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情报学会
福建省科学技术情报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科技情报学会
情报研究是通过合法手段和渠道对公开相关科技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分析与研究,并产生支持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的知识信息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产物[1]。情报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与文献学、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专业性学术团体与情报学教育的蓬勃兴起,情报学逐渐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2]。
然而,在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的引领下,科技情报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深远。为此,世界各国和地区也越来越重视科技情报学科的发展。而在此局面下,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给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省科技情报学的学科发展,提高科技情报学科在服务我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效用,2010年3月开始,福建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开展了“福建省科学技术情报学科发展报告”课题的专项研究,几个月来在课题组各方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本报告。
情报学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深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技术进步推动及学科交叉融合使情报学学科内涵日渐多彩、丰富。表现出的变化主要有:理论研究趋向明晰,巩固了学科的独立地位;研究对象趋向深化,实现从文献—信息—知识的转变,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研究领域趋向多元化,产生了诸多新的学科生长点,极大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
伴随着情报学的研究对象从“信息”发展到“知识”,情报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相应发生了变化,整体走向知识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为情报学注入了新的概念和原理,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推动了学科的创新式发展。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情报学家赖茂生[3]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国内外研究立项调查和论文统计等方式,确定了情报学前沿领域的10个方向。在众多研究分析成果[4-10]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梳理了各前沿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情报学研究前沿领域
情报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情报学基本概念、理论;情报学研究范式;情报学学科体系及其建设;情报学分支学科与领域等。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情报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1.2.1情报学哲学观的研究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学科交叉、融合加剧,情报学的理论基础深度泛化,为了稳住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报学独立学科的性质,国际情报学界兴起了一股从哲学层面探讨情报学学科的本质的情报学哲学研究热潮。其中,关于情报学理论基础与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突破了先前认为实证主义是情报学主导哲学思想的观念,提出了多元化的哲学思想互为补充才是情报学哲学研究的基本趋势的观点[11]。有观点认为情报学具有现象学哲学理念,解释现象学可以成为情报学的认识论基础[12];也有学者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信息哲学与情报学之间的联系,认为信息哲学是现代情报学的理论基础[13];Don Fallis则认为社会认识论几乎与情报学的所有分支相关联,是情报学核心的哲学领域[14]。
1.2.2情报学进化理论的研究
多元进化论是情报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情报学多元进化理论研究拟借助情报学基因、情报学杂交、情报学DNA重组、情报学进化的定义等重组原理的方法,创新情报学理论并重构情报学理论体系[15]。
印度学者斯科·森在原有“思想基因”的基础上,首创了“情报基因”概念,认为情报学乃通过情报基因遗传、试错检验、社会形态制约以及变异思想逐渐稳定来实现发展的,并提出按“思想基因”进化图谱重建分类体系的思想。我国学者将“情报基因”概念置换为“知识基因”,此外,许志强从知识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结构要素等角度切入,深度探析了“情报学基因”、“情报学DNA”、“情报学细胞”等与情报学体系之间的关系[16],对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2.3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情报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已是上世纪末的热议题,研究成果颇硕,整体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近期,国内学者重拾旧题,以是否进入网络时代为界点,重新总结了情报理论体系的两大类型。一是以“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为主线对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划分;二是以情报动态过程为着眼点,从情报产生、传递、交流、利用等情报流程来研究理论体系[17]。
此外,基于情报学的科学交流观和社会知识观,在适应社会信息化背景出现的“大情报观”的推动下,网络和信息资源成为情报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因此,基于“信息资源—网络”的理论体系开始建立;情报研究知识化趋势的凸现,使得亦出现了基于“信息—知识—智慧”的情报学理论体系。上述观点大大拓展了情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视野。
情报研究方法是指个人或组织在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最终形成判断、预测和解决方案的情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宏观上,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微观上,传统的情报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法、联合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技术路线图法、趋势外推法、多元分析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等[18]。在情报学研究方法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等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网络信息计量分析、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知识服务与知识共享、专利地图分析、技术监测、信息可视化等方法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进一步提高了情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基于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19-22],我们归纳总结了当前热点情报研究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热点情报研究方法及其内容
