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种种事实表明,这一号称“1200年一遇”的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灾害残酷而无情地吞噬了众多日本国民的生命和财富,并使日本经济的复苏之路变得异常坎坷与曲折。
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日本灾后重建工作面对怎样的挑战?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大地震后经济走势如何?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大地震对日本相关产业的冲击
与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相比,此次日本大地震所在的东北部地区虽不是日本最主要的工业区,但也集中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钢铁、制造业等众多支柱产业。地震发生后,这些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损害,多家日本大型企业纷纷停产。数据显示,该地区经济规模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左右。此外,大地震重灾区东北地区东海沿岸的农业、渔业也因海啸、核泄漏事故遭受巨大打击。
日本著名研究机构野村证券研究所发布报告称:预期地震主要打击了口本的农业、伐木业、渔业、采矿业、食品制造、陶瓷、钢铁等金属业、电子机械、精密仪器和公用事业等。考虑到公路和发电设施等基础建设遭受严重破坏,该机构认为,此次大地震对日本经济活动的短期冲击将比1995年的神户大地震还要严重。报告指出,受灾区拥有相当多的资讯科技相关行业。此外,受地震和海啸影响最严重的日本东北几个县,占日本总工业生产的大约7%。
汽车产业损失严重
日本大地震以来,日本汽车业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其在全球的主导优势受到巨大冲击。口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共有22家32/-先后宣布停产或关闭,其中导致整车厂关闭的部分原因是上游零部件企业受创严重。4月以来,虽然丰阳、日产和本田三大汽车厂商先后宣布恢复生产,但开工率只有震前的一半。
大地震对日本汽车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主要是产品的排产计划因停产而全部打乱,而且零部件供应商的损失情况尚未明确,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复产。即使生产顺利,短期内航运的中断也会影响市场供应。数据显示,2010年,本田口本生产的汽车有30%用于出口,而丰田则有53%的日本产汽车用于出口,日产则有59%的日本产汽车出口。因此,多家厂商中断生产,势必影响日本汽车产业的复苏。而从全球汽车产业布局看,此次地震有可能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又一次结构重组。
电子产业深受影响
日本一直是全球电子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消费重镇,在半导体、平板产业、电视及数码电子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此次大地震,受灾区多是日本半导体工业总部,富土通、德卅仪器、素尼、东芝等大型半导体生产商都在上述地区设有生产厂。受灾最严重的宫城、福岛、岩手三个县是日本电子设备产业集中地。这三个县的制造业出货量占2008财年(截至2009年3月末)日本总出货量的3.6%,如果再算上长野、茨城和新泻县,该比例将达到10.8%。
地震最严重的岩手县和宫城县是东芝的大本营。东芝公司是仅次于三星电子的全球NAND闪存巨头,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3。大地震后,东芝公司已宣布关闭位于震区的一家闪存芯片厂,其官方人士表示,如果物流体系瘫痪,将会继续影响产品出货。据统计,日本的芯片公司收入约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五分之一。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的关键配件都由日本公司配套。以东芝为首的日本公司在全球闪存营收中约占35%。这次生产受损、物流中断,势必对其全球业务造成巨大影响。
索尼公司可能成为地震中受损最大的日本电子巨头。它的工厂主要分布在日本东北部,距震中较近。地震发生后,该公司关闭了6家工厂,其日本市场大部分业务活动处于暂停,目前正在评估损失情况。
此外,由于受灾区域内有多家日本半导体元件厂在地震发生后停产,野村证券研究所预期:像手机和个人电脑等资讯科技产品供应链将有中断的风险,受影响的零件主要是记忆晶片的供应,其次是液晶显示器和电池。
能源产业遭受重创
日本核电占总供电量的近30%。大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被摧毁,再加上东北及关东地区其它能源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电力严重供给不足,其亏空只能用火电来填补,电厂建设等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能源短缺不可避免的在一段时期内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高盛集团东京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Naohiko Baba表示:“本次大地震与以往地震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残废的电厂所造成的大规模停电和供应链中断。”他表示:“我们预计电力供应的短缺对日本工业的影响将持续整个2011年。”野村证券公司预计在其编撰的野村400企業指数中的企业——其中包括日本蓝筹股丰田汽车和索尼公司——因电力供应不足所遭受的损失将为170亿美元。
