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叔困境”的突围之道

2011-04-29 00:44戴军
社会与公益 2011年11期
关键词:民间组织助学慈善

戴军

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努力成为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发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碍。规范社会公益组织发展,重在监管,而不是把“人”挡在门外,这样广东的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才有良好的空间。 ——汪洋

民间公益组织“千分一”登记6年屡经波折,在一篇报道引起省委书记的重视后,一个批示让其得以“转正”。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发对民间慈善事业如何规范高效发展的深切关注。10月1日,一张《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批准通知书》让“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也让为“转正”持续奔波六七年的坤叔如愿以偿。

国庆前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看了《南方日报》《坤叔公益团队“转正”受挫背后》一稿后作出的重要批示: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努力成为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发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碍。规范社会公益组织发展,重在监管,而不是把“人”挡在门外,这样广东的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才有良好的空间。

汪洋在批示中说,看了这篇报道,很为坤叔的公益团队愤愤不平。群众想办点好事怎么这么难!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观念是有代表性的。他们的出发点并不坏,但结果却很糟糕。我们不能对公益组织在成立时就搞“有罪”推定,而成立后却疏于监管。有什么理由从他姓“俞”,就推断人家会去“偷”,实在没道理。更何况坤叔已做慈善多年,有业绩可鉴。

坤叔助学团队登记注册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注册成功后,坤叔为何“只是惊讶没有惊喜”? 坤叔团队的“执拗”与主管部门的坚持背后,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坤叔是谁?

坤叔的助学路,源于自己的女儿,一个有着美妙动听嗓子的女孩。

1988年,14岁的女儿以一曲《跳街舞》,夺得当年广东业余歌唱大赛冠军,此后又获得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荧屏奖”,成为青少年歌迷的偶像,每天收到大量的信件。为了不影响学习,这些信件由坤叔代为回复。

一次,坤叔收到一个孩子的来信,信中称他因交不起50元学费想辍学。“他只是差50元就没书读,我觉得很可怜。”坤叔说,不经意间,他产生了资助的想法,寄了50元给女儿的小歌迷。从此,越来越多的贫困现实,打动着这个老板。

早年的坤叔做建材生意,日子过得比较宽裕。1992年,广东吹响希望工程的号角,坤叔自出经费到各地调研,成为希望工程的推动者之一。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慢慢走上弃商从善的路子。

坤叔助学的事迹早已被媒体多次报道。从1988年开始,坤叔独立资助湖南凤凰县的贫困儿童上学,在坤叔名声鹊起后,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坤叔牵线,助学贫困儿童。1998年,坤叔卖掉自己唯一的建材企业,开始专职义务助学。

20多年来,坤叔助学的足迹遍布广东、湖南、广西、四川等贫困地区,团队达到1300多人,每年资助经费数百万。坤叔自己,也从当年西装革履的老板,变成一个勤俭朴素的慈善者。

在他1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一面墙摆满金灿灿的荣誉,他所收到的感谢信,已经难以数清。

“在最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而不是偶尔给三五百。”坤叔说,很多孩子的父母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吃了没知识的哑巴亏。如果他们的孩子再不读书,就会更加贫穷。

走慈善路并不容易。20多年来,满怀热情的坤叔,在助学路上,却遭遇了异常的艰辛。

65岁的坤叔,头发花白,皱纹深邃,长期为助学奔波的他,年事渐高。2000年,坤叔患上冠心病;2006年,坤叔不幸中风;今年3月,弥漫性血栓让他难以走动……坤叔助学团队还能坚持多久?助学模式能走多远?巨大的疑问,让这个年迈的老人充满担忧。

不仅如此,由于团队资助的学生大部分在外省,有人对坤叔的助学产生异议。2010年10月,在东莞慈善界一次集会上,有助学组织负责人就表示,东莞有的慈善组织在湖南、广西、江西等地大力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却忽略了本土的需求。每当听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话语时,坤叔都觉得特别孤单。“大爱无疆,又何必区分本地外地呢?”

