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化学会的中国路线图

2011-04-29 00:44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3期
关键词:派克博士学会

本刊记者

2011年,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所出版的期刊上中国科研人员将超过美国,发表最多的化学论文——这是学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派克博士的预测。深入中国,是皇家化学会的必然战略。

2011年是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还是联合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国际化学年”。

2011年,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所出版的期刊上中国科研人员将超过美国,发表最多的化学论文——这是学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派克博士的预测。

推动产业发展

英国皇家化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会,同时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化学学术组织。作为非营利性专业学术组织,皇家化学会致力于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出版近30种国际学术期刊,同时也是专业认证组织。

皇家化学会在全球拥有4.75万名会员,“而且这一数字在快速增长。我们的会员80%来自英国,20%是国际会员。有趣的是,学会发表的文章90%来自其他国家,只有10%来自英国本土的研究人员。同时我们的出版物有90%的全球市场,只有10%出售给英国本国的客户。”

化学学会本身并不是研究机构,更恰当的说法是,学会是化学科学与化学产业、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那化学如何引导科学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呢?或者说如何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关键技术等,为化学产业的发展指导方向。”

学会60%的会员来自产业界,派克博士认为这是学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大优势。“我们的学术期刊为化工、医药企业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研讨会,为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最直接的沟通平台,我认为这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

派克博士还特别指出,学会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让普通大众了解化学的发展,比如学会杂志《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就不是面向科研人员,而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读物。

2011年,中国化学家将发表最多的论文

2010深圳论坛上,派克博士就曾指出,2011年学会发表的化学论文将以中国科研人员居首。

“最近两年,学会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增加了3倍,原因之一要归功于中国化学研究人员。虽然现在学会发表的论文还是美国科学家最多,但我肯定今年的某个时刻,中国将成为第一位。大概从10年前,我们开始注意到中国论文的快速增长,当时中国化学家发表的论文不足学会发表论文总量的1%,目前已接近15%的比例。”这意味着,在论文总量增长的背景下,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比其他国家增长得更快。

中国科技人员的论文数量多引用率低,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国学术界。那么英国皇家化学会发表的中国学者论文质量又怎样呢?

学会北京区主席、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戴伟博士补充道:“10年前我们刚刚注意到这个增长时,当时中国作者提交的论文质量不够好,经常被拒绝,但最近5年论文质量也明显提高。中国高水平的研究只有5年的历史。”

派克先生认为,数量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环境、健康等领域有对化工问题的需求。更直接的原因是中国研究者有更高的动力去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在一本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作者会赢得更高的学术声誉,而且能拿到奖励。”学会中国区首席代表郑春晓博士认为,国家向基础研究投入增加也是原因之一。

戴伟博士自1997年就在中国工作,他认为博士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也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对于研究来说,博士生就好比这辆汽车的发动机,因为是博士生天天蹲在研究室搞具体实验,教授没有这个时间。1997年我刚到中国时博士生很少,整个北京化工大学才有26个博士生,而且大部分是在职博士生。而今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生数量有了大幅增长,且大部分是全脱产研究生。”

中国路线图之关键词:深入

在皇家化学会的近5万名会员中,“中国大陆约120名,香港300名,很多是大学教师、研究人员,也有很多来自产业界。”虽然中国会员总数不多,但派克博士在“全球女化学工作者共享化学时刻”,选择在北京与中国女化学家共享,可见其对中国学者及市场的重视。这一活动是学会为庆祝“国际化学年”和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而在全球组织的。

1月18日,“全球女化学工作者共享化学时刻”早餐会议(中国)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早餐会上,派克博士重点介绍了皇家化学会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合作。双方的第一次合作始于2009年,至今已资助5位皇家化学会高级化学专家到中国高校进行中短期交流访问。“学会本身虽不做研究,但我们积极资助学者交流互访,比如设立奖金、奖项以资助学者国际旅行费等。与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合作比单纯资助更具体,我们还负责为中国高校推荐教授,这是全新的合作模式。”目前,双方正在就第二个合作项目,即中国大学化学教师赴英国参加学术会议、在中国合作举办研讨会,进行协商。

