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烤”验之后

2011-05-02 05:49赵志伟
民生周刊 2011年24期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洪湖市

□ 本刊记者 赵志伟

大旱“烤”验之后

□ 本刊记者 赵志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这段时间就是最好的注解。

6月3日前后,旱灾“烤”验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持续多天的降雨,在极大缓解旱情的同时,又因局部强暴雨而引发洪涝灾害。

据中央气象台6月5日消息,目前,湖北东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大部等地降雨偏少的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缓和。不过,强降雨在缓解旱情的同时,也让江西、湖南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旱涝急转现象,防汛形势严峻。

“大旱之后,可能会有大涝。”记者在此次遭遇旱灾比较严重的“千湖之省”湖北各地走访时,当地不少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普通百姓均表示过这种担忧。

据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6月5日通报,6月4日,江汉平原南部和鄂东南出现大到暴雨,其中咸宁、嘉鱼、黄石、大冶、阳新、黄梅等6县市出现大暴雨。降雨使鄂东南大部、江汉平原南部旱情得到明显缓解。

尽管旱情有所缓解,但仍不能忽视,并且,干旱导致的旱灾,给这个“千湖之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的后遗症影响依旧,“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

干旱导致的旱灾,给这个“千湖之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的后遗症影响依旧,“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

干旱下的渔民生活

今年63岁的张钦明夫妇,住在洪湖里以捕鱼为生,靠湖吃饭。尽管5月31日刚刚下过一场中小雨,但于洪湖无补。6月1日上午,老夫妻俩终于熬不住,驾驶着小船,奔岸边来了。

岸边上,张钦明两只手不住地从船里向岸上搬着铺盖卷、渔网等杂七杂八的物件,时而抬头望向先他上岸的老伴,嘴里嘀咕着什么。

老伴上岸时,手里提着一个渔网状的大袋子,里面是她喂养的老母鸡和十余只幼雏,随手往地上一倒,转身掏出钥匙,慢吞吞地去打开灰扑扑的家,显然很久没有收拾了。

对于老头子的吆喝,她并不着急,步伐的缓慢,紧连着的是心情的沉重。

“干旱对渔民的生活影响最大了。”在湖北省洪湖市内做土特产买卖的谢女士,说起今年的大旱对洪湖渔民而言可谓是大灾,“投进去的钱全没了。”

坚守湖里的渔民越来越少。渔民们上岸后被政府安置,每人每天领着10元补助,艰难度日。湖北省洪湖市螺口镇的“渔业新村”,就是政府为居住在洪湖上的渔民提供的临时安置点。

安置点里,三四家合用一个灶。政府工作人员送来一批土豆和皮蛋,渔民们再去街上买点咸菜。

据报道,包括湖北省在内的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除了造成部分渔民生计比较困难之外,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城乡居民以及牲畜饮水困难。“局部地区饮水困难,主要发生在山区。”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防洪调度处调研员江炎生说。

农业损失有限可控

“湖北现在被旱情折磨惨了。旱情搞得中稻都推迟插秧了。”5月30日,家住湖北省荆州市,在当地电视台担任导播工作的小黄通过网上聊天对记者说,“去年大涝,武汉江堤水漫得好高。今年你再看,跟黄河一样缺水。”

地处北方的黄河流域缺水少雨,在像小黄一样的南方人心中,十年九旱,河流水位偏低甚至干涸断流,都是家常便饭,并不奇怪。然而,这一次,是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以及“水乡泽国”之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缺水,去冬今春以来,居然持续200多天的干旱,“建国以来,从来也没有遇到过。”记者采访所到之处,都这样不约而同地说。

6月4日,记者离开湖北时看到,江汉平原一带的大量农田已经中稻插秧完成,部分农田改种旱作物。在湖北,“水还是有的,抗旱基础条件有。”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防洪调度处调研员江炎生说,“损失在有限可控的状态。”

事实上,湖北并不像黄河流域那样真的缺水,“无水可取”只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没有水源,虽然湖北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旱灾。

“自秦至1949年,有史记载,共发生旱灾214次(此统计数未计入年受灾在5县以下的干旱年),频次约为10年一遇。”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编著的《湖北抗旱指导手册》称,湖北历史上就存在四季都可能出现旱灾的情况。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1952年、1960年、1961年、1966年、1972年、1981年、1992年均为大旱年;1959年、1978年、1988年、2000年、2001年为特大干旱年。大旱和特大干旱平均约4年1次。湖北省易涝易旱的特点十分突出,常常是南涝北旱,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既有局部干旱,又有全省性的干旱。

