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史话

2011-04-29 00:44孟昭宁
科学24小时 2011年7期
关键词:原油沥青石油

孟昭宁

石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化学纤维等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也是从气田中产生的。现在,一些国家利用植物大批量生产生物燃油,于是有人断言,数十年后生物燃油将替代石油,但这种推测科学依据不足。

目前,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观点:一是无机论,即石油是在岩浆中形成的。二是有机论,即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贝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才逐渐形成为石油,这一过程需要数亿年。

最早提到“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初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广记》,而正式命名“石油”的则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此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地狱的火焰”等;中国则叫“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原油(尚未加工的石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的都有,这取决于原油本身所含胶质、沥青的含量,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胶质、沥青质、碳质。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不同产地的石油,它们中各种烃类结构及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阶段:寻找、开采、运输和加工,这四个阶段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石油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

中国人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

据考证,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发现并开始使用石油了。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石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自燃的现象。

最早认识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1900年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像水一样的液体,可以燃烧。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之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润滑车轴。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上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还用于照明、燃料、入药甚至军事。《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器具,打退了敌人。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燃烧敌船的战例。另外,我国古代许多文献都有石油军用的记载,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作过详细记载。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1000年。

中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米的深井,说明当时中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明代以后,我国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我国人民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工百科全书。它不但反映出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反映出当时的化学工艺生产水平。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的许多技术环节和技术项目,皆有赖于此书而得以流传。该书16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本科技界的关注,同时还传到欧洲,19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译本。后来,《天工开物》被译为日、英、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动力汽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汽车已进入工业化生产,石油则成为汽车燃料的主要原料。在此之前,汽车还是三轮式的,以酒精或煤为燃料。因为把汽车从零星手工生产发展成规模化机器生产,亨利·福特被誉为“世界汽车之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油的用途更加广泛,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工业文明进入到高级阶段。

猜你喜欢
原油沥青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
第九章 沥青湖
◆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放开我国原油进口权的思考
初探原油二元期权
“1吨原油等于7.33桶”的来龙去脉
跟踪导练(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