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约翰·奎尔齐对东西方事务见解独到。以下是他对中国商业的5个误解的点评:
第一,中国消费者不消费。对于任何逛过上海南京路的人而言,这个观点都十分荒谬。尽管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但国内消费占GDP比重仅是美国一半。这是因为中国90%的人口年收入不足5000美元,他们的生活充满风险。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生病。中国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医院通常要求病人缴纳现金。现在,中国政府正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医保体系,这将使中国消费者敢花钱。
第二,中国消费者不善社交。虽然脸谱网站不在中国运营,但这里并不缺乏中文社交网站。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共有2.65亿中国人参与社交网络,平均每周在线5.6小时,好友数量平均为67个。如果商品的评价通过这个媒介传播,速度可以想象。此外,中国人还走在团购的前沿。
第三,中国会仿造但不会创造。确实有部分中国企业没能达到质量管理标准,也有一些晚上偷偷造假货。但整体上看,中国向世界市场输送的几乎每种商品都是高质量的。最近,由于工资和生活水平提高,低技术工种正向越南和印尼转移。中国经济能适应这些更讲究知识创造、更强调服务的行业吗?三个原因让人们乐观其成。首先,不少中国企业已成为加工制造业的行家里手和创新典范。其次,很多中国企业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投资研发,已获取不小利润。再次,中国大学前所未有地培养出大量工科博士。
第四,中国经理人不会走向世界。中国国内市场广大,就像100年前的美国。然而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一体的经济环境中。为了成功,绝大多数中国经理人都知道,他们必须培养全球视野。因此,中国经理人将不会局限于中国企业,他们也将瞄准跨国公司。
第五,中国学生很被动。近期,上海学生在一次全球调查中问鼎,他们的数学等科目的成绩位列世界第一,这迅速招来西方的批评。西方认为这反映中国学校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和过度竞争造成的压力。但也有另一种解读。创新者首先必须接受训练。想跳出盒子就必须先练好基本功。中国商校的学生同样乐于参与讨论并提出苛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