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胡一荻
“塑化剂”风波背后
□ 本刊记者 胡一荻
2011年6月2日,浙江台州,市民在一家大型超市进口食品专柜内挑选饮料。
2011年4月,台湾媒体报道,当地有关部门在例行抽检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含有塑化剂(DEHP),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
5月23日,中国台湾首次发现昱伸香料公司为节省成本,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违法添加有毒性的塑化剂,导致9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酵素饮品污染。
随后,违法添加塑化剂污染饮料、食品的风暴继续扩大,岛内知名品牌如金车、台湾比菲多、盛香珍、长庚生技及鲜茶道也卷入其中,台湾饮料零售业的四大领军企业(统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莱尔富便利商店和OK便利商店),均暂停销售。
台湾受事件牵连的厂商近200家。台湾“行政当局”宣布10700个超市、量贩店、便利商店,立即将所有含有起云剂的商品下架。
所有迹象都表明,这场非法食品添加剂酿成的安全危机,已经波及中国大陆、港澳以及美国、欧洲、东南亚等所有进口台湾食品的地区。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市场预估,今年台湾饮料市场将因塑化剂事件损失约150亿元新台币,预计全年市场衰退幅度高达30%,将创下台湾有史以来衰退幅度之最。
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理事长潘进丁6月1日预测,塑化剂风暴对台湾饮料业的冲击将可能持续整个夏季。
台湾此次查处的“毒饮料”中添加的塑化剂,被人违法添加在起云剂中,并且用于饮料和食品,那么大陆起云剂的使用情况又是如何?大陆的生产企业是否也有这类问题呢?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专利列表显示,深圳冠利达波顿香料有限公司曾在2004年申请了“一种起云剂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人为封波、徐仲伟。
封波现任这家香料公司的调香师,他向记者介绍说:“起云剂就是水和油的混合体,可以使饮料的口感更饱满。正规的起云剂在饮料中使用很多,一些运动饮料,尤其是有些浊度的那种,都要添加,加入起云剂的产品看起来更美观。”
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一般24至48小时内即可排出体外。
封波透露,曾经听说台湾有卖便宜的起云剂。但是,这位已有十几年行业经验的调香师表示,“如果按照平时正规的技术要求,很难做到那么便宜。没听说过大陆有人将塑化剂用在起云剂里,塑化剂是化工原料,不能用于食品。”
对于消费者的质疑和不利传闻,汇源果汁、农夫山泉、康师傅等饮料生产厂商迅速反应,纷纷表态澄清,声称相关产品不含塑化剂,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的,可以放心饮用。
此外,不少跨国食品饮料公司的在华机构也纷纷与塑化剂撇清关系。
可口可乐发表声明称,“我公司在中国市场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所使用的所有原料,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绝对不含塑化剂。”
百事可乐也随后发布类似声明称,“百事公司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我们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只使用最好的成分,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完全符合所有当地标准。”
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多家大型超市,并未发现被通报的问题产品在售。以往熙熙攘攘的饮品区冷清了许多,随机采访的几位市民,也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历经多次食品安全风波之后,现在对于购买各种饮品均持谨慎态度。
也有些消费者因为对事件了解不够,或过度听信媒体的负面宣传,产生消极恐慌的抵触情绪。
在超市的冰柜前,一位老太太为了制止外孙购买普通饮料产品而大发脾气,甚至用夸张的言语恐吓小外孙。记者上前了解情况,老人表示,其实并不清楚塑化剂是什么,但听说是饮料里的,护孙心切,那就什么饮料都不要喝了。
在场的超市工作人员向记者诉苦,近几天在售的台湾食品几乎处于滞销状态,其他饮品的销售亦受到严重波及,“可以说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厉曙光对塑化剂的研究长达16年,“生活中每天会遇到,避免不了。”
厉曙光介绍说,其实消费者大可不必在突发事件中将塑化剂妖魔化,在日常生活中,塑化剂是广泛存在的。塑料袋、儿童塑料玩具、香水、指甲油、化妆品等里面都可能含有塑化剂。
把热包子、馒头、玉米棒、点心装入塑料袋中,擦香水、涂抹指甲油、头发定型水,都有可能与塑化剂“碰面”,甚至包括空气中、水体中也有极微量的塑化剂。他表示,这些含量极其微小的塑化剂,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太大影响,而台湾塑化剂事件是人为直接添加到食品添加剂中,所以剂量比较高,毒性大,不可一概而论。
卫生部于6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塑化剂添加问题有着多年研究经验的三位专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兆平说,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一般24至48小时内即可排出体外。目前我国已充分具备针对塑化剂的检测设备和水平,对食品包装和食品本身中塑化剂含量的标准也有明确规定,确保了针对塑化剂的食品安全监测“有理有据有能力”。
专家同时强调,要了解塑化剂对人体的影响,关键是要弄清楚摄入量的问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塑化剂DEHP规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每公斤0.025毫克。专家解释说:“这意味着,体重60公斤的人,如果终生每天摄入塑化剂1.5毫克至8.5毫克,才可能导致明显的健康损害。”以动物实验来看,要造成肝癌,需要每天喝数十瓶运动饮料持续半年以上,因此消费者不必过虑。
部分食品中也会检测到少量的塑化剂,但并不一定来自非法的人为添加,因为食品的包装材料中所含有的塑化剂,会在一定条件下溶出从而进入到食品中去,由于塑化剂溶于油不溶于水,因此将塑化剂用于脂肪性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是不被允许的,用于食品添加也是明令禁止的。
目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已经作出统一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迅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对台湾进口运动饮料等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管,并已组织对相关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另外,卫生部也于6月1日紧急将塑化剂列入违法添加剂“黑名单”,并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这意味着塑化剂将作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
为方便公众了解塑化剂产品,截至6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公布了最新的“台湾地区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产品名单”,台湾问题产品从6月3日公布的812种上升至945种。
对消费者而言,如何避免过多摄入塑化剂等相关物质呢?协和医院泌尿科的伍学焱教授认为,应倡导公众践行更加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塑化剂被大量使用于塑料制品、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等,如果平日过多地与这些物品接触,必然会摄入较多的塑化剂。选择健康生活方式,不购买和使用不合格产品,并尽量使用瓷器而避免使用塑料制品长期存放食品,另外避免速食、即食、外带食品,是避免塑化剂危害的第一步。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阎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