随着全球化工产业的东进,英国皇家化学会也在谋划自己的中国路线图。“中国正以低成本、大市场吸引全世界的企业,中国高校也培养了大量本土技术人才来支撑产業发展。现在欧洲的化工产业也在向中国、印度等转移。比如英国石油公司在中国有合资公司;德国化工大鳄巴斯夫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5年,目前在中国拥有多家独资和合资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更是加快了收购进度,不断加深与中石油、神华的合作。”

学会在中国设有两个办事处,分别在北京、上海,在印度设有一个办事处,日本办事处也将于3月份设立。派克博士介绍说,学会与很多国家的非盈利机构、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研讨会、合作出版学术刊物等等,而今学会与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比如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和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出版期刊《Nanoscale》,发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范围内理论性和实验性的著作。”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理事长白春礼院士担任《Nanoscale》亚太编辑部的总编辑。

此外,学会与中国化学会合作设立了“中国化学会一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化学世界》有中国译本,其电子格式专门提供给中国化学会的会员。在采访当日,派克博士一行刚刚与中国化学与化工学会就合作进行会谈。

“我们必须深入中国,中国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派克博士本人也拥有丰富的东方工作经验,他曾任职英国石油公司多年且在日本生活、工作了5年。“期间我经常来中国旅游度过假期。1990年我曾途经香港、澳门到中山,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采访间,派克博士随手写下汉字“中山”二字,笔触锋利,这或许得益于他大学期间学习日语的经历。

中英教育可相互借鉴

派克博士本人对英国教育体制的利弊也颇有见解。2007年,他曾将一道中国高考数学题贴到了学会网站上考

英国中学生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奖答题,引来近百万人的关注,BBC等多家媒体、网站进行了报道、转载。

派克博士说:“之所以出这道数学题是想对英国的考试体制进行思考。同中国由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统一出题的做法不一样,英国的出题机构较多,虽然它们都受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QCA)管理,但彼此是竞争关系。无论是大学还是出题机构,都不会鼓励学生挑难的科目考,长此以往,英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考试体制备受诟病,但派克博士认为认证体系是英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学会对英国多所知名大学的化学相关课程进行认证,这样的专业认证才代表了学位的含金量;政府负责对高校进行评估,但要求比较基础,比如教师数量、某一专业的学年设置等等。”此外,学会也认证公司的培训课程,比如英国石油公司。

学会还有专门针对化学人才的专业认证,如特学化学家(CChem)、特学科学家(CSci)。化学从业人员如完成学会认证的学位课程,并通过学会的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就可以申请特学科学家、特学化学家的专业资格。“这一认证并不依赖某次考试,而是对较长时期职业发展过程的综合评价。申请人通常需要经过一个为期两年的职业发展项目,并需要一位导师,或是自己的老板,或是高级别的同事,提供职业指导。”“获得这个资格还需要通过最终的面试,但与国内仅凭一次最终考试不同,获得化学会的专业认证非常注重职业发展的过程。”郑春晓博士补充。

派克博士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完整,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值得英国借鉴。但也许正是由于过于完整,导致学生创造力不足。“教材统一、内容配套,结果就是留给老师、学生自己发挥的余地很少,所以学生创造力不足。”

戴偉博士也认为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做法有些是必须改革的。“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为一个未知的未来做好准备。中国学校只注重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20年后学校里学的内容可能早已过时,关键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另外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一点中国学校非常欠缺,英国学校做了一些。

正是鉴于两国教育模式各自的特点,“中英两国学校应该相互学习,我们非常期待与中国国家外专局的第二个合作项目,即两国教师就教学进行交流研讨。”派克博士说。

猜你喜欢
派克博士学会
派克的篮子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学会分享
The Common Use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Abbreviation in Daily Life
The Common Use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Abbreviation in Daily Life
走来走去的树
博士蚊
派克·企业家俱乐部暨新品品鉴会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