钢铁产业短期受挫
日本东北部工业区在高质量钢材和其他金属材料,如特种玻璃、发动机、微型轴承等领域,是全球的主要供应商。据称,该地区生产的微型轴承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70%。如果灾害严重而影响生产,对日本以及世界经济将构成不利影响。
中银香港报告认为,日本30%以上的钢铁产能将因此次地震受到影响。兴业证券研究员认为,日本钢材有83%出口亚洲,例如中国进口钢材中47%来自于日本,此次地震会导致供应链紧张,日本钢铁产业短期受挫。
农业、渔业影响持续
受害地区的日本农业、渔业遭受重创。主要是灾后大面积农田被海水浸泡,导致农田盐碱化,今年可能难以耕种,中长期也会受到影响。灾区近海渔业、海岸水产加工设施被毁。日本是世界水产品消费最多的国家,水产品的短缺会对日本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再加上核辐射的影响,农产品、水产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短期之内难以恢复。
分析人士指出,宫城县是日本最重要的稻米产地之一,也是当地许多农民的致富之地;而福岛的农业产值占日本第七,养殖的鲤鱼产量更是日本第一。作为农渔业大县,核泄漏事故对这些地方的影响可谓致命,农渔业要想恢复到灾前的水平,难度极大。
旅游业走入长期低迷
4月14日,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3月访日外国游客数比去年同期锐减50.3%,创下自1961年1月开始统计以来的最大降幅。日本观光厅开展赴日旅游推介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降幅为34.1%至64.6%,灾前日本日均接待外国游客1.96万人,灾后仅为原来的1/3。由于此次核泄漏事故等级已
被上调至最高级别7级,观光厅担忧外国游客不愿赴日的状况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样以来,日本旅游业将面临长期低迷的境遇。
大地震对日本企业信心的重挫
日本企业对日本经济前景信心明显下滑
日本央行近期公布了该国今年3月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指数”,报告称,以制造业为主的日本企业对地震和海啸灾难后该国经济前景持不乐观态度。
“短期观测报告”是预测日本未来经济走势的最重要经济指标之一,日本央行每年4次发布这一调查结果,以判断日本企业的商业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地震后大型制造企业实际景气指数(DI)为正6,比震前下降l点,而反映3个月后经济前景的指数则从灾前的正3下降至负2;大型非制造企业的DI指数从震前的正!上升至震后的正7,而经济前景指数则从0下降至负4。DI指数是对目前经营状况感到乐观的企业比例减去感到悲观的企业比例后获得的数值,该数值变化显示出震后日本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明显下滑。
另据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东京电力以及东北电力管辖区域内轮番停电等影响尚未在这些数据中显现,下次6月的调查才能充分反映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信心的影响。
研究机构普遍调低日本经济增长的预期
受强震与海啸重创影响,日本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史上最大跌幅,推升市场对日本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预期。3月31日,日本物料管理协会和市场研究机构Market Eco-nomics联合公布报告指出,日本3月制造业PMI从前月的52.9陡降至46.4,跌幅创2001年10月以来最大数值。指数低于50代表制造业活动萎缩。这是第一项反映日本灾后受冲击程度的经济数据。
此期间,日本民间研究机构普遍调低了该国本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7家主要机构发布的2011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期在1.3%~0.5%之间,大幅低于日本央行1月份做出的1.6%的增长预期。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甓英指出:“日本经济今年第一及第二季度将出现负增长,而实际上暂时将陷入景气衰退。”根据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的预估,第一及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年率换算分别将为负1.0%及负2.5%。伊藤忠公司资深经济学家丸山义正认为:“日本经济势必出现衰退,供应方面紧缩将维持一段时间。”他预估日本经济将连续两季走下坡。
高盛公司经济学家预测4月起日本新年度的GDP可能成长0.7%,不如先前预估的1.3%。Capital Economics公司预测日本GDP可能连续两季下滑,甚至2011全年将会出现零成长。美林证券预测2011年日本经济增速下降0.2到0.3个百分点。
亚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判断是,日本经济将在今年一二季度呈现萎缩,三季度随着灾后重建的开始,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全年经济增比在1.4%到1.6%。
