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
一场病痛让他从一名健康人变成一位全身僵直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是社会各界的关爱激起他“好好活着”的勇气,他更以一颗感恩的心将爱奉献给社会。在“被爱”与“爱人”的旅程中,他选择了把一生播爱作为自己的事业。如同他最常讲的一句话:“爱,就是我的生活。”
爱而复生
郑复生原名叫郑学军。1988年11月,年仅21岁的他刚参加工作一年,在跟同事去北京出差时突然感到左腿疼痛,并迅速恶化到走路都吃力。经检查,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这种国际性疑难病症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发病时,他全身关节剧痛,身体僵直,拄双拐才能勉强挪步。
1989年的除夕夜,当窗外传来人们的欢歌笑语、爆竹声声时,郑学军却得到了被所在单位辞退的消息。下岗后,郑学军的父亲每天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带着他到医院治疗。然而祸不单行,半年后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父亲“走”后,体弱多病的母亲无法接送儿子就医,治疗搁浅了。郑学军试着给徐州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声》栏目写了一封求助信,没有想该信播出之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任徐州市残联群工部主任刘振华从此每天骑着三轮车,往返20里,接送他就医。徐州人造毛皮厂团支部的十六名团员得知此事后主动担当起接送郑学军做按摩治疗的任务,从没有间断过。在每天治疗的往返路上,那些团员们总有唱不完的歌,郑复生听来犹如天籁之音。
郑学军所住的泉山区湖滨社区为他办理了第一批城市低保手续,并将水电费、房租费减半。看到郑学军行走不便,容易摔倒,社区特意把他门口的路修得平平坦坦。
郑学军记得,最先走近他身边的是一个叫丁强的小伙子,在得知他的病情过后,承担起他们家的体力活,早上起来帮他打洗脸水,晚上睡觉之前帮他洗脚、脱衣服,铺床叠被,同病房的病友还以为他们俩是亲兄弟;1995年4月,徐州市的共青团组织将郑学军送往南京治疗。在南京接受治疗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素不相识的南京市民赶到医院,送上捐款和关怀;一个南京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地在家煲上一锅鸡汤给郑复生送来,说给他补身子……
这份真情使郑学军能够坚强地面对现实,更让他明白,接受爱与奉献爱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那时开始,他觉得自己人生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他决定改名叫“郑复生”。
爱,就是我的生活
郑复生酷爱读书,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前往书店,只能到附近同学家借书。1997年初春的一天,他拄着双拐挪到附近同学家,回来的路上绊到一块小石子,整个人像根柱子一样直直地“砸”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眼镜摔碎了,血流了一脸,拐杖也被甩开好远,手中却紧紧地抓着借来的书。这次经历使郑复生想到跟他一样行动困难又渴望通过读书来丰富精神世界的残疾朋友们。他想:“何不为行动不便的残疾朋友们建立一个书屋,每月由热心市民为残疾朋友上门送书呢?”
郑复生立刻行动起来,给徐州广播电台写信,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一位年轻的煤矿工人辗转十几公里送来一包崭新的中外名著;一名即将退伍的驻徐某部军人,把入伍以来积攒的图书都送了过来。最让郑复生动容的是一位盲人朋友,把他失明前读过的书送来了:“虽然我现在看不见了,但我希望有更多的病残朋友能够读到她。”
爱心的凝聚,结出硕果。1997年4月20日,郑复生30岁生日那天,“复生爱心书屋”正式成立了。书屋很快聚集了百余名爱心志愿者,只要残疾朋友打来电话,志愿者们就根据他们的住址带“书目”过去,次日再送书去。有一位瘫痪者住铜山县柳新镇,队员去送书,要多次转车,有时为送几本书,一早出发要到天快黑了才能返回。
随着志愿者人数增多,郑复生将这些志愿者组织起来,专门为残疾人服务,成立了“心缘志愿者服务队”。“心缘”的涵义很美:以真诚无私的心,结美好善良的缘。这也是郑复生走向公益的初衷及众多心缘志愿者一贯秉承的宗旨。
几年下来,“心缘”的助残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郑复生在欣喜之余开始思考如何让“心缘”的服务范围扩大,在更多的市民中也激起爱的浪花。郑复生与队员们苦思冥想,想到了心缘助环保的大胆创意。有人劝郑复生,万一活动搞得不成功,心缘就要被砸牌子了。郑复生笑笑说,尝试一下吧,为了公益事业的发展,“牺牲”一下有何不可呢?
