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飞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咀镇,湖北荆州434001)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1]。没有富裕的农村、农民,就没有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关键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这些必须依靠科技知识普及和运用,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改进建议。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传统的粮棉油产区。荆州市辖3县3市2区,下设乡镇101个,农场9个。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达645.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2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6.2万人,约占农业人口的3.8%。荆州市耕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公顷,水面463.03公顷,属人多地少水面大的地区。2009年荆州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种植业产值169.0亿元,增长6.4%;牧业产值90.8亿元,增长12%;渔业产值115.7亿元,增长15.3%[2]。为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作用,荆州市按照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意见》(鄂发[2005]13号)精神,将农业推广体制由 “养人”转变为了 “养事”[3],将原有的事业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
荆州市现有农村人员4 220 229人,平均每个农技人员负责0.14公顷耕地。2009年荆州家禽出笼5 947.12万只,畜牧兽医技术人平均93 508只,家畜出栏数4 109 665头,畜牧兽医技术人平均每人负责6 461.7头。全市每个县市直种植和养植技术推广机构各1个共16个,技术人员190人,全部为事业编制,平均每个县市23.75人。荆州市有乡镇101个、农场9个,乡镇 (场)一级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30个。其中,每个乡镇种植业的农技推广机构和畜牧兽医机构各1个,共202个;9个农场有种植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18个,另有设在分场的区域性技术推广机构10个。全市种植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37人,县乡两级实际为527人 (表1),其中乡镇和区域农技站种植业技术推广人员326人,全部为非盈利性社团组织人员,即社会人;畜牧业 (养殖业)技术推广人员636人,其中社会人身份80人,企业人员556人,企业人员中都是直聘和返聘人员,直聘的占73.4%,返聘的占26.6%。
表1 荆州市公益性农业技术人员总体结构状况
(1)学历结构情况 荆州市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94.3%接受过中专以上专业学历教育,绝大部分人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总体上符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中有85人受到大学学历教育,占16.1%;有194人受到大专学历教育,占36.8%,有218人具有中专学历,占5.7%。这说明现有公益性农业推广人员学历不是很高,但绝大部分都接受过专门训练。
(2)职称结构情况 荆州市在岗的县乡两级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高级职称的28人,占5.3%;有中级职称225人,占42.7%;初级职称58人,占11%。职称结构表明初中级的人多,能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把关的高级职称人才过少。
(3)年龄结构情况 荆州市在岗的县乡两级专业技术推广人员40岁及以下的47人,占8.9%;41~50岁的355人,占67.4%;50岁以上的125人,占23.7%。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年轻人奇缺,处于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
世界已进入知识大暴炸的年代,要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课题组通过对各县市农业局农业技术员进行调查,近3年来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知识更新培训的389人,占农业推广人员的73.8%;3年来累计参加培训达到30d以上的142人,占26.9%。这说明知识更新培训力度有限,但县市级农业推广人员参加培训的人员比乡镇级要多。
荆州市现有农户102.86万户,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均服务农户1 951.8户;荆州市现有基本农田57.33万公顷,每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负责1 089.92公顷,远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人均服务200~300个农户的水平[4]。同时,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交通服务工具,且有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承担着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显得更为不足。在“以钱养事”机制下,农业推广人员并不知道推广工作需要做什么,也就是说工作任务不明确,成效不显著。
荆州市农业推广人员中,高学历的人员十分奇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一名具有研究生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16.1%,大部分为大学专科毕业生,而且中专毕业生也还占有41.4%,特别还有5.7%的人为中专以下,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结构也极不合理,在市县级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没有正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也只有42.7%,缺乏技术带头人和技术拔尖人才。在乡镇级推广人员中,综合技术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缺乏。
一是年龄结构失衡,面临严重的年龄断层和老龄化问题。全市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中,40岁及以下的47人,占8.9%;41~50岁的355人,占67.4%;50岁以上的125人,占23.7%。近12年没有进过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再过几年,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二是专业配置结构失衡,水产类技术人员不足。荆州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 173人,其中:大田作物技术人员537人,占45.8%,而水产类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06人,占17.5%。在荆州这样一个以湖泊为主的地区,就更显不足,严重影响到农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知识结构失衡,新知识奇缺。调查显示,近3年来参加过知识更新培训的人员虽然占到73.8%,但培训时间短。一些人都是凭着传统的一点知识在工作,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自从改为 “以钱养事”以后,农员推广机构成了非盈利性社团组织。农业推广人员根据工作情况实行一年一聘用,工作无人过问,干好干坏无人关心。因此,农业推广人员归属感缺失,仿佛象 “没爹没娘的孩子”,因而工作起来没劲。加上业务经费奇缺,无法开展试验示范。除每人每年1.2万元基本工资外,每人每年办公经费只有0.3万元。要想承担水电、报刊、通讯费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而且农业推广人员成了临时工性质,技术职称评定也失去意义,又没有向公务员过渡的政策,工作积极性缺乏。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因此,建立科学的农业推广体制,提高队伍素质,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相适应。
严格控制基层公益性农技人员数量,实行事业编制管理,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划入县市农业局管理,并通过严格招考程序充实农科类大学毕业生进入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工作,对于工作成效显著的可以依 《公务员法》提拨到乡镇机关工作。这样可以打通其晋升的通道,解决现在优秀农技员提升无希望、工作无归属感的问题[5]。这样有利于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高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改革农业技术员工资发放办法,对工作成效尽可能实行量化,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依考核兑现工资。可以将工资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奖励工资,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对绩效特别差、完不成基本工作任务的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或相应办法,以实行真正的奖优罚劣[5],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办法。
通过招入考试、工作考核、竞争淘汰、知识更新培训等办法,提升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吸收近年来毕业的优秀农科类大学生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形成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活力。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事业关心、工作关心、生活关心,开通他们政治上的晋升通道,建立起他们退休离职后的生活保障机制,做到所有在岗人员全面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其安心农技推广工作,真心实意投身农技推广事业之中,从而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N].中国日报,2010-10-20(1).
[2]荆州市统计局.荆州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1):8~9.
[4]王祝广,李明灌.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对策探讨[J].广西农学报,2008,(6):78.
[5]刘在洲,汪发元.基层农业技术员待遇与工作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11):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