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章志锋 郭文斌 周军太 吴卫东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录井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红外气体检测系统采用新型电调制光源产生的红外光通过气室,当气室中流过含有一定浓度烃类气体时,经红外探测器实现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输出μV级的与气体浓度成一定关系的电压信号。该信号经高精密放大整流电路的放大,滤波和A/D转换,读入单片机,利用单片机对轻烃、重烃、CO2的信号进行采集,通过串口送入PC机计算出气体浓度。在仪器电路上采用了低功耗嵌入式系统,使得仪器在体积、功耗、性能、价格上具有以往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
红外气体检测系统以W77E058单片机为核心,由它控制红外发光管的供电和发光频率,MAX197的A/D转换频率,串口通讯。系统主要由红外气体传感器、信号放大板、采集控制板三大部分组成。
红外气体测量系统由样品泵、恒温气室、红外探测器以及红外光源四大部分组成,红外探测器是红外气体测量系统的核心部件。当红外光通过待测气体时,这些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有吸收,光强在气体介质中随浓度及厚度按指数规律衰减,其吸收关系服从朗伯--比尔 (Lambert-Beer)吸收定律。红外探测器就是根据这一定律设计而成。由于轻烃、重烃、CO2三种气体的吸收峰波长不同,本系统中采用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TPS4339,在其封装上固定安装有针对这三种气体的窄带干涉滤光片,可以实现对它们的测量。
红外光源采用IR55高频电调制红外光源,它提供稳定、高效的带内红外光发射,波段2-20μm,1.7cm抛物面反射器封装,最大化地增强了轴向光功率,改善了到达探测器的信号,比其它光源具有更好的优势。
恒温气室由恒温箱、温控器、加热棒、PT100组成。由于被分析气体成分复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如SO2﹑NOx等,长时间使用后气室极易被污染,直接影响测量精度,因此恒温气室采用气室与外支撑分离的结构。另外,红外探测器输出信号受温度影响很大,恒温气室可以有效的使气室内温度达到一个稳定值,采用软件温度补偿算法和硬件恒温控制双重技术,达到消除温度变化引起的信号变化。
红外探测器接收红外光产生的信号十分微弱,极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稳定可靠的放大电路是关键。信号放大板采用负反馈放大电。电路中使用AD8552作为主要的运算放大器,红外探测器的μv级信号经过一级放大后输出一个20mv左右的电压值,再经过二级放大输出小于5V的电压信号。
采集控制板主要有W77E058单片机,MAX197AD转换芯片,MAX232串口通讯芯片组成。采集电路中将MAX197的八位数据线与单片机的P0口相连,用于写控制字和读数据;HBEN与P21相连,控制读数据的高四位或低八位;经放大后的电压信号,进入MAX197的模拟信号输入端CH0~CH3,分别采集轻烃、重烃、CO2及温度电压值。单片机通过P20脚给MAX197一个片选信号,写控制字产生一个WR脉冲,开始采集。AD转换结束并且结果有效时,MAX197的INT端变为低电平直至数据被读取。等待MAX197的INT脚给出采集结束信号,单片机读取数据,并把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上位机。采集控制电路原理图如下所示:
图采集控制电路原理图
红外气体检测系统的软件采用基于单片机的C语言编写。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串口通讯软件设计。
采集系统中对红外探测器输出电压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通信方式将采集到的电压值送到PC机。MAX197选用内部参考电压模式,使用MAX197的内部时钟作为采集转换的时钟,模拟信号输入量程选择为0~5V,使用内部采集方式,MAX197控制字为0X40。
MAX197的控制字开始写操作时就开始转换。写操作将选择多路通道,并确定MAX197的输入范围是单极性还是双极性。一个写脉冲 (WR+CS)可以开始一次采集,或者对采样进行初始化并开始转换。
采集系统使用MAX232芯片进行串口电平转换。单片机串口发送数据时,设置单片机允许串口中断。当单片机通过串口接收到采集允许信号后,系统进行一轮采集,并把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上位机。
模拟输入信号中,一般均含有来自被测信号源本身、传感器、外界干扰等的噪声和干扰,为了进行准确测量和控制,必须消除被测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对于随机信号的干扰,采用对采集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数字滤波的方法来消除干扰,其方法是连续若干次采样再求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另外,在程序中让其中一道接地,取其值作为基准,消除地对信号的干扰。
本文主要论述采用红外气体传感器,W77E058单片机和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MAX197设计的红外气体检测系统。详细给出了系统设计思想、硬件及软件的详细设计,介绍了单片机数字滤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此系统具有精度高、转换速度快、程序简单,硬件电路简单,成本低廉。为了有效发挥这种方法的作用,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和研究。
[1]王一丁,钟宏杰.红外 CH4 检测仪【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l,(4):69-70.
[2]熊友辉,蒋泰毅.电调制非分光红外气体传感器原理.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3,11(2):4-5.
[3]张帆,张立萍.红外吸收光谱法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7(5):62-64.
[4]杨西明,朱骐.单片机编程与应用入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0.
[5]张毅刚,彭喜元,孟升卫等.MCS-51单片机实用子程序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10.
[6]王琉银.数字电路逻辑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113.
[7]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