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果,王春明,洪 流,王生荣
(1.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大麦(Hordeum uhulgare)主要有啤酒大麦、饲用大麦、食用大麦,因其粗蛋白和可消化纤维均高于玉米,是牛、猪等家畜的好饲料。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麦加工业迅速兴起和发展,市场对大麦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随着大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大麦条纹病也在逐年加重。大麦条纹病防治方面,以化学农药防治和抗病品种研究较多。化学农药防治主要集中在大麦种子处理和 种 衣 剂 研 究 方 面[1,2]。国 外 学 者 El-Sayed-A A等[3]、Arru L 等[4,5]做了大麦条纹病抗性研究,国内潘永东等[6]、王效宗等[7]作过较多工作,选育成的甘啤4号,对大麦条纹病具有较好的抗性。诸多研究表明,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源主是种子带菌,菌丝体在种子内以休眠菌丝体的形式能存活5~10年,甚至可达16年。因此,种子带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种子处理可以控制该病的蔓延发展[8]。
供试菌种为大麦条纹病病原菌禾内脐蠕孢(Drechslera graminea)。采自甘肃永昌县。
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FS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EC由江苏省泰州梅兰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FS,17%多·克·酮种衣剂和8%克·烯种衣剂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项目组研发;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WP由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由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供试大麦品种为甘啤4号。
1.3.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9],通过抑菌试验,选择各供试药剂的5个最佳浓度梯度,配制成PDA培养基,每个浓度做4个带药平板,每平板中央接1块3mm的病原菌菌饼,置于25℃黑暗培养,待对照的菌落边缘接近皿壁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求出4次重复的平均值,计算各药剂处理对病菌菌丝的生长抑菌率。
参照文献[9]统计方法,求出各药剂对供试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y=a+bx、相关系数r以及有效抑菌浓度(EC50)。分析比较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10]。
1.3.2 室内药剂拌种发芽率测定 将处理过的大麦种子(表1),分别随机分出80粒,分成4组(4个重复),在室内保湿培养使其发芽。观察测量胚根、胚芽长度,统计发芽率。
1.4.1 供试药剂及种子处理方法 试验设7个处理。根据各处理大麦播种量,将各供试药剂稀释成不同浓度,进行均匀拌种或不同时间的闷种、浸种处理,晾干即可播种(表1)。
表1 7种各处理药剂及稀释处理Table 1 Description of 7treatments
1.4.2 试验地及小区设计 2009~2010年试验设在永昌县东寨镇上四坝村一社二社的大麦栽培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小区面积24m×24m。
1.4.3 调查方法 播种后第45d调查各处理出苗率,比较各处理幼苗长势。拔节期调查病害发生情况,收获时考种、测产[11]。
调查分级标准:0级:不发;1级:植株上有零星病斑;3级1~3片叶感病,病叶面积占叶片的15%以下;5级:3~5片叶感病,病片面积占叶片的15%~30%之间;7级:叶片全部感病,病叶面积占叶片的30%~50%,抽穗且穗健康;9级:整株发病,病叶面积占叶片的50%以上,不抽穗或穗部受害。
根据公式计算出大麦条纹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通过毒力方程和抑菌测定(表2),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和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2.563μg/mL,7.345μg/mL和19.721μg/mL。17%多·克·酮种衣剂和8%克·烯种衣剂抑菌效果较次,EC50分别为36.968μg/mL和82.745μg/mL,而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表现的抑菌作用比较弱,EC50分别为119.546μg/mL和785.215 mg/mL。
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药种比1∶5000处理的发芽率最低,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药剂处理。8%克·烯种衣剂药种比1∶50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药种比1∶500对大麦发芽也有显著抑制作用,而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药种比1∶50处理的发芽率基本和对照相当,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药种比1∶5000,8%克·烯种衣剂药种比1∶50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药种比1∶500拌种,对大麦发芽有一定抑制作用(表3)。
2009年防治试验表明,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和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对大麦条纹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88.59%、83.60%和86.21%,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8%克·烯种衣剂和17%多·克·酮种衣剂对大麦条纹病的防效分别为70.05%和77.06%,显著低于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和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处理的防效。2010年试验表明,30%敌萎丹悬浮种衣剂、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拌种防效分别达94.11%,88.87%和90.99%,极显著于17%多·克·酮种衣剂和8%克·烯种衣剂的防效(表4)。
各处理间穗粒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千粒质量差异较大,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和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3个处理的千粒质量分别为52.80g,52.67g和51.30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不同处理间的有效穗数也存在着较大差异,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和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的有效穗数最高,分别比对照高6.91%、5.30%和4.98%,均显著高于17%多·克·酮种衣剂和8%克·烯种衣剂的有效穗数。增产率比较可见,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和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3个处理的增产率最高,极显著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表5)。
表2 7种杀菌剂对大麦条纹病病原菌的毒力Table 2 The effect of 7fungicides on Drechslera graminea
表3 7种各处理药剂对大麦发芽的影响Table 3 The effect of 7treatments on seedling emergence of barley
表4 7种各药剂防治大麦条纹病的效果Table 4 Performance of 7treatments in field
表5 7种各处理药剂对产量的影响Table 5 Impact of 7treatments on barley yield
(1)7种杀菌剂处理种子防治大麦条纹病试验表明,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和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对大麦条纹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自主研制的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与其他杀菌剂相比,具有防效好、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试验研究推广。
(2)通过产量调查,造成各处理产量差异的原因在于千粒质量。结合田间对比分析,主要在于大麦条纹病症状加重时,影响大麦的光合作用,造成了大麦籽粒的灌浆不够充分,导致了千粒质量下降和整体减产。
(3)从大麦发芽试验和大田出苗率调查发现,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处理大麦种子,易抑制大麦种子发芽、降低出苗率,该结果与杨凤琪[11]报道一致。但在产量调查时,该处理对产量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综合分析,这主要与当地大麦播种量偏大(525kg/hm2)、大麦自身的分蘖能力较强有关。
[1]张立冲,张淇刚.大麦条纹病的发病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7):139-141.
[2]赵滨海,崔晓玲,耿庆利.大麦条纹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3(4):8-9.
[3]El-Sayed A A.Disease resistance of barley genotyp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orthwestern coast of Egypt[J].As-siu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1,22(1):127-142.
[4]Arru L,Francia E,Pecchioni N.Isolate-specific QTLs of resistance to leaf stripe(Pyrenophora graminea)in the Steptoe Morex spring barley cross[J].Theor Appl Genet,2003,106,668-675.
[5]Arru L,Nicks R E,Lindhout P,et al.Genomic regions determining resistance to leaf stripe (Pyrenophora graminea)in barley[J].Genome,2002,45:460-466.
[6]潘永东,包奇军,张华瑜,等.啤酒大麦新品种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的适应性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3):1-3.
[7]潘永东,王效宗,王小平,等.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146-146.
[8]曹远林.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5,20(3):163-167.
[9]黄彰欣.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10]桑维钧,李小霞,吴文辉,等.防治何首乌叶斑病的室内药剂筛选[J].农药,2007,46(1):60-61.
[11]张凤英.啤酒大麦网斑病发病规律调查及产量损失测定[J].大麦科学,2002(2):39-41.
[12]杨凤琪,杨天军.浸种灵防治大麦条纹病试验示范简介[J].甘肃农业科技,1997(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