没想到,郑复生的第一次环保公益活动,就一炮打响。1999年3月,郑复生于徐州市中心的展览馆门前广场组织了“保护母亲河共绘锦绣中华万人签名活动”,成千上万的市民驻足签名,支持这一环保善举。随后,郑复生陆续组织了“迎国庆五十周年,携手清理故黄河”,“制止向故黄河倾倒污染物宣传”等活动,“心缘”的影响在不断扩大。2003年3月9日,全国第三个“保护母亲河日”,郑复生主办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有我一个万人签名活动”。从这一天起,他艰难地以每分钟挪动5米的速度,开始他徒步黄河故道的行动。历时八天,郑复生散发宣传材料上万份,接受数百次的市民环保知识咨询。虽然两个膝盖磨损得厉害,但他对环保的热情和毅力,激励了许多市民主动地加入到环保志愿者队伍中来。
郑复生说,这是自己唯一能选择的方式,去唤起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爱、对城乡家园的爱。爱,就是我的生活!
爱的传递者
环保活动让“心缘”的队伍不断壮大,郑复生踌躇满志,爱的“野心”更大了。2005年2月,经徐州市民政局批准,“心缘志愿者服务队”升格为“徐州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徐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说,郑复生以公民个人的名义创办“民办非企业组织”,整合了社会志愿者服务的资源,为慈善公益的社会化作了创新探索。
“心缘”有了“身份证”,郑复生愈发得忙碌:进社区、学校演讲传播“一元钱慈善理念”、组织“公益风·心缘慈爱演出活动”、为呼吁设立“国际慈爱日”而四处奔走。谁也没想到,此时的他还靠着每月400多元的低保和母亲开的小店勉强维持生活,顶着“心缘”负责人的头衔却没有一分钱工资。但2008年汶川地震后,郑复生却拄着拐杖出现在徐州民政局,将过年时市领导的慰问金全数捐给灾区,郑复生的想法很简单:“我要把爱传递下去。”
一场场爱的接力,在“心缘”不断上演。在中心所帮扶的残疾朋友当中,有一位叫郭冉的女孩。她从小就患有脊髓内肿瘤疾病,终日与轮椅为伴,一只可爱的小狗是她唯一的朋友。可是不久她心爱的小狗丢失了,郭冉很受打击,对生活失去希望。郑复生得知后,第二天下午就带着队员们来到了郭冉家。朋友们鼓励的话语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这名曾经绝望的少女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她决定将遗体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象郑复生一样把爱传递下去,21岁的郭冉成为目前为止徐州市最年轻的器官捐献者。覃浩东罹患脑瘤,6次做开颅手术,一度丧失记忆,郑复生和志愿者们像亲人一样关心她。病情缓解后,深受感动的覃浩东也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天风雨无阻地拎着沉重的资料袋,到政府、企业、社区、学校进行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
在郑复生的志愿者服务队中,像郭冉、覃浩东这样身患重症的队员还有很多,但和很多健全的志愿者一样,因为爱,他们走进了“心缘”,又将爱奉献给更多的人。从“被爱”到“爱人”,在“心缘”,爱的传递,永不停歇。
2011年1月,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义工加油站”活动正式启动。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根据义工的特长划分服务项目,开展手工制作、义卖、社区助残扶弱、手拉手助学、救助生命、奉献爱心等一系列活动。据郑复生介绍,“义工加油站”旨在为从事义工服务的志愿者加油、激励,很多义工在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挫折,可能感到疲惫,在这里,我们有一整套的激励措施,为他们加油鼓劲。“义工加油站”将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平台,定期组织系列活动,将其打造成全市义工共同的家,也热诚欢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
一路走来,因为一次复生,郑复生将一生播爱当作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在徐州,“郑复生”已经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不懈的公益精神和一个响当当的公益品牌。郑复生说:“22年来,我接受着社会对我的关爱,也力所能及得付出我的爱,我觉得接受爱的同时,也要把爱付出,以爱回报爱,让爱去激发出更多的爱来。这样,爱才会薪火相传。我身体虽然残疾了,但因为爱,我的精神复生了,现在爱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