近年来,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关怀和支持下,以及在全省广大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省科技情报事业和学科发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我省科技情报学科队伍主要分布在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和科研单位的图书情报室如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各地市县级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福建医学情报所、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以及高校有如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和相关研究咨询部门等。2010年4月,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对我省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机构有关情况作了摸底调查,在对我省科技情报人才队伍方面分别从年龄、学历、技术职称职务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从年龄结构看,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总体上我省科技情报学科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层次形成了连续性的多级梯队,年龄在25~45岁之间的中青年情报人员占总人数的72%,有一批中坚骨干和一定数量的接班人。
图1 科技情报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
科技情报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分布如图2所示。数据表明,我省科技情报人员的教育水平较以往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相应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省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业务质量。
图2 科技情报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
科技情报人才队伍的技术职务构成见图3所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占总人数的30%,中级技术职务占42%,初级技术职务及其他占28%,高、中、初的比例为10:14: 9。可知,中、高级技术人员在队伍中占大多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情报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
图3 科技情报人才队伍的技术职务结构
总体而言,我省科技情报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提升。不言而喻,这支队伍在推动我省科技情报事业和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2研究成绩斐然
随着我省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和学科队伍的不断壮大,在信息检索、情报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政策等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科研成果。
情报产品硕果颇丰。近年来,我省科技情报研究人员积极开展专题情报研究,为我省各级科学决策需要提供了较高水平的情报产品。目前,省内已涌现出一批较高水平的情报产品,如《科技要情专递》、《决策参考》、《情报参考》、《台湾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台湾科技文献通报》以及《新书推介》等情报产品。
学科关键技术支撑软课题研究。我省开展科技情报研究过程中,已运用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计量、网络计量、SWOT分析、内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定性、定量情报研究方法支撑软科学研究。以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例,目前共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47项。其中科技部下达6项,省科技厅下达38项,省科协下达3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论文136篇,出版著作6部。值得一提的是,省内相关研究成果还形成省政协会议提案,如《对加快发展我省科技风险投资业的建议》。
对台竞争情报研究已现雏形。近年来,我省抓住“五缘”优势,以及“先行先试”等契机,利用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科技馆的资源优势,运用相关情报研究手段,着手开展对台竞争情报和台湾产业技术情报研究工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已完成了多份相关研究报告,如《竞争情报何以主力产业发展?——以“台湾鸿海专利的布局和湖南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为例》、《台湾在产业转型中如何以“新思维”求“新发展”》、《台湾构建“产业技术集群”的评估流程、方法及其实施建议》等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关注。
2.1.3数字化信息技术支撑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推动了科技情报资源的搜集、分析,以及决策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样也给我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如,目前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已建成性能优越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海量数字化中文科技经济文献信息资源库、福建科技信息网、福建数字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福建省信息网络重点实验室,影视摄制编辑系列设备,以及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科技馆)等。
同时,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逐步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下,我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如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参与了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建设,省级公共图书馆参与了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系统建设等。又如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牵头,联合九地市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实施了“联合共建大型网络信息资源”项目,按照“互惠互利、共建共享、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了《福建科技网大型数据库镜像站点共建合作协议书》,并按不同比例共同出资集中采购、维护大型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共同开展“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实施,有效地集成整合了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取得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4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科技情报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知识不断积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对我省科技情报事业和整个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来,福建省在科技情报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从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学科各领域的人才。
目前我省主要采取三种形式抓实科技情报研究人才的培养工程。
首先是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学位。我省情报队伍中大多数是本专科学历,高尖端的人才储备尚显不足,更缺少具有情报学和软科学专业的研究背景。面对学科发展对情报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我省积极鼓励和支持情报人员参加情报学和软科学硕博学位的高阶学习。
其次是“送出去”和“请进来”并存的在职培训模式,定期聘请国内科技情报界知名专家学者来闽授课,或是根据实际需要定期送出相关人员参加全国性的科技情报业务研修班,以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如2010年4月,由福建省科技情报学会和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牵头邀请国内情报界知名专家南开大学王知津教授来榕举办“竞争情报”学术讲座,提升了全省科技情报业务水平,并培育和营造了其他科技情报研究机构的学术氛围。