让坤叔感到艰辛的还在于,扶贫思路和扶贫方式的分歧,也要他与当地政府部门慢慢磨合。“现在随便问一个受助学生是否还在学校读书,都要我自己去学校核对。”坤叔举例说,此前,湖南凤凰县以一个孩子不能重复享受补贴为由,曾规定接受民间资助的孩子不能享受“两免一补”(免书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政策。2005年,为了帮700多名贫困生申请优惠,坤叔甚至与当地教育部门进行了一场“论战”。

在种种挫折面前,坤叔还是选择了坚持。“为的是一种信念的坚守,是对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麻木心态的一种无言的抗争。我们的选择,有些人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登记注册遭遇风波

据了解,坤叔助学团队从1988年开始爱心助学之后,不断发展,目前已达千余人,湖南、广西、江西等地的2200多名贫困儿童得到了他们的长年资助。

但是这么大一个爱心团队却一直没有一个正式名称,一直被外界以“坤叔助学团队”这个临时名称称呼。

从2005年起,坤叔开始以“助学者协会”的名义申请登记,但当时东莞尚未放开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坤叔的团队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只得暂时放弃。

从今年8月5日起,东莞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首先“松绑”:其注册登记将不需再找业务主管单位。4天后,坤叔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抱着一大堆资料前往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申请登记注册,欲意取名“东莞千分一公益协会”,这个名称寄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如果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去帮助有需要的人,那么全世界没有哪个人得不到帮助。

但这个美好愿景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双方均乐见其成,但后来却因一词之差,双方互不让步。在其取名上,双方未达成统一意见。坤叔坚持保留“千分一”的字号,但民间组织管理局对此予以否定。

坤叔团队并不愿妥协,双方就此陷入僵局。他的愿景是,以东莞为试验田,发动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帮助身边的各种弱势群体。这个宏大梦想的终点,是将“千分一”的理念从东莞推向全国。

坤叔并不在乎,在他有生之年能否见到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坤叔连续7年6次申请“转正”均受挫。“千分一公益协会”登记注册遭遇风波,这让坤叔有些沮丧和气愤。此后,坤叔团队心灰意冷,坤叔更是几乎放弃了注册的希望。

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9月29日,南方日报报道了坤叔团队“转正”受挫的历程,引起了省委书记汪洋的关注,并即刻做出重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转变观念,努力成为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发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碍。规范社会公益组织发展,重在监管,而不是把“人”挡在门外。

经过相互沟通协调,坤叔与主管部门达成共识,以“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名称申请登记注册。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坤叔助学团体的注册管理为试点,促进东莞社会公益团体发展。”

“我们决定在社会公益团体的注册管理上,把步子迈得大一点,将以坤叔助学团体的注册管理为试点,促进东莞社会公益团体发展。”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证实,“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在国庆首日召开的一个协调会上,正式通过注册申请,给坤叔颁发了《民办非企业登记批准通知》。

为什么钟情“千分一”

“千分一”是坤叔在公益实践中的总结出的理念。此名寓意为:如果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去帮助有需要的人,那么全世界没有哪个人得不到帮助。意指呼吁大家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把慈善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2007年,在漫漫助学路上艰苦跋涉了19年的坤叔,以其实际行动感召了上千名社会爱心人士,坤叔助学也愈发呈现出团队化的发展趋势。期间,一些认同并参与助学的后辈开始陪着坤叔到各地探访贫困儿童,并逐渐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同年初,在一次闲聊中,坤叔及其团队核心成员首次萌生了“千分一”公益的想法,主要就是呼吁个人每月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公益事业。

“当时提出‘千分一主要有这样两个背景:一是我们对团队以往的助学经验进行总结时发现,由于个人经济不济,一些资助人难以保证助学的连续性;二是坤叔个人年事已高,不断扩大的助学规模让他有些不堪重负,而这两点已经使助学团队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坤叔助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卢叙安说。

一开始,“千分一”理念只是坤叔团队在助学实践上谋求的一种自我创新,即鼓励认同并接受坤叔助学理念的人,每年献出个人年收入的千分之一,积少成多开展助学。坤叔个人的行为感召上升到一种公益理念的推广后,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人士自发组织并加入,也有效分担了坤叔的压力。不久,“千分一”公益理念首先在团队内部刮起一股旋风,“没有人富得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没有人穷得帮助不了别人”也正式成为“千分一”公益理念的基本内涵。

