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整合布局在地铁站和各地块人行主入口地下,自行车租赁点和电瓶车服务站靠近各地块人行主入口。
3.2.6 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
科技新城公共开放空间应该结合步行系统,通过建筑的疏密结合,公园开合设置,保持视线和空间的连续性,增强可识别性和可达性,同时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空间特色。
案例通过一条主要景观轴线,贯通南北,依次串联艺术品展览馆、水主题景观带、中心休闲广场、地铁站出口、外围开敞式公园、移民安置示范区。周边次要景观轴线将各个片区串联,并在空间网络上镶嵌景观节点,将本区与周边连成一体(图5)。
图5 开放空间与景观解析图
科技新城公共空间应将公共空间与其他功能用地混合,将服务市民娱乐休闲与高新科技产品推广进行融合;利用原有自然植被条件,降低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内部交通,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建立低碳和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方式;项目设置应体现科技内涵,能够吸引留住人才,能够助推高科技产业的培养、成长和发展。
科技新城公共空间是城市活力的来源,它肩负着创造优质生活品质、促进技术人才聚集、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彰显区域文化氛围等多重使命。如何通过适宜的开发模式,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促进科技新城公共空间的塑造,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1]徐永康,周胤斌.简洁而不简单的城市公共空间——上海嘉杰国际广场[J].中外建筑,2010,(6).
[2]胡玎,王越.从封闭型到外围开放型城市综合公园的探讨[J].理想空间,2009,(06).
[3]赵勇伟,叶伟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策略初探[J].华中建筑,2010,(07).
[4]李轶华.滨海片区城市设计研究——以汕头市东部经济带滨海片区城市概念设计为例[J].广东科技,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