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昱莹
为什么乐高“出生”在丹麦,而不是在美国或亚洲?今天的丹麦新世代,又有哪些特质和工作文化?
星期日午后,我们来到莱拉跟男友艾斯格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家,当天还有两人的朋友史蒂格与布莉姬造访。
90平方米大小的空间,包括卧室、客厅、餐厅、浴室和厨房,颜色以白色为基调。餐桌上,已经放好咖啡与茶,以及一块令人垂涎三尺的巧克力蛋糕。“这是我们周末很常做的活动。”莱拉解释,丹麦人很喜欢邀请朋友到家中作客,一个下午就在喝茶聊天当中度过。
花时间跟朋友、家人相处,是丹麦人很重视的个人生活。“我们要追求的是完美的人生。”4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是非常典型的丹麦新世代,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也都有“以工作定义自己”的价值观。莱拉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艾斯格在当医生,同时在念博士班;史蒂格正要拿到药物化学硕士学位;布莉姬则在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Business Sch001)担任lT系统的专案负责人。
对他们来说,“完美人生”代表的,正是享受工作与生活。
工作的价值,是一种身份认同
“20年以前,人们的目标是想改变社会,但现在生活水准很好,你的注意力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包括你的职涯、人生。”艾斯格指出。
他们的父母辈,工作是为了维持生活和温饱;80年后出生的新世代,对于“工作”有更多期许。他们乐于尝试各种可能性。艾斯格认为,他们这个世代就是想什么都试,然后找到平衡:“如果拒绝可能性,就很难去找到你自己到底要什么。”而找到新发展和新体验的方式,就是透过换工作。“一个工作大概做二三年就会想换,我妈妈在同一个工作40年,我没办法想象我会那样做,”布莉姬笑着说。
“Job is your identity(工作是你的身份认同),”担任网站编辑、同时还在念新闻研究硕士的潘妮拉,一语道破新世代对工作的定义。就算金融海啸让新世代同样受到失业的威胁,但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兼具自我发展与能力提升的工作。
如果你在丹麦对别人介绍自己,前3个会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在做什么工作?”“人们会很聚焦在你的职业,不是你的地位,而是你工作的内容和价值,”艾斯格强调,喜欢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它就是你的一部分。”。工作带来身份认同,却不表示年轻人的重心全都在工作上。在丹麦,“work-life bai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是热门的词汇。
平衡不是二分法
许多人认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应该是将工作与生活截然二分,生活并占据明显比重。但在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工作的现代,这一点变得十分困难。
在丹麦,每周工时37小时,看似在公司时间很少,但人们通常回到家也会工作。布莉姬的前老板是两个孩子的妈,她总是4点以前就下班接小孩。“但是我晚上11点左右都会收到她寄的信。”
连半夜都在工作,似乎不怎么平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代表了你可以很弹性地工作,”莱拉认为,这是丹麦创造平衡的方式,“因为我可以选择我想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工作。”员工只要下午与牙医有约,或是要想享受午后时光,都能早点下班。
不论是勇于追求乐在其中的工作,还是创造工作与生活平衡,其实都与丹麦的社会文化背景环环相扣。
从小鼓励追求自我
一天,我们参访位于哥本哈根北区的小学。早上8点半,低年级的学生席地而坐唱着歌,开始一天的课程。随后,我们跟着3年D班学生上数学,发现小朋友都很随性地坐在地上或桌上,老师并不会出言纠正。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把“创意”和“独立思考”融入课程中。比如,上课最后1个小时,老师会让学生随便画他们想画的图;一年级时,老师就一定会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则借由问问题、提出挑战,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年级渐高,还可以每周自由选择一门自己想上的课程,像是绘画、烹饪。
在丹麦,不但受教育免费,大学生每个月还能领到约5000丹麦克朗的津贴。由于进入大学基本上是5年制(大学及研究所),再提供1年的时间余裕,让学生有重新选择科系的机会,所以零用金最多给到6年。
“在教育中,你被鼓励去追求你做得很好的事情,当你带着这样的文化进入职场,才会发现什么是你要的。”在丹麦房地产公司担任发展经理的麦可,原本从事软件工程,但他发现自己更想当经理人,半年前转到现在的公司任职,担任IT部门主管。
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更是让人民无后顾之忧的一张保护网。
失业不会世界东日
丹麦热门的科系不是工程、会计,反而是设计、文学、艺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念什么,就算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社会福利的大网也会张开。把你接住。
政府会提供失业劳工每月1.1万丹麦克朗、期限最多2年的救济金,前提是个人有意愿找工作。
丹麦人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各种思考,归根究底,是来自“价值观”。丹麦文化根植一种崇尚平等与谦逊的态度。
北欧小说家阿克塞尔(Aksel Sandemose)在1933年出版的《穿过自己足迹的避难者》(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一书中,将这种态度称为“扬特定律”(Jante's Law),亦即“你并不比任何人特别,或比我们更好。”“如果你显示你有很多钱,别人就会觉得你在炫耀,你不懂得如何做你自己。”布莉姬进一步说:“所以我们不为钱工作,是为了兴趣,然后赚取薪水。”
大部分的丹麦人也相信,钱无法带来快乐,虽然它的确让生活好过些,却不是快乐的源头。史蒂格便提到,其他国家定义的“成功”,是需要赚很多钱、必须住大房子,“但在丹麦,如果你住的是跟大家一样的房子,你还是很快乐。”
当然,面对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丹麦在无法自外的情况下,这样的价值观不免逐渐松动。
全球化与移民带来改变
当世界变成平的,就连艾斯格笑称是《魔戒》书中“哈比人”的丹麦人,也无法幸免。
美式文化、“钱”会说话……这些不同以往的价值观,日渐随着全球人口流动而“入侵”丹麦。过去丹麦街头可能很少看得到高级名车,但现在偶尔可见一台超级跑车砰啸而过;私人医院开始兴起,有钱就能得到更好治疗。外来移民,尤其是中东移民愈来愈多,从过去10年占人口3%,变成10%,文化差异让丹麦开始质变。工作外包、工厂外移,丹麦人也感受到压力。
但年轻世代依然对自己很有信心,对自己掌握市场的能力很有把握。即使“竞争无国界”的命题对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样,习惯从小问“为什么”的丹麦人也会这么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
(编辑/宁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