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故我在 Lomograpby

2011-04-29 18:04
海外星云 2011年17期
关键词:萨斯底片数码相机

Lomography,意思是用Lomo方式来呈现影像,现在Lomo已经是个“形容词”,象征着自我个性,一种想拍就拍的snap-shot精神。不少人用Lomo相机记录了精彩瞬间,包括安迪·沃荷、布莱德‘彼特等。请记住,Lomography的最基本态度是放慢生活步调,期待底片带来每个不可预知的刺激与美。

对100个人而言,拍照就有1D0种喜好及方式,虽然现在是个凡事讲究快速准确的数字化世界,但底片在冲好拿到手前,那种无法预期、让人心跳不已的紧张与期待,是一按delete就消失的数码相机,无法取代的。

命定相遇

我相信所有Lomo爱用者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因为他们就是不管外面世界如何争相推出新型数码相机,企图博取潮男潮女欢心,仍然继续摒弃记忆卡,过着他们坚持的analogue life。

这是1992年两个奥地利学生沃尔夫冈斯坦辛格及马萨斯·芬格尔创立LOMOGRAPHIC SOCIETY时所制订黄金十诫(10 golden rules)的其中几条,非常充满玩心,现在更被LOMO玩家奉为传奇的最高指导原则,而这一切就要从马萨斯与沃尔夫冈跟经典LC-A的相遇说起。当时正处于1990年前后,沃尔夫冈及马萨斯也到了布拉格旅行,就在此时,他们遇到改变一生命运的LC-A。

LC-A是台1984年就存在的相机,当年前苏联国防及工业大臣伊果尔将一台日本制COSINA CX2放到了1914年创立,专门帮前苏联陆军生产光学原件的LOMO PLC(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厂)主管桌上,下令复制一台同样精巧便利的相机。政府的要求当然要听,LOMO PLC设计出一台小巧,操作单纯又能大量生产的相机:LC-A。极盛时期,有2.5万人负责组装,还开发了新机种LC-M(只生产了1000台,属于梦幻逸机)。随着前苏联解体,LC-A敌不过自由贸易,完全停产,直到沃尔夫冈及马萨斯把它带回奥地利。

拍了再说

LC-A最早是为了让前苏联军方全天候拍摄而设计,但拍摄有暗角、快门声太大又会漏光,是台瑕疵机,据说并不符合政府需求,导致有大量库存。沃尔夫冈及马萨斯当初也是抱着“反正又拍不成”心态,泡bar拍、逛街也拍,没想到效果让人惊喜。

沃尔夫冈及马萨斯回到维也纳举办LomoDepot展,这是LomoWall首次现身众人眼前,从布拉格买回的700台LC-A当场完卖,回应fax更长达1公里,这让沃尔夫冈及马萨斯看到了可能性。为了让LC-A重新生产,他们带着5升的威士忌拜访LOMO PLC,当时参与圆桌交涉的包括公司高层,现任俄罗斯总理普京。终于LC-A成功回归市场,成为人手一台的经典。

创办人坦然面对不完美,还当成优势。LC-A的周围暗角是玩家最称道的隧道效果,上世纪60年代香港长城公司制造,维基百科形容为“低质素的平价相机”的Diana,镜头烂、反差低,影像又模糊,这些缺点在玩家眼中成了特色,再加上一颗大大的复古闪灯,fans包括安迪·沃荷、时尚名人Alexa Chung。

创意至上

沃尔夫冈:“用数码相机在街上拍人,大家肯定立刻弹开,但拿着像部玩具的Lomo,反而让人亲近,甚至开始一段故事。”Lomography强调一种窥探幻想与创造。除了前苏联来的LC-A、Horizon,自行研发世界最便宜的鱼眼相机、360度的Spinner、齿孔效果的Sprocket等,在Lomography占有重要位置的香港总部,2009年推出可以装在Diana的instant back(拍立得),“这些相机各有特色,它们各自尽本分,做好该做的事。”Irene说。

不过,达·芬奇曾说:“简约是最高层次的复杂。”破坏底片本质,扭转相片原色,重曝、redscale,才是玩到出神入化,这让Lomo爱用者偏向搞创意设计挂,在官网争相上传自己作品,还延伸出LomoLocation专页,众多用家投稿普通guide不会介绍的私房景点(有兴趣可上http://www.Iomography.com/magazine/Iocations),还会集结成册,首本Lomo City Guide介绍的就是发源地维也纳。

对Lomography而言,最重要的是“人”,你用哪台相机、什么样的底片,都会让拍出来的照片诉说着不同故事。不可否认,数码相机有着快速记录片段情报的优势,但底片确实(但不一定真实)记下这个瞬间,而且独一无二,不会因为delete而被取代。所以,别想太多,拍了再说。

猜你喜欢
萨斯底片数码相机
“你没有什么不同”
——白化病儿童肖像作品
旧底片
这个“数码相机”不一般,全球最大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保护光明的“底片”
社会底片
数码相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