不仅如此,在延续原有的“一对一”助学模式的基础上,团队还针对“千分一”公益理念提出了八“自”方针。即,自发自然、自觉自愿、自主自律、自由自在。

“‘千分一公益理念提出后,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民间公益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坤叔说。

但“千分一”却在注册时遭遇波折。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千分一这个字号有可能会让公众误解为‘硬性摊派、‘强迫捐款等,违背了慈善自愿的原则,所以不能用。” 另外,“公益”二字涵盖面很广,除了慈善,还包括文化、就业、科技等公共服务范围。“而目前坤叔助学团体的业务范围等与此不太对应,所以‘公益二字不适合。”

坤叔说,20多年来,助学团队不接受任何社会捐款,团队成员公开透明地花自己的钱,资助贫困学生上学,逐渐总结形成“千分一”的理念。团队之所以坚持“千分一”的名称,是因为这是一个公益理念,可以触动更多人养成慈善习惯。“我们手中没有任何权力,怎么可能去给别人‘硬性摊派?”

民间组织管理有关负责人建议用“坤叔爱心助学社”,但坤叔并未接受。“这个范围太窄了。”坤叔说,助学要投入很大精力,其不打算扩大更多的受助者。未来两三年,在继续助学的同时,坤叔助学团体将逐渐把精力和时间转移到东莞本土的弱势群体上,特别是贫困新莞人子女读书问题。

之前,坤叔助学团体进行了一次集体讨论,想出了多个备用名:玉兰花助学社、山那边助学社等等。但有人认为,如果用这些名称,这个团体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商量再三,坤叔助学团体还是决定用“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保留“千分一”的字号。坤叔说,假如这个名字最后不能通过的话,将放弃登记注册。坤叔对于“千分一”名号的坚持,缘于他对此理念的深度认可和急于推广的迫切之心。

坤叔之所以急于登记该组织,一方面是缘于自己年岁渐老,身体每况愈下,今年上半年,坤叔就因心肌梗塞两次动手术。另一方面,坤叔认为,必须依靠一个规范化运作的专业组织,才能有效推广“千分一”的公益理念,从而实现更广阔的公益梦想。

坤叔的忐忑

对于助学达人坤叔来说,2011年的国庆节有着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10月1日,一张《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批准通知书》让“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也让为“转正”持续奔波六七年的坤叔如愿以偿。

10月1日,坤叔接到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协商邀请。当天,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王长胜当场同意提倡“千分一”理念。主管部门给坤叔颁发了注册登记通知。10月1日18时34分,坤叔通过自己的微博宣布,“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已获得管理部门批准注册,正式宣告成立。

“可以登记注册了,我以后更忙了。”国庆节那天,坤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意味深长地说。10月2日早上,坤叔与十多名孩子一起来到东莞广场,拍照留念。接下来几天,他又回办公室准备凤凰助学行事宜,并准备团队登记注册的材料。

历经诸多波折,终于成功“转正”,对于这一峰回路转的结局,坤叔并不是一味地释然,取而代之的是万千感慨:“我努力了六七年,但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现在突然峰回路转,在10月1日下午召开的协调会上一个小时就解决了。太突然了。”

坤叔说:“注册成功后,在阳光网上有很多网友恭喜我,但是也有个别网友在网上跟帖、发帖,对我们注册成功不以为然,把我们说得一无是处。我担心自己注册成功后,是否会得罪一些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心里还是忐忑不安。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大梦

“现在还有很多人给我们打电话说想资助学生,而且据我们了解的,湖南凤凰就还有一万多名贫困学生等待资助。”坤叔说,其实,不管有没有注册成功,我们该做什么还是得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注册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请帮手做具体的事情,打算请两三个人,为热心人士和贫困学生牵线搭桥,做好助学管理。同时,会有人慢慢接过我的班,不再是我一个人单打独斗。但我自己也会一直坚持在一线,直到跑不动为止。

