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兴,吴 佟,韩继方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物资供应站,北京 100074)
军工行业是我国最早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信息化工程应用水平也处在国内各行业的前列。
从早期的解决了企业财务、人事、物资、设备、计量、生产等方面的MIS系统,到企业依靠CAD/CAM技术来大大提高产品的设计及加工能力,高速、高效、高质量的设计及生产出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到目前,经过10多年的努力,军工企业的CAD/CAM技术水平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全套的产品设计工作及工艺装置设计工作以及复杂零件的加工过程已完全依赖计算机来完成,甩掉图板、提高了设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加工能力等方面已完全实现信息技术。
目前大部分军工企业现有的组织模式与职能型管控模式的匹配程度,然后分别从流程的制定、执行和维护情况来说明企业的流程管控能力:
在流程制定上,大部分军工企业内部都有成型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文件,但是一方面,由于公司对于流程的制度文件宣贯程度不够,加上纸质文件的获取和查询不是很方便,理解起来也需要很多时间,导致大部分的员工都认为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流程定义是不清晰的,导致现有流程文件虽然较为完善,但对跨部门关键流程节点的职责定义不明确,对业务工作的指导性不强,可执行度不高。
从流程的执行情况来看,目前的流程执行能力并不能为企业的运营能力提升提供支撑。在日常工作中,在流程定义尚不清晰的前提下,大部分流程的执行还是较为通畅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具体的流程执行操作过程中,制度的要求更多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机制来保障制度的执行。相关的节点操作者,特别是资深的员工,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可以根据流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流程的流转,操作方法较为灵活。但是这样也导致了流程执行进度的不可追溯,跨部门的流程工作随意性比较大,更多地是依赖长期形成的工作经验和习惯。
除了流程执行层面的问题,流程制度的维护工作也比较欠缺。大部分军工企业目前的流程管理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管理模式。在进行跨部门业务工作时,部门之间的衔接和贯通,出现需要流程改进和更新的情况,会导致流程问题的产生。但由于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度保障不完善,没有流程的持续改进措施,导致无法及时进行自我完善。目前大部分军工企业的流程更新是滞后的,都是处于被动更新或不更新状态,造成管理的软弱化,使管理制度与实际业务脱节,不利于公司的流程管理水平提升。
尽管在流程的制定、执行和维护管理工作上有诸多问题,但应该注意到,大部分军工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各种跨部门流程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并希望通过对组织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完整的梳理或重新塑造,同时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使组织在科研进度、生产效率、服务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完成巨大的进步,以达到管理提升的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以单件小批量生产为主,重复性差,管理复杂;军工项目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制为主,项目风险大,进度和成本难以控制;职工的工程技术水平高,但由于国有性质和长期积累形成的管理体系决定了其传统上对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低,特别是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运用缺少动力;在工程技术方面计算机运用的高水平掩盖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低水平;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无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的概念无从谈起,同时又没有成熟的国内经验可以借鉴,必须依靠自身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政企分开”和“引入竞争”的形势,使军工企业完全失去了计划经济“吃皇粮”的优势,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军工企业开始认识到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认识到提高信息化的紧迫性。
现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数据分散,形同碎片,信息孤岛难以形成商业智能,究其根源,企业信息化盲目性大,计划性淡薄,在企业中地位不高。企业如果不能有效进行IT规划,将产生诸如:遗留系统繁多,信息孤岛林立,信息共享困难;系统集成工作量大,导致反复投资;系统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大;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率高,投资回报低;系统不适应新的业务而停滞不用;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可能导致失败等后果。
受制于老牌国有企业多年发展中管理思路的限制,仍停留在旧有的管理及操作模式中,很多管理人员并不感觉到信息技术会带给企业什么样的成效,企业应用了各种信息系统,但仍旧不能摆脱长期以来的手工操作模式。许多人针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秉承“乱中求胜”的生存之道,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管理制度让他们感到“末日来临”无所适从。
如果企业制定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以为:只要建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经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只是觉得别人都信息化了,自己也要有,但是究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没有得到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企业在决定信息化的时候要先决定需要哪方面的服务,不见得越复杂的技术,越先进的技术就越好,信息化的作用也不过是企业一个辅助工具。所以企业的需求是展开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企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现有的流程相结合,按需取材。
针对军工企业特点,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需求,经过结构化的推理,从战略层、运作层和技术层需求三个部分确定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企业战略层面的需求是综合考虑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制定信息化总体规划。
企业运作层面的需求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以及各业务流程的分析,明确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信息化需求。
企业技术层面的需求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应用系统的完善、升级、集成和整合提出需求。
以上三个层次的需求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有其内在联系。信息化需求的获取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综合分析这些需求,才能把握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信息化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信息化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正是由于企业种种原因的变化对信息化需求的影响很大,因而应尽量从战略层面上把握变化的方向。另外,考虑到信息化需求的可变性,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柔性。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也需要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进行定期的调整。