日本国内外对经济的复苏表示担忧
4月1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4月的月度经济报告,把对经济整体形势的呼估从“转而复苏”下调为“现阶段势头变弱”。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日本首次下调经济整体形势评估。
4月14日,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义召开,会议认为,遭受地震海啸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打击的日本,以及利比亚、中东北非局势是世界经济出现下行风险的重要因素。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5日发表联合声明,对日本大地震产生的诸多影响导致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强表示担忧。
大地震造成的日本经济损失评估
大地震发生当月,根据日本官方初步估计,东北大地震损失空间为15万亿25万亿日元,约占日本2010年GDP的3%-5%;而世界银行预测相对乐观,认为损失规模约为1220亿-2350亿美元,约占GDP的2.5%-4%。综合上述两者观点,初步预估,本次大地震给日本造成的财产损失区间约为1220亿~3125亿美元。
但随后,美国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在4月5日,刊登了题为《日本地震最终账单将超3000亿美元》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日本政府上个月估计其遭受地震和海啸灾难的物质损失将最高达3000亿美元,但是最终的损失将远高于此。首先,日本政府可能需要为福岛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花上高达2000亿美元的国有化费用和为核辐射泄漏做出赔偿。随后是对GDP的冲击,大地震耗去了东京电力公司高达五分之一的发电能力,电力供应的短缺将严重影响该国的工业生产,这就可能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带入衰退。假定日本经济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出现萎缩,就将有接近1600亿美元的经济产值被抹去。
4月18日,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此次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和核泄漏事故中,日本仅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企业设备的直接损失达25万亿日元。东部沿海地区遭海水淹过的农田达2.36万公顷,重灾区所有渔港都遭毁灭性打击,2.25万艘渔船大部分受损。农林水产省估算,仅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800亿日元。福岛核电站30公里避难圈内有2000多家企业,其周边地区的工业、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等将长期停滞。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主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专家近日发表言论,评估日本地震经济损失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除认同上述数据外,均认为此次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暂时、有限”,但也可能催化某些拖累经济复苏的不利因素。
随着日本地震救灾局势进一步明朗,评估预测日本经济“灾后余震”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总体来说,“暂时”、“有限”的影响,是主流的看法。鉴于目前日本核电危机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及东北重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尚未启动,现阶段不可能对此次大地震的损失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不过,几乎所有观点均认为,此次东北大地震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将远大于阪神地震。
日本灾后重建及面对的挑战
日本出台灾后重建法草案:今后5年是集中复兴期
4月1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执政党民主党政府日前出台灾后重建法草案,计划从财政、税收、政策和组织等多个层面全方位支援灾后重建,维护經济、金融和社会秩序稳定。
这一草案全称为“东日本大震灾复旧复兴对策基本法案”,同时配套有“灾民生活重建支援法”等17部相关草案。根据该草案,今后5年是“集中复兴期”,日本政府将新设首相直接领导防灾复兴府,并新增防灾复兴火臣一职。
草案特别提出,对于因地震海啸和核辐射影响而暂时无法居住的土地,口本政府考虑由国家购入这些土地,以便原有居民择址另建家园。此外,日本政府计划设立“复旧复兴交付金”,用于增加对受灾地区的财政转移。对于受灾企
业和个人,政府将视损失程度在法人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减免或返还税额。对于因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而失业的人员,日本政府还将提供“休业补偿”。
