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
在最近一个世纪世界历史的巨变中,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这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引领中国人民摆脱生存危机,克服四分五裂,从衰败走向富强,从一个半封建和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强国时,我们会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走过的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而且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式,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国家的现代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仅结束了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状态,而且把一个四分五裂的东方文明古国重新整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命运的逆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从一个古老、衰败的帝国升华为现代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的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其他东方国家的道路。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波蔓延到整个发展中世界的时候,当全球化的冲击令许多古典文明国家的现代政权摇摇欲坠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却能够坚如磐石,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鱼得水,都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从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中国曾经是傲视群雄的文明古国,但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落伍了。自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种种挑战面前,中国也不断做出回应。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百日维新,都没有能改变社会的肌理。到了辛亥革命,一批仁人志士试图以效法欧美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现代转型,结果却使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之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更把中华民族推向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一切都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为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构建国家的方式提供了注脚,那就是国家的统一和独立是压倒一切的政治目标,实际上也是共产党保持其执政地位的基本前提。因此,虽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社会制度一直是西方攻击的目标,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消除腐败和割据,整合社会资源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没有人能够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产生一种替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和不同于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改造方式。只有在统一和独立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之后,中国后来才有了改革和开放的资本,才没有在20世纪80-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情势中惊慌失措,才没有像许多其他东方国家那样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中陷入动荡和分裂的深渊。曾几何时,中国也曾经是战乱频仍,哀鸿遍野,军阀割据和民不聊生的所在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的历史经验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和方式也必然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既不像国民党那样向中国社会的旧势力妥协,也没有照搬西方国家转型的“先进”经验,而是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实现了中国由一个衰败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升华。在迄今出版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都还没有把这一点充分地表达出来。
“中国改革”的跨“主义”探索
当然,古老的文明古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升华并不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飞跃,现代化的道路就可以畅通无阻。尽管中国共产党曾经虚心地把苏联视为学习的榜样,但并没有全面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探索。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从此步入了快车道。中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并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升级换代,而且使4亿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状态,中国自身的精神面貌和与世界的关系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1年,就在临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国内生产总值(GDP)大国,并且由于其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和外汇储备等而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一支主要力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核心角色。基辛格承认,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所经历的历史性变化和对世界构成的愈来愈大的影响力,是他在三十多年前开始与中国接触和交往时怎么也无法想象的。
由此,围绕现代中国演变的“中国学”再度成为东西方的国家重点大学的“显学”,有关“中国奇迹”、“中国崛起”、“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争论此起彼伏,人们都想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走过道路中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尽管许多中国学者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这样的命题并不感兴趣,甚至否认它们的存在,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这些命题的热议。即使像弗朗西斯·福山这位二十多年前以《历史的终结》而名噪全球的政治哲学家,也不得不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投入更多的精力,挖掘“中国模式”的有效性。尽管他依然坚持“历史终结论”的基本观点,但坦言“历史终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推敲和完善,有待于未来二三十年世界历史的验证,并认为人类思想的宝库应该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可见,有关“中国模式”等命题的讨论已经超出中国人的掌控而成为一种世界话语了。
笔者认为,用“中国改革”这样的表达能够更准确地概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中国改革”的实质是在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中国家依然把握涉及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是在融入市场经济机制的过程中保持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之间的适度平衡,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趋利避害的一种动态调整。迄今为止,“中国改革”的成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求索。进一步讲,“中国改革”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美苏冷战时代所定义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野,而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从而为实现现代政治转型的中国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既有别于欧美的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也有别于已经失败了的前苏联的现代化之路,从而丰富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使中国从千百年来束缚自己的经济和社会框架中解脱出来,而与世界融为一体了。
“中国之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之路”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它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范例。中国等一批新兴国家的崛起,中东和北非国家最近发生的起义和动乱,都证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正在更为深入地展开,西方学术界创造的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没有预见到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所以在解读现实的时候愈加乏力。进一步讲,回首冷战,重新斟酌我们对冷战的定义,我们会发现,如果把冷战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决”,甚至以为苏东剧变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历史的终结”,似乎为时过早。因为当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还没有稳定下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际上是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藩篱被清除之后才真正地开展起来的,美国和苏联两个集团怎么就能够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体制的优劣和胜负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之路不仅拓宽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也开辟了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依据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的历史经验确定下来并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的国情,但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在某些方面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照。“中国之路”正在改变人们对“世界现代史”单调和狭隘的界定,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