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在20世纪中国的两次管理信息化的热潮中,我国军工企业在应用MRPⅡ系统方面投资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了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几乎无一成功,开发者称之为MIS“泥潭”。企业在IT应用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经济学家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军工企业则认为他们在IT投资中掉进了“黑洞”,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是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因此,军工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以及企业的远景和目标来规划,确定“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为总的指导方针。
随着军工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的信息化工程越来越庞大,必须要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专业IT团队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工作。IT部门在企业中应属于强势部门,在企业中要有较强的话语权,要拥有一批优秀的IT人才,方能从提高效率到提高效益的转变过程中,科学地考虑IT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准确定位和深层次价值,发挥优秀的IT规划能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能有效推进。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应用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对军工企业信息安全的要求。在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切实加强安全体系。
综合利用安全防护技术,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目前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制订安全管理保障措施,形成完整的安全事故预防—检测—响应—恢复的系统;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通过制定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保密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实施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实施管理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涉及人权、财权、物权和管理权的整合。如果没有一把手对系统功能的深切了解和坚定信念,系统难以顺利实施,因此,要自上而下建立一种规范体制,利用规范的制度,使公司各级领导能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认识水平上能达到一定高度,工作决心大,推进力度大,同时制约公司各单位使其能积极地推动和配合信息化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平台,应用平台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要能够符合本企业应用的特点。最好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技术特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实用型软件。
建立一套评价体制,总结信息化技术实施的效果,对各应用软件进行阶段性总结。一种应用软件的实施必然是要收到一定的成效,以是否能提高科研、生产能力和水平,是否能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否能降低成本,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采购成本、生产过程控制等重要环节作为评价依据。
目前已有6项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互联网、通信以及条形码和扫描仪。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将传统的通过邮件、快递或传真的方法来进行两个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转化为用电子数据来实现两个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电子数据交换,使信息传递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的方法,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信息的实时传递。企业从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中可直接获得诸如:提高企业内部生产率;改善渠道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作业成本等的效益。
例如,美国texas in-stuments公司利用edi技术使公司的装运差错减少95%、客户实地询问减少60%、数据登录的资源需求减少70%,另外还使公司全球采购的循环时间减少57%。
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和大量应用,加之建立局域网(lan)和广域网(ran),借助服务器和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一体化和共享,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办公室、仓库,甚至在路上实现信息的交换,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运作决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是一个有助于物流管理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技术。该系统由3个部分构成:知识库、推理动力和人工界面。利用专用软件,物流企业可以在承运人选择、国际营销和物流、存货管理以及在信息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应用,使物流决策更加迅速、科学。
互联网技术是目前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领域,它使个人电脑实现了最大的功效,由原来互不相关、单个作业的电脑变成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并广泛地应用到了其他终端,例如手机、电视等,使信息的传送完全地破除了时空的障碍。物流过程的时空运动,管理者每时每刻都能对其进行掌握,包括实体移动的位置和各种各样的信息,物流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应地提高了物流的效率和效益。
早期的通信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主要是无线电频率技术,它能解决小范围物流运作的信息交换困难,例如物流配送中心。但现在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最重要的应用,应该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图象处理技术,能够对物流实体在时空上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和进行各种单证的图象及数据传输,从而更快和更广泛地提高了物流的功能。
条形码和扫描仪是近几年发展出来的信息处理和识别技术,它能将物流对象的有关信息通过条形码(可以是一维或多维)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各种货物有别的“身份证”,再利用扫描仪对条形码的扫描,可准确识别物流对象的信息。物流过程不论是在储存、搬运、销售或是配送,通过条形码技术都将能够快速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的准确性。
现代军工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元化和社会化的大系统,在管理上难度很大。另外军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周期长,投资大,不确定性强。因此,只有根据自己的行业、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IT发展规划,从总体上把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构建现代军工物流中心同时也是信息处理中心这一全新的现代物流体系,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同一时间发生流动,建设信息化各项应用系统,全面提升军工企业竞争力,从而完成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物流服务之目的。
[1]朱启贵,李建阳.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信息咨询中心.2005/2006年中国行业信息化IT需求趋势系列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商务部,2007.
[3]吴伟仁.军工制造业数字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4]罗伯特.G.库柏.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CIMData,Inc.Digital Manufacturing in PLM Environment[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