“统计分析认为,一定规模的洪水会发生,同样一定规模的旱灾也会发生。”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说。水产养殖冲击明显

6月1日上午,烈日下,家住湖北洪湖边的68岁杨新明老汉,丝毫没有含饴弄孙的兴趣,一个人背对着洪湖,坐在堤岸上自家简易房子的外边,孤零零地打着盹。他的背后,波光粼粼的湖面早已退成浅浅的湖滩,大小船只人去船空,滩边的各种杂草以及腐尸,吸引大量蝇虫嗡嗡作响,随处乱飞。

由于干旱,杨老汉的儿女都已经弃船登岸,只留下他一个人不想离开这片生活了将近一辈子的湖面,默默地坚守者。“养殖的鱼虾都没了,湖里也捕不到鱼。”杨老汉睁开眼,有气无力的说,“20多万元,都完了。”

在整个洪湖地区,由于大旱而遭受损失的不止杨老汉一家。

据洪湖市水产局初步统计,该市水产养殖面积116.6万亩,受灾面积41.3万亩,约占全部养殖面积的三分之一。截至5月21日,直接损失接近6亿元,约占去年全年水产产值的六分之一。

湖北省洪湖市水产局局长曾令旗称,水产养殖业是洪湖市的主导、特色、优势产业,该市有10万人以上从事水产养殖和渔业经营,有2万人左右是以湖为家。显而易见,大旱给当地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其明显的冲击。“随着近段时间旱情加剧,直接损失肯定会增加,另外还有一些损失无法统计。”曾令旗痛心地对记者说。

6月5日,来自农业部渔业局科技处的消息称,湖北受灾水产养殖面积365.87万亩,损失成鱼15.1万吨、鱼种4.75万吨,少繁育苗种101亿尾,总计经济损失24.8亿元。

与此同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几大淡水湖泊同时干旱,直接威胁着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数据显示,由于近期淡水鱼供应减少,5月份以来全国淡水鱼价格开始上涨,近期涨速明显加快。

6月1日,记者在湖北省洪湖市内一家土特产品商店了解到,干旱导致今年的鱼类等水产品干货价格比去年同期普遍上涨20%左右。

目前,洪湖市水产局一面组织调度水源,一面呼吁渔民们保护好鱼苗和种鱼,以便来水后能迅速恢复生产。“如果连这些都没了,再要恢复起来就会更加困难了。”曾令旗说。

“洪湖的生态基本恢复,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时间。人工辅助,最快也要5年左右。”

洪湖干旱给水产业带来沉重打击,经营洪湖土特产品的谢女士开始为未来的生计担忧。图/闵杰

生态环境难恢复

这一次来洪湖,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再也没能吃到洪湖地区的风味小菜“油炸荷花”。干旱,不仅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产养殖业造成损失,更让这里的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遭遇严重打击。

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湖、也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洪湖湿地的植被覆盖率曾占80%左右,被誉为“中南之肾”。

如今,在湖北洪湖,昔日的“洪湖水,浪打浪”让记者只有想象,没有实证。金坛湖附近,记者目之所及,看不到一望无际的湖水,更不用说露出水面的大片红荷绿叶。

在干旱导致的不少裸露的洪湖湖底,一脚踩下去鞋帮几乎不粘泥。潜水植物大量死亡,对水环境具有很大破坏作用的外来物种“水花生”开始附土而生,到处繁殖,众多鱼虾变成鱼干、虾干,“鱼死、鱼臭,对水环境都有影响。”当地官员介绍说。

据了解,此次大旱,洪湖湿地植被覆盖率明显减少30%左右。大量的鱼类、水草等湖底生物群被破坏了,即便是洪湖里很快有水,生态环境也不能较快恢复,“洪湖的生态基本恢复,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时间。人工辅助,最快也要5年左右。”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分析认为。

据报道,长江流域生活着4.7亿居民,中国40%的经济发展来源于该流域。同时,该区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地区,包括江豚、麋鹿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活在该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中。截至6月1日,它们的生存也在遭到旱灾的严重威胁。

在利益的天平上,人与自然生态,孰轻孰重?眼前利益重要还是长远利益更重要?普通百姓甚至不少行外专家学者,未必真正理解生态学家保护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特殊重要性。“关键是保护物种的基因,那是最重要的。”陈进说。

“没有生态系统的民生是不会可持续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的项目实施副总监王利民博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 编辑 尹丽丽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洪湖市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年降水及大气热源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论青藏高原温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
杏林雨露育新苗——记洪湖市新滩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文清
戮力同心保平安——洪湖市公安局谱写为民新篇章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
松花江流域特大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波型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