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tlln Fontana
法兰克·吉尔伯特是一位艺术家,他的“画布”让人大开眼界。
动物标本制作师法兰克·吉尔伯特在工作室里摆了一头米麋鹿:他曾经为客户制作过许多麋鹿头标本,但这头麇鹿完全不同:吉尔伯特曾亲自狩猎、剥皮,不仅把头制成标本,还将整只麋鹿完整呈现。
奇妙的麋鹿标本
吉尔伯特将整头麋鹿做成标本的过程如同一场艺术创作。他先剥下鹿皮,送到当地一家鞣皮厂加工处理。生鹿皮经过清理、鞣皮,变得比较柔软,也更具延展性,可以永久保存。
吉尔伯特和妻子爱琳在加拿大卑诗省索立开了一家“皮与毛”标本制作店。当鹿皮还在鞣皮厂加工时,吉尔伯特在店里做了一个小尺寸的模型,具体呈现麋鹿生前的模样。吉尔伯特一面在心中想象,一面根据当初精确测量得来的尺寸,用保丽龙雕塑出实体大小的麋鹿模型,然后裹上一层玻璃纤维,待凝固后切开来,作为稍后量身打造的铸模。他将聚氨酯泡沫材料灌进铸模,安放了麋鹿的玻璃眼珠,调整了鹿角的位置,接着开始包覆鹿皮。吉尔伯特说,以前的做法是把皮革裹在动物的骨架上,再把填充物塞入,现在用铸模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吉尔伯特用外科手术缝合针和亚麻线开始着手包覆鹿皮。这个过程很费工夫,要花好几个星期。吉尔伯特配合模型撑开鹿皮,一针一线缝合,重建这头糜鹿生前的样貌。他就像位雕刻家,不时停下来打量、端详、检讨。他的手法无比细腻,调整眼皮和耳朵的位置,思考如何让鼻头呈现湿润感,但又不致反光。大功告成后,他拿起刷子,将鹿皮清理干净。
最后的成品令人叹为观止,只有艺术品才能让人有这种感受。吉尔伯特制作的动物标本难以用笔墨形容:老鹰好似随时会从墙壁俯冲而下,山羊则对你抬头竖耳。他的标本店里到处是栩栩如生的动物:大角羊、白尾鹿、黄鼠狼、各种野鸟,就连桌上也覆盖着一张熊皮,椅子扶手旁则伸出一只熊掌,爪子又黑又长。
为标本融入自然
吉尔伯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一头稀疏的灰发,戴着眼镜,左手少了两根手指。
他当初是如何走上制作标本这条路的?吉尔伯特记得小时候,他就对温哥华几家标本店的动物深深着迷。后来他开始搜集狩猎杂志,藏在房间里,等到爸妈出门后再拿出来阅读。他的父亲担任市政府官员,不想见儿子养成这种嗜好。吉尔伯特说:“我的家人从不打猎,也不会碰相关事物。”
这反而让吉尔伯特更加坚定,他说:“有一天,我看到杂志上一则广告,有家标本制作函授学校正在招生。我靠着送报和摘莓果攒了10块加币,寄去学校注册。”9个月后,他修完所有的课程。
后来吉尔伯特追随温哥华著名的标本制作师波普,在他的店里当学徒,吃了不少苦。他说:“有几回我带着自己做好的鸟类标本进去,出来时拿着一袋羽毛和碎块,但我也因此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吉尔伯特日后能够将标本剥制的技术提升为艺术,原因就在于他始终谨记波普的教诲:“如果你想做出形态正确的标本,必须先了解动物身体的各部分是如何组成,掌握每一条肌肉的位置与功能。动物并不只是四条腿、一个身体,再加上一个头。”
为了精益求精,吉尔伯特知道自己必须真正了解所制作的动物,于是他秉承19世纪美国博物学家奥杜邦的精神,走向野外,展开狩猎生涯,为的是成为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
标本行业不容易
吉尔伯特主要收入来源是为其他猎人剥制标本,因此不时遭到责难。他说:“打猎这种活动很难辩解。凡是难以辩解的事,都很容易受到攻击。”
今日生态环保意识高涨,许多人都认为动物标本制作是夕阳行业,但吉尔伯特不以为然:“我刚入行时,整个大温哥华地区有10位标本制作师,现在还是10位。”他说得没错,从1970年到2008年,卑诗省标本制作工艺协会一直只有大约10名会员。吉尔伯特还说,现在他的生意比以前还好,带着自己猎物上门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吉尔伯特在加拿大各地的同行也是门庭若市。加拿大标本制作协会主席罗伯特·顾德洛说:“标本剥制的市场显然生意兴隆。”
为了反映这股趋势,2010年温哥华博物馆举办“迷人的动物:标本剥制的奇幻世界”展览,吉尔伯特出借了两件作品:一头银黑狐和他挚爱的麋鹿。博物馆也拿出自家一批可观的珍藏标本,而且是数十年来头一回。
走进“迷人的动物”展场,访客可以发现,在19世纪标本制作的全盛时期,当时照相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科学尚未出现,博物学家如果想深入研究一种动物,往往得先宰杀它们;现代冷冻技术又尚未发明,学者因此必须借重标本制作师傅的专业,以保存珍贵的研究对象。
35岁的策展人瑞秋·波丽琴说:“可惜现代人只把标本当作打猎活动的奖杯,反而忽略了被保存下来的动物本身。”她也指出,人都渴望亲近大自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你不可能和这些动物如此近距离接触。标本让人满足愿望,因此能够撼动人心”。
吉尔伯特很高兴见到博物馆推出特展:“主办者告诉我,他们试图呈现标本剥制技术的另一番面貌,我认为他们做到了。想成为标本制作的高手,你必须真正了解动物;想真正了解动物,你必须爱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