草案还提出,有必要调整现有能源政策,减轻对核能发电的依赖程度。为克服电力紧缺问题,口本政府将与电力公司商议共同制定“电力供给计划”。
草案发布之后,为规划灾后重建蓝图的“复兴构想会议”随即成立。4月14日,口本首相菅直人在东京举行的首次会议上说,前不久发生的大地震是日本战后65年遭遇的最大危机。期望提出具有创造性而非只是恢复原样的重建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具体重建措施。他要求“复兴构想会议”在6月底前提出实现灾后重建蓝图。
日本政府准备3万亿日元额外预算用于灾后重建
4月6日,日本政府定下了2011财年(始于4月1日)第一次补充预算案的规模
3万亿日元,主要用于救灾和灾后重建,且明确表示将有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补充预算推出,这意味着本财年的重建预算规模有可能会超过3万亿上限。
在财源方面,执政党民主党表示,避免通过新发国债来筹集资金,而是将原本打算用于增加基本养老金国家负担比例的“特殊账户”中抽调约2.5万亿日元。此外,民主党还将调整育儿补贴和高速公路通行免费等政策,以节省资金充实补充预算。但民主党政府尚未提及取消年前提出的企业税减免和提高消费税等建议。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政府制定的额外预算将主要用于受灾地区的首轮灾后重建,其中就包括了灾区卫生清洁以及修复因灾而造成财产损失,而之后日本政府将会向灾区提供长期的经济资金援助,此外政府有可能将发行新的国债以筹集灾后重建资金。《朝日新闻》报道称,总额3万亿的额外预算将主要用于修复灾区的公路、港口以及学校,而灾区民众还可获得该部分资金的支持以重新找到工作岗位。
日本央行推出1万亿日元的灾后支援贷款
4月6口至7日,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维持基准利率零至0.1%不变,同时,推出规模为1万亿日元(约120亿美元)一年期的特别贷款,用于日企灾后重建。这也是该行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后,首次推出针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援助计划。
据了解,日本银行也是日本的中央银行,7日召开金融会议决定设立一种新的贷款制度来支援灾后重建,这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已有过类似经验,当时设立的支援救灾重建1年期贷款为5千亿日元,政策利率上限也是0.1%。这一次贷款额度是阪神大地震的两倍,1万亿日元合人民币766.3亿。中央银行的政策法还决定,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以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及政策保障。
日本央行表示,自从日本发生大地震后,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该行已为市场提供了充足流动性,同时扩大风险资产购买规模,即从地震前的3575"亿日元增加至40万亿日元。
除了这些措施外,日本央行觉得“有必要”为灾区金融机构引进“资金供应操作”,以满足该地区企业灾后生产恢复和重建的长期融资需求。该行表示,特别贷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0.1%,但申请企业需提供抵押品。此外,该行还考虑扩大货币市场操作中所需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但没有就此提供更多细节。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日本东京都及关东地区停电形势仍在持续,日本货币当局仍需进一步评估经济损失,同时可能会在4月28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更多的救助措施。
日本农林中金总合研究所南武志则表示,日本央行出台的震后贷款计划表明该行正在尽力支持灾区企业恢复生产,该计划将能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
灾后重建致使日本政府债务危机恶化
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正值日本政府与财政赤字进行艰难斗争之际。目前日本债务已占到GDP的200%左右,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都高。而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不得不追加预算,这无疑将使日本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据IMF的预测,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率在2012年、2016年将分别升至232%、277%,从而日本将成为发达国家历史上财政状况最差的国家。
摩根大通日本股市研究主管叶斯佩尔科尔认为,日本政府全力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可能最终帮助日本走出通货紧缩。不过,由于日本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200%左右,外界对日本政府债务危机的担忧也有所加强。