除了助学,以后我们还会将慈善项目增加助残、助孤等等,还有很多事情要考虑,要让大家接受,具体怎么操作,现在心里也没有底。但是有一点,不管是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改变,那就是我们不会接受社会的捐款,只是为热心人牵线搭桥,他们将善款直接交到受助人手上,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坤叔告诉媒体,成功注册将有力促进团队从一个松散组织向一个正式机构转变,接下来将制定规章制度,把“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助学活动做成一个榜样,带动更多社会公益团体加入到助学中来。

坤叔说,只有推广“千分一”公益理念,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养成一种帮助人的习惯。这样,坤叔就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十个、百个、千个……,“滚雪球”往上增长。

“‘千分一公益理念最核心的特点是,坚持‘一对一的直接捐助模式,以一种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公益实践,让成员毫无经济压力的前提下坚持参与公益,并最终让公益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千分一”团队的卢叙安说。

“每人每月捐献收入的千分一,为什么是千分之一,而不是百分之一,也不是万分之一?”坤叔解释说,“百分之一可能太多,万分之一又太少,千分之一比较有可操作性。一个年收入1万元的普通人只需捐助10元就可以了,这很容易做到。”

通过“千分一”公益实践,个体最大的收获不是帮助人,而是让自己养成了一种帮助人的习惯。显然,在坤叔及其团队成员的心中,有一个更广阔的公益梦想,一个真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大梦。

坤叔这样描述他的愿景,以东莞为试验田,发动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帮助身边的各种弱势群体。他希望,未来一到两年内,东莞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千分一”小组。而这个宏大梦想的终点,则是将“千分一”的理念从东莞推向全国。

“假如东莞有1/10的人接受了‘千分一的公益理念,这样的公益力量将不得了。”坤叔和卢叙安对此都充满期待。

“坤叔困境”的思考

在坤叔团队的“执拗”与主管部门的坚持背后,映衬出一个“草根”慈善组织顽强生长的艰辛与试图突围的艰难。在力倡社会建设的环境下,如何与民间组织达成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魄力仍是考验。

对于“千分一”的理念和运作模式,长期关注慈善事业的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表示,这一公益概念很不错,但在运作方面还须完善。

杨团认为,“千分一”理念的核心要素在于“自愿捐助”和“小组运作”,这不存在强迫性,而“千分一”组织也并非政府机构,不具备强制力,因此,认为该名称涉嫌“硬性摊派”、“强迫捐款”的说法站不住脚。

“但为了避免可能对公众造成‘强制摊派的误解,‘千分一小组在运作的细节方面还要进行完善。”杨团说,比如小组在筹钱时,一定要强调组员的自愿性和小团队的自发性,一旦让人误解为组织在开展私募行为,就容易触及法律禁区。“这需要组织在制度的设计上更加规范化。”

杨团认为,对于民间组织的长远发展而言,名称问题不应该是一个大问题,对于一个专业团队而言,理念和名称可以不必直接相关。他建议,坤叔团队对组织的整个运作,从组织架构到理念推广,需要通过专业化的设计方案重新包装。

清华大学公管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则认为,坤叔团队与民政部门的“对峙”颇有典型意义,这反映出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尚未学会如何相互合作。

邓国胜也认为,“千分一”这一名称不算违反法规,但民间组织管理局有自由裁量权,“千分一”涉嫌误导公众的说法也有道理,关键在于,该局引援的法规本身具有弹性,就看谁先退让一步。他建议,在政府部门一方,应该放下身段,避免以权威压人,在与双方商谈陷入僵局时,可以尝试引入第三方机制,通过专家座谈或社会参与,共同寻找解决之道。在民间组织一方,也不一定非要囿于名称之争,如今很多为人熟知的公益项目或理念,其依托的组织并不被人知晓,组织名称并不会对宣扬理念造成很大的影响。

邓国胜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都要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果连名称都无法沟通,以后如何进行合作?”

