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莉
4月12日晚上10点半,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印度裔的苏诺·库玛(Sunil Kumar)结束一早8点半开始的行程,整整工作了14个小时,回到下榻的北京东方君悦酒店,继续和芝大校友、采访记者在咖啡厅交谈,黝黑的脸庞、腼腆的笑容,43岁的库玛是芝加哥商学院最年轻、首位印度裔的院长。
作为《BusinessWeek》(美国《商业周刊》)连续3届商学院排名全球第一的商学院,院长库玛不敢轻忽竞争,今年1月刚走马上任参访的两个国家,就是印度与中国,他的目标是,要扩大学院在美国之外的人力、财力、学术影响力。
商学院院长,换人换场。由40出头的年轻辈担当并拓展新场域的情况,在过去8个月来,全球上演。
全球商学院院长大换血
美国哈佛商学院(HBS)刚换上了47岁印度裔的尼丁·诺瑞亚(Nitin Nohria),西北大学商学院(Kellogg)也换上48岁的女院长莎莉·布朗特(SallySlount)。光在美国,短短不到1年间,就有3位知名商学院长换人做做看。
无独有偶,中国大陆也在改变,去年底,中国大陆最知名的商学院之一,北京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也由43岁的蔡洪滨上任。
引导企业走向的商学教育摇篮,年轻辈接班,主要是波涛汹涌的全球化挑战。
当市场变得更区域整合,人才快速流动,商学院也跟着市场和人才走。这都使得商学院长不再是容易的差事。
40岁就接任复旦管院院长的陆雄文,这几年明显感受商学院长不好做,“你看到各种院长在换,换1个不行,换第二个,还有代理院长,商学院张要有领导力,前瞻思想,整合资源,又有来自全球商学院的挑战,素养和特质都要特别强。”
全球商学院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竞争新局,主战场更从美国拉到中国。
4月中旬,波士顿近郊维斯理镇知名的巴比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在上海举办“走向全球”的商学论坛时,就提出一组“60万vs.3.6万”的数字。
“60万”是渴望就读MBA的大陆学生数,而“3.6万”是目前大陆大学提供的名额。毫无疑问、教育已从商学院本科、MBA与EMBA开始进入全球激战。
对这挑战,中国新世代商学院的年轻领导班子,已经在拟定新策略。大家都在看,这是否会影响全球商学教育与管理思潮?
抢占大陆市场
利物浦的苏州分校,诺丁汉的宁波分校,纽约大学明年在上海招生,哈佛商学院的上海中心,芝加哥商学院的北京中心……这些都挑动中国大陆商学院的神经,使新世代试图引导大陆商学教育,走出自己的模式。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拟定国际化战略的徐信忠指出:“外国学生要选择,我的竞争优势在哪?如果我用英文教科书、哈佛个案,我们没有太多优势,但这是我们悲哀的地方,尽做大量的国际MBA。”即便6成师资都是国外博士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都无法在师资上与康乃尔、哈佛相比。
但他们仍积极走国际化道路,包括长江商学院、中欧管理学院、北大与清华的国际MBA课程都持续努力加大英语教学:北大清华更在去年拿下美国AACSB与欧洲EQUIS的国际商管认证。
但这一代年轻又国际化的大陆商学院领导班子却不甘于美国主宰,决定用“中国元素”来吸引世界学生,在20年内进军一流。
以光华MBA为例,新上任的院长蔡洪滨和他团队就将采取新模式,要求进入光华的外国交换学生,头一年学会基础中文,能够生活;第二年,就能用中文上课,读中国历史与哲学,了解中国商学个案。他们未来还可能开设像晋商、徽商等课程,看中国传统的营商文化。
而人民大学商院近日也与台大管理学院准备研究“华人特色的企业经营模式”,研究目前两岸的成功企业,如王品、丽婴房、海底捞等,发展中文商学的个案系统。
学术表现有限,还要苦战
在中国大陆,目前已有237所开设MBA课程的商学院。许多学校为了赚钱,让商学院开设各式进修课程,成了学校最赚钱的工具。学生品质参差,像贩售学位之事不绝于耳,甚至名校对学生品质也无法把关。
相较下,美国顶尖商学院对于品质与信誉要求较高。库玛表示,他们之所以还未打算在中国大陆设分校的主因,是为了坚持教学“必须由母校教授全部教学”,除非教授们的数量与能力都跟上。
一位清华经管院资深教授务实地认为,大陆名校这几年受到世界瞩目是“沾了中国的光”。实际上,“我们目前只能招到国内一流的学生,世界一流的不会到你这来,除了语言障碍,教授们在世界学术的表现也仍然有限。”她直言。
在战术上,美国芝加哥、哈佛等一流商学院并不急着进军大陆,在现有师资团队无法快速扩充的情形下,仍以吸引学生到美国就读为主,而非在大陆设立分校。去年,大陆留学总人数近14万。较前1年增长25%,93%是自费出国。
中国大陆商学院领先其他学院,更早接受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企图超越西方,却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