考虑剑日本的债务风险,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和穆迪此前都下调了日本的主权信用评级。毫无疑问,当高效的救灾阶段结束之时,围绕灾后重建所需财政支出的博弈,将会直接决定日本经济能否较快恢复,也势必成为日本震后政经走向的主导者。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政府债务虽然负荷沉重,但暂时不会演化为主权债务危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日本政府债务的95%由本国居民持有,外国投资者仅持有5%;二是日本政府债务利率水平极低,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速度可控;三是日本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日本可通过抛售一部分美国国债来满足国内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
灾后重建日本的经济政策取向及挑战
强震与海啸不仅是对日本经济承受力的考验,更是对日本政府政策应对能力的又一次检验。总体观察,由于日本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后的不确定性(2010年第四季度实际GDP较前一季度萎缩0.9%),加之通货紧缩的市场状况一直未见好转,因此,住受到地震承压之后,口本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举动可能会显得更加积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积极性财政政策在2011年甚至2012年的长=期延续已成定局。一方面,日本政府将继续增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必要时将动用外汇储备和出售国外有价证券和黄金来维系震后重建的资金需求。资料显示,作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2010年末日本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049万亿美元,其中持有的外国有价证券、外汇存款和黄金储备分别为10205.91亿美元、137.1亿美元和326.5亿美元。另一方面,在举债空间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加税将成为比较可能的政策选择。资料表明,日本现在的消费税只有5%,而欧美国家的消费税高达15%-30%,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消费税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表面上看来,提高消费税与积极性财政政策有点相左,而且这一政策在常规情理下推出阻力非常之大,但国难面前倒是可能成为应急之举。当然,为了避免提高消费税对本不景气的内需形成抑制,不排除日本政府实施向国民派发消费券和现金以刺激消费的举动。
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影随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首先,日本央行短期内将不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资产以阻止日元的升值和维护出口。日本央行连续4天宣布向金融系统注资,总规模已达51.8万亿日元。这些举措不仅刷新了有
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单日操作,而且投放总量创造了历史的最大规模纪录。其次,日本央行将长时期保持着零利率的价格政策。鉴于国内基准利率已抵达0-0.1%的低位,降息的空间十分有限,日本央行可能会在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方面进一步予以放松。再次,日本央行将扩大用于资产购买的资金规模。按照最新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的安排,日本央行将资产购买基金从原先的5万亿日元扩大至10万亿日元,并维持信贷计划规模在30万亿日元不变,从而资产购买规模将扩大至40万亿日元,而且资产购买直到2012年6月底才结束。另外,为了防范因地震所带来的企业信心恶化,日本央行还承诺将购买1万亿日元短期政府债券,并且将分别购买1.5万亿日元商业票据和公司债,以及将购买0.45万亿日元上市交易基金和0.05万亿日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在其他政策方面,日本政府最新决定,将日本特大地震造成的损害指定为“特定非常灾害”,因地震灾害导致生产设备等重大损失的企业,即使陷入了债务危机,在自现在到2013年3月10日的两年内,日本法院将不受理企业破产手续,日本政府将全力支援中小企业再建。口本政府采取此举措,主要是基于若任由拥有一流技术的企业因地震灾害陷入债务危机而自由破产的话,经济复兴将变得更加艰难。据悉,按照日本法律规定,债权人一旦向法院提交融资企业破产手续申请,法院即可认定为是“债务超额”,企业陷入债务性破产,原则上这决定了企业破产手续从此开始,企业残留财产将被分给备债权人。但是,一日,将债务危机的原因认定为“特定非常灾害”,企业破产手续就将被暂时性冻结。
值得我们往意的是,以上宽松、积极、刺激的经济政策只是给灾区重建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日本企业与日本民众才是其中有血有肉的内容。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压力直接影响灾后重建进程与效果。
