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撕裂了汶川大地,震动了巴山蜀水,仅四川省就有39个重灾县瞬间变成一片残垣断壁。灾区水利基础设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击。
3年后,这片曾经疮痍满目的土地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四川全省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等保障能力恢复并超过了震前水平,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
这是一个超越自然的奇迹。是什么力量、什么精神、什么措施让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目标成为了现实?请您跟随我们的镜头去寻找答案——
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经估算,“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各类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23.7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666亿元。其中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84.1亿元。
“搞好灾后重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水利部部长陈雷的话给灾区群众送去了温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后水利恢复重建工作,并作出全面部署安排。水利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安排,成立了以副部长矫勇、副省长张作哈为组长的水利灾后重建规划协调领导小组。水利部还组成规划咨询指导组,派出专家驻地指导,全过程参与四川水利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规划既是龙头又是指挥棒。科学规划,是水利灾后重建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四川省水利系统成立了以冷刚厅长为组长的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从抓规划入手,全面实施受损水利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
纲举目张,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规划指引下开启了超越自然的神奇之路。
施工人员对唐家山堰塞湖湖口进行固床
站在唐家山堰塞体上,往昔情景浮现在心头。如今,这个曾经令全球瞩目、举国牵挂的巨大堰塞湖,在人工泄流渠道的导引之下,已经归顺作一湾静水。施工人员仍然在忙着对湖口进行固床,以防止河床下切。左岸的山上,曾经的现场指挥部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抢险大军驻地,已经安置了60多户人家。三年了,唐家山逐渐淡出寻常百姓的视野,但它的重生却一直牵挂着水利人的心。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鸟瞰图
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程序多,周期长,与此同时,这些待修复的工程往往还肩负着春灌供水和防汛抗旱的重要任务,施工须避开汛期和春灌期,加上受灾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余震不断、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以及迁建方案调整实施等因素影响,水利项目的实际工期只有一年多。如何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保证在有效工期内顺利实施规划内项目,是水利灾后重建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
四川省水利厅主动出击,积极与发改、国土、财政等部门联系衔接,疏通协调,缩短手续审批时间,省直管水利重建项目(含大型水利工程)由省水利厅负责技术审查,省发改委批复;其他水利重建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发改部门。各受灾县一边提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做深做细前期工作,一边将前期工作交叉进行,多头开展,压缩中间环节,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与此同时对重建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他们系统掌握项目建设程序,把握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在工作中力争少走弯路。
效率优先,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一路的“便捷”中获得了快速突破。
邓跃明向记者介绍北川新城的防洪堤防
北川新城住宅楼
北川羌族自治县水务农机局局长邓跃明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采访。这几年的灾后重建任务太重,不光要开展正常的工作,还要操心职工的生活。在23个乡镇、安昌镇临时办公地和新县城办公楼间来回奔波,使邓跃明的脸上略显疲惫。“北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由于山丘区面积较大,水源不稳定,我们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重建或新建五小水利工程、微水工程、堤防及水土保持工程等。”3年来,北川县通过加大水源地整治、净化和提引蓄相结合等方式,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已基本解决23个乡镇319个村19.5万人的饮水问题,保障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为按期完成水利灾后重建任务,同时确保建设质量,四川省建立了一套保障规范、提速重建的体制机制。仅在目标责任制方面,就与39个重灾县水务局签订了灾后重建目标责任书,分解年度目标和工期控制节点,提出让重建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在监管方面,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牢牢把握资金和项目两个重点,始终贯穿“加快不越轨、提速不违规”的理念,把严格监管与加快进度有机结合,成立6个灾后重建督查小组,由水利厅领导带队定期深入灾区检查督促水利灾后重建项目,促进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有序推进。
规范管理,确保了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忙而不乱、运转有序、优质高效。
武引大坝混凝土碾压施工现场
2008年“5·12”特大地震使武都水库工程蒙受巨大的损失。40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毁坏,已浇筑的大坝出现13处贯穿性裂缝,岩溶系统垮塌现象严重,上下游围堰多处拉裂,600台(套)大型施工设备受损。据初步估计,工程损失4亿多元,需灾后重建资金4.92亿元。为了尽快恢复施工,武引局多次请专家到现场会诊,对水库主体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抗震安全性复核和评价,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震损拆除和灾后重建施工方案,战胜了余震频发、灾后重建物资紧张、工价暴涨、工期紧迫、防洪度汛任务艰巨的诸多困难。通过艰苦紧张的努力,2008年10月29日,武都水库率先恢复施工,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灾后恢复重建的在建水利工程。
“彻底消除了堰塞湖险情,全面完成494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恢复重建微型水利工程6785处、中小型灌区渠道525km,恢复改善灌面50万亩(3.33万hm2),新增有效灌面11.81万亩(0.79万hm2),解决了153.19万受灾群众饮水困难和7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绝大部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已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这是一组数字,也是一份答卷,一份广元水利3年科学重建的圆满答卷。
新建的广元市青川县堤防工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以来,水利部和兄弟省市先后派出大批技术力量,参与四川省水利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四川绵竹市汉旺镇绵远河出山口,一座巍峨的大坝横亘河床,这是江苏援建的官宋硼堰取水枢纽工程。远望132m外的枢纽旧址,站长廖昌友告诉记者,经过“5·12”大地震特别是其后不久“6·12”堰塞湖泄洪后,原先的大坝严重受损,经过专家检测,必须报废重修。经过江苏援建者的紧急立项、勘测、设计,重建的大坝包括泄洪闸、冲沙闸及进水闸共13孔,过流断面宽度112m,比老闸增加了46m,各项设计指标比原有工程标准提高了许多。经过11个月艰苦卓绝的紧张施工,工程于2010年7月31日完工交付。
重建后的绵竹市官宋硼堰取水枢纽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我们惊喜地看到四川水利灾后重建工作实现了这一目标:绝大部分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39个重灾区1222座震损水库全部安全除险;除唐家山堰塞湖预计在主汛期前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外,全省其余112座堰塞湖都得以安全处置;震损堤防得以修复,洪水检验无一决口;恢复灌溉面积约1200万亩(80万hm2);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初见成效。
“这三年,全省水利系统干得都很苦很累,‘5+2’,‘白+黑’,没日没夜地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奇迹。” 四川水利厅厅长冷刚接受采访时如此感慨。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一个个奇迹产生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愿水利人继续秉承这一精神,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奇迹!
游人在修复后的都江堰宝瓶口前拍照留念。宝瓶口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而得名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都江堰灌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受地震影响的灌溉面积达416万亩(27.73万hm2),占全省大型灌区受影响面积的62.6%。震后仅20天,都江堰管理局便率先启动了都江堰灌区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为灌区工程恢复重建赢得了先机。经过多方沟通协调,管理局争取到国家灾后重建资金8.38亿元。为顺利完成“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工作目标,管理局及灌区各管理处全体职工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灾后重建的战场上。3年来,灌区共开工建设灾后重建项目26个,完成震损渠道修复192.48km,堤防修复9.02km,相应的渠系建筑物基本完成,19个渠系电站已恢复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