杨团说,在社会组织登记门槛降低之后,将会有不少类似坤叔的案例出现。目前国内的普遍情形是,民间组织专业性不足,政府机构服务意识待加强,在双方沟通不畅之时,需要出现第三方的咨询机构,为民间组织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通过有效的方案设计帮助民间组织顺利“转正”。(资料来源:综合南方日报)

政府需要发现更多的“坤叔困境”从汪洋书记的批示中,不难窥见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之难。哪怕坤叔做慈善已经多年,哪怕有充分的业绩可见,其团队还是连续7年6次申请“转正”受挫,遑论其他并不那么令人瞩目的社会组织。难怪连汪洋书记都感叹:群众想办点好事怎么这么难!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已经迎来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重要转折阶段,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过程中表现出的阵痛更加强烈,这也使广东在社会建设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7月举行的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把社会建设提到议事和行动日程,《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广东探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广东之路”,更体现了广东敢于先行先试,敢于率先突破,敢于担当责任的改革精神。

然而,相较于“线”或“面”的经济改革,社会管理的变革则是千头万绪的“立体”变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即便自上而下都在统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但真正实践起来并非一蹴而就。社会组织治理思路,过去的思想是“监督管理与培育发展”并重,但在实践中往往重管理轻服务,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更需要重视服务。“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没有再用监督管理和加强管理的字样,这体现了寓管理于建设之中,寓管理于发展之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重要思想。打个比喻看待此次汪书记的批示,“设计师”做了规划,但“施工者”还未对旧有的观念与方法进行升级换代。

社会管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政府负责什么?当然是负责公共服务。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观念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那就是很多官员内心还没有把社会组织当作社会管理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只把社会组织视为社会管理新的对手,前怕狼后怕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担心的无非是审批之后监督管理自己需要担责,但如果换一种观念看,政府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倘若把人拒之门外,何来服务?这就是政府的失职,比监督管理上的失职更严重。

政府放权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解放思想的背后是政府放权,不同于政府惯常的负责钱、资源、权力的分配。因此,要想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纸面落实到实践,需要政府发现更多的“坤叔困境”,一个个地去认真解决,而不是依赖于高层批示。只有这样,广东才能在成就经济建设辉煌的同时,继续创造社会体制改革的“广东经验”和“广东模式”。(南方日报评论员)

让更多坤叔站出来

在省委及省民政厅各部门的“关照”下,坤叔助学团得以注册成功。这个看起来只是一个基层民政部门行政不作为的案例,深刻反映出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真实的发展困境,虽然早在2009年,广东省民政厅就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的规定》,取消了四类组织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门槛”。但是时至今日,虽然取消了硬门槛,在各级民政部门,尤其是在基层民政部门那里,许多政府管理人员仍然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维稳观念,设计出更多的软门槛,使许多民间公益组织仍然难以登记。

坤叔案例再次说明,在当前的政府管理过程中,制度建设固然必要,思想观念的解放也至关重要。不过板子不应该只打在基层民政部门头上,他们人微言轻,畏手畏脚自然是因为怕上面怪罪,担不起责任。而汪洋书记的批示其实正是表明上级领导的鲜明立场,希望省委书记的态度可以给在基层工作的同志一个定心丸,让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前进。

实事求是地说,在开展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广东走在全国的前面,近年来一系列社会改革政策出台都首先发生在广东,广东也成为民政部部省合作改革的实验田。坤叔事件的喜剧结局正是这种改革进展的一个有力的折射。但是广东要在社会管理领域真正成为排头兵,引领全国社会的改革开发,那么仅仅依靠省委书记不断做批示是远远不够的。

广东的社会建设成败,关键在民。广东的公益慈善事业转型,关键在有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能够“洗脚上岸”,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我们需要认识到,全民公益的理念在于普通人做公益不仅是做好事,也是他的公民权利,值得各级政府加以维护。坤叔是第一个公益组织维权者,希望有更多坤叔能够站出来,只有这样,广东才能真正引来公益的春天,引领整个中国公益事业改革的方向。(作者为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责任编辑/戴军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助学慈善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实践能力与实践方式分析——以2014—2017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年度十大事件为例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株洲市民间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