日本企業方面,恢复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据统计,在受灾的日本东北四县,共2.23万家企业受到影响。海啸将仙台港等地的工业园区几乎完全吞没。这些企业要恢复正常生产,要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之后。即便是一些受灾不严重的企业,因为灾区能源与电力的缺乏,也小得不停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灾区的企业仍将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有日本学者认为,灾后因当地基础条件恶化,部分工厂可能会搬迁至九州等地,若果真如此,将大大影响灾区经济的恢复。因为工厂一旦迁出,将来很难再回来。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迅速启动各项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建设,为经济复苏提供保障,不仅给日本的政界提出了巨大挑战,而且对工商企业界今后的发展也同样提出挑战。
日本民众方面,帮助解决就业、住房问题与实施心灵重建至关重要。震灾重创灾区经济,致使许多日本民众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家产,失去了亲人。当前,对于许多灾民来说,将来能否找到一个工作,是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这需要政府积极提供工作职位与工厂厂房,帮助灾民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与生产。此外,对于许多失去财产的灾民而言,即使有了工作,也可能无力再建自己的住宅。这也需要政府的帮助。按照日本的法律,“国家资金不能用来补偿私有财产的损失”,阪神大地震时日本的大藏省(财政部)持此观点,坚决反对国家帮助个人房屋重建。不过最后在有选举压力的改员们的努力下,另行通过法律,以“慰问金”的形式给予了一定的帮助。这次,日本政府很有可能也通过类似的方式来帮助灾民重建房屋。最后,“人心的重建”也很重要。此次震灾,死亡最终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大大超过阪神大地震是确定无疑的。阪神大地震10多年后,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但“心灵重建”却远未完成。“孤独死”成了劫后余生者的最大问题。据统计,大地震后十年内,因孤独而死在临时住宅的人至少有560人。此次震灾的惨烈远甚阪神大地震,灾民所受的心理创伤愈合的时间也会更长。特别是日本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许多灾民都是高龄人士,受到震灾的打击,身心复原难度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灾后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个环节都具备了,如基础设施重建完备、企业焕发了活力等,灾民才能过上稳定的生活,而稳定的生活对丁安定灾区的人心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口本政府和灾区而言,目前甚至还没有走出重建的第一步,未来的重建过程,路还很长,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大地震后日本经济走势研判
乐观展望:日本经济将呈“V型”反弹走势
对于日本经济未来走势,多家分析人士短期“看空”,中期“看多”。对日本经济来说,短期内,汽车工厂的关闭、主要零部件的供应链中断、电力供给短缺、旅游业遭受重创等问题将困扰日本经济,但是根据灾害经济学的一般原理,随着灾后重建的开展,日本经济将呈现“V型”反弹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排除掉核泄露失控这一因素,由于灾后重建新创造的经济增长通常与公共设施、居民住所、生产性资产重置成本和企业运营损失大体相当。日本经济增长将在经历短暂的回落之后,随着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大量资金投入到重建过程当中,经济增速会在随后几个月内逐步回升。多数民间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第三季度起,日本经济增长率有望由负转正。
法兴银行日本首席经济学家大久保卓治预计,日本3月份经济产量将大幅下挫,但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逐渐恢复,呈现出类似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的V型增长曲线。展望未来,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和耐用消费品重购需求的积极影响将使GDP恢复增长。不过,他同时指出,电力短缺是经济恢复的最大担忧。福岛两座核电站占日本全国发电总量的6%,如电力供应迟迟不能恢复正常,将严重拖累日本生产能力。
野村证券首席策略师岩泽诚一郎表示,短期内,日本国内生产及消费将大幅缩减,日本经济将被严重削弱,但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迅速开展,日本经济将重获支持。野村证券纽约首席经济学家大卫雷斯勒分析指出,来自政府、保险、私企、个人等多领域的资金将投入到重建过程中,这将创造就业,地震中受到重创的能源、建筑领域会得到极大提振。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张季风主任认为,虽然灾害给存量经济带来重创,但灾后重建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将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情况下,政府投资的乘数效果较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更大。大兴土木亦可缓解失业压力。阪神大地震后的1995年和1996年,分别取得了3.0%和4.4%的较高增长,印证了这一点。至于股市的波动是短期指标,近期将随核泄漏控制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汇率方面,在发达七国的共同干预下,可能不会再发生剧烈波动。现在日元汇率处于高位,有利于日本对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如果引
起国际原油涨价,固然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复苏的通缩压力。也就是说,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复苏的有效需求不足、通缩和失业等难题可能得到缓解甚至解决。据此,2011年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日本经济很有可能取得较高增长。
悲观预期:日本经济恐进入一个长期衰退期
虽然GDP增长或将呈现“V型”反弹,但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走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其中,一些因素是震前就存在的,一些因素是大地震新引发的。这些因素中,有经济自身的问题,同时还包括了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人口老龄化问题
瓦砾难倒老龄化日本。此次地震海啸灾难中产生的瓦砾等垃圾已达3000万吨。在地震中全毁、半毁及部分损坏的建筑物多达151187幢,政府预测现阶段的残砖碎瓦总量有2000多万吨,超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的1400万吨。此外,加上因地震毁坏的道路和桥梁,瓦砾垃圾有可能达到300095吨。清理无处不在的瓦砾,就得需要精壮人口。废墟清理将成为灾后重建的一大难题。然而,在老龄化社会之下,日本政府还未制定出如何处理瓦砾等垃圾的措施。统计表明,日本人口中26%左右为65岁以上的人口,这差不多就是每五个国民就有一个基本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两个进入了中老年阶段的“准老人”,除去一个尚未具备完全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支撑日本活力的只剩下一个年轻人。显然,仅靠“年轻人”面对3000万吨瓦砾垃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进一步推导,虽然重建可能带动相关产业复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日本目前老龄化现象严重,重建所需的人力资源难以保证。
老龄化影响国家活力。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活力?曾在第一线采访的外国记者发现,日本灾民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动手弄点吃的或生点火取暖,他们就守在原地,安静地等着救援。起初记者被日本灾民的“守秩序”所感动,后来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日本社会素来崇尚的“自肃精神”或“忍者精神”,或许与该国的老龄化特征有关,老人化社会所带来的“过度成熟”心理,使日本社会本来就有的“不麻烦别人”思想得到了放大。除了“麻烦”官方救援力量外,任何别人的自救或互救,都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外国专家分析指出,不能迅速行动,导致日本更能感受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痛苦。
老龄化加剧财政紧张。老龄化的几本,不仅要遭遇清理瓦砾的体力问题,而且会花光好不容易通过增发国债借到的钱和自己存在银行里的储蓄。
灾后重建意味着政府财政开支大幅上升,增加负债。日本敢于高负债,是因为日本人不同于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喜欢把钱存入日本的各家银行和生命保险公司,再由银行和生命保险公司来购买国债,如此维护着日本经济的平衡。但实际上,日本社会已长期饱受货币滥发的苦果,长期的零利率政策下,日本央行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表,财政赤字持续激增,已非高储蓄率所能负担。
动态地看,日本正经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导致国民总储蓄额不可能永不停息地增长。有统计显示,日本国民储蓄率已从1998年的10.5%下降到2008年的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未来若干年内,日本储蓄率由正转负的趋势不可避免,资本与负债的缺口会越来越大。这一结果的致命之处是,随着灾后重建陷入“持久战”,日本政府将越来越不容易借到钱。日本的国债大部分是向本国人借的。经验表明,多灾多难的日本,每每逢凶化吉,秘密就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从国民手中借到花不完的钱。但现在日本债市走低,并非震后短期现象。日本经济要像以往那样迅速实现灾后复苏,恐怕并没那么容易。
核泄漏危机问题
美国著名财经专家霍华德史奈德在4月1口的《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地震难不倒日本,但核危机却是个例外。地震灾后重建可以马上施行,但再加上核危机,这样的“重建”就会是漫长的。
的确如此,给灾后重建与日本经济走势增添最大变数的正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截至目前,核电站周围很大范围的区域,还没有着手开始重建。日本政府很大的精力也都放在处置核泄漏事故上。最重要的是,核泄漏事故本身及其后续影响,会大大增加重建的难度。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岛、富城和茨城等县还会受到核事故的间接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事态进一步升级,加之大气环流和风向变化,一旦污染物扩散至日本更广大地区,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其中一个结果是,受核辐射污染及强地震地区不再适宜人继续居住,可能将导致日本不得不进行更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迁移,而这种财政成本巨大的“结构调整”,可能会让日本社会出现恐慌性的震荡。近一段时间以来,诸多方面的信息不断加重着人们的隐忧。4月14日,日本国土地理院宣布,对在3月11日大地震中严重受灾的岩手、宫城和福岛三县沿海地区调查后发现,28个调查点全部出现地面沉降,最大沉降达84厘米。日本国土地理院还观测到,岩手县的地面缓慢下沉在地震后一直没有停止。4月15口,日本原子能学会副会长泽田隆指出,要想让福岛第一核电站核燃料进入稳定状态,不再释放放射性物质,最快也要2到3个月时间。此外,还有消息传出,口本内阁官房参事松本健已向首相菅直人提议,鉴于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今后“10年至20年间无法住人”,可在内陆新建5万人至10万人规模的生态环保型城市以安置灾民。
另一个更糟糕的结果是,一旦核泄漏范围扩大,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200多公里的东京和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受到严重污染,口本经济将遭到毁灭性打击。首都圈人口为42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仅东京GDP就占日本全国的19%,整个首都圈占35%,是日本经济核心中的核心。这一地区遭到严重污染,其后果不堪设想。据最新报道,口本东北部的大地震令日本社会再度考虑首都功能分散的问题。
地震灾难常态化问题
“日本大地震最大的灾难是灾难的常态化。”根据专家的预测,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列岛许多区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也不排除诱发预测中的东京湾北部地震和静冈县近海的东海大地震的爆发。
这意味着,东京存在任何时候发生直下型地震的可能性针对这一问题,由日本朝野各党国会议员组成的“危机管理都市推进议员联盟”提出,必须考虑建设“副首都”,以备东京遭到毁灭性打击时,日本首都功能不至于完全丧失。
这是一个无奈之举,但同时也警示日本国民,一旦更大规模的地震爆发,很可能导致国家管理功能陷入瘫痪。国家机器若不能正常运转,那么保障经济
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就不复存在,这一打击也是致命的。
政治领导力问题
日本长期处在自民党的政治管理之下,阪神大地震等类似灾后重建,以及防灾体系等,均是由自民党制订和推动的。此次大地震发生后,以菅直人为首的民主党内阁,在对地震引发的危机处理上暴露出许多问题。福岛核危机的“失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人们看到,破除了“老官僚体系”的年轻民主党政府,在危难到来时,显得经验和执行力不足。4月14日,日本自由民主党等在野党成员强烈呼吁首相菅直人辞职,为地震和海啸救援以及赈灾不力承担责任。执政党民主党内部也传出类似声音。这意味着,在大地震发生一个月之后,日本政坛的“倒阁地震”也已经爆发。
大灾大难面前,人们对国家领导集团产生质疑,有其深层次原因。北京日报评论员毛晓刚指出:在常态下,日本行政体系或许可以循规蹈矩保持运转,但在应对空前严峻的非常态局面时,综合能力明显低下。其中或许有民主党政权执政经验欠缺的原因,也不乏党派争斗倾轧、互相掣肘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是,长期以来行政体系内部壁垒森严、条框束缚,上层政客与中低层官僚以及基层社会之间充满隔阂与矛盾,中央政令很难通过有效的机制保障和行政执行来实现,也导致人人倾向于躲避问题、推卸责任。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危机面前,不仅政府领导者意志摇移、缺谋少断,而且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协调、衔接、配合问题迭出,难以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分析认为,日本的重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有效的政府机制,但目前来看,日本的政府机制与民主党还远没有磨合好,更让人担忧的是,现在无论是民主党还是自民党,都看不到有潜力的新领导人。
周牧之分析说,日本下一步的走向取决于政策选择。比如增加消费税等酝酿已久的增税措施,会不会借震后重建之名而推出,这种增税趋势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本的财政危机,但势必进一步降低日本经济的活力。日本的未来更取决于日本企业能否具有亚洲视野、全球视野。这次地震能否打破日本企业的保守心结,改变日本人的传统思维将左右日本经济的活力。周牧之认为,灾后重建会拉动钢铁、木材、水泥和建筑等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大地震为契机,打破日本既成的思维模式和旧的政治经济以及技术体系,建设一个更开放、更有活力的日本。
“逆境会让一个国家焕发出勇气”。但前提是,日本的领导集团首先应当拿出与之相当的勇气和智慧。倘能如此,经受这场巨大灾难的日本或可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