再次利用对外学术交流方式,拓宽科技情报研究视野。除了与兄弟省份开展学术交流外,还积极利用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科技情报所等国内权威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打开我省科技情报研究视野。如2009年3月我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邀请上海科技情报所专家参加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学术研讨会;2010年4月我省科技情报相关学者专程前往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商榷对台竞争情报研究的合作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我省科技情报研究人员的研究视野,促进我省科技情报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2.1.5服务能力逐渐加强
面向政府,战略情报和战术情报研究提供智囊服务。立足福建省科技及经济发展,跟踪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前沿,利用学科优势,分析科技、经济发展动态与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具有超前性的决策参考信息已成为我省科技情报学科发展的重心。且相关成果还得到省领导的关注、批示与肯定,如2008年1月份《科技要情专递》(动态版)第1期的《膜法技术可望用于减少电厂碳排》得到了黄小晶省长的批示;2008年8月,《科技要情专递》(专题版)第8期的《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提高<规划纲要>可操作性》得到了李川副省长的批示。《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获省统一战线建立献策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并作为省政协提案,获前任省委书记卢展工的批示,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省科技情报工作者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业务水平。
面向企业,科技查新、项目咨询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科技查新和科技项目咨询是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而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专利申请、新产品鉴定、申请各类科研基金等工作是基于情报检索技术之上的情报分析工作。这些基础工作作为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一项重要业务,我省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例如,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持续协助省科技厅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宣传推广活动并建设了福建制造业信息化网站;与神州数码、PTC公司等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先后为100多家企业提供了ERP、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方案等应用技术咨询服务等。又如三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自2002年以来,先后帮助企业编撰国家和省市各类项目申报材料100多项,提供科技项目咨询服务并开展专利咨询服务300多项。
2.2.1学科教学力量比较薄弱
我省在科技情报学的教育工作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教学力量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情报学学科专业的设置。目前福州大学的图书馆情报学是省内仅有的硕士点。本科专业的设置相对稍多但总体不足,仅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设有相关专业,造成我省科技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储备不足。长此以往,这势必会影响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发展。
2.2.2学科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我省科技情报学科队伍虽不断壮大,但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其仍亟需完善队伍自身的建设。从年龄结构看,预计10年后有33%的情报人员进入老化区,且相比理想的人员构成比例1:3:7而言,显然我省科技情报学科队伍人员储备上显得不足。从学历结构分布看,与台湾的“产业情报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 MIC)”相比,其情报人员的学历结构中[23],博士学历的占4%,硕士学历的占85%,本科学历的占9%,而其他学历的仅占2%,研究队伍十分强大。相比之下,我省尚有很大的差距。从技术职务构成上看,许多专家们认为,技术职务结构的高、中、初的最佳比例,在基层情报部门应为1:5:4,在科研单位或高校应为2:5:3[24]。相较之下,我省科技情报队伍中技术职务构成也还不够合理。总而言之,我省科技情报学科还面临着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问题。
2.2.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严重失调
从近些年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看,应用研究备受关注,理论性的研究相比受到“冷落”,从而导致了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较为匮乏。而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又将反过来制约应用研究的进展。因此,如何平衡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摆在我省科技情报学科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省科技情报学科发展较快、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创新型省份和海峡经济西岸经济建设等外在环境的变化,我省科技情报学科发展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交织并存的局面。“加快台湾文献信息积累与研究,并加快建设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的战略要求将给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硬”设施带来新的契机;政府决策部门对科技情报研究的日益重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企业对科技情报的实际需求都将给我省科技情报学科不同层面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竞争与合作环境的形成,根据我们课题组对近五年来我国情报界共同关注的论文热点与研究重点,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运用基于词频统计的内容分析法,并结合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省科技文献监测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和我省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断定,在未来几年内,我省科技情报的学科研究重点将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情报学学科发展已从“应用为主”走向“应用与理论并重”,并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理论。反观我省,情报理论与情报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制约着我省情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情报学理论基础非常薄弱,科技情报人员往往只重视完成实践工作,忽略了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缺少本学科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情报人员往往容易误当他人的角色,并出现错位。我们认为当下我省情报学研究应并将进一步明确情报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明确情报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指导情报实践工作的开展,并促进科技情报学学科全方位均衡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正经历着从文献资源到信息资源又到知识资源的转变,知识服务成为科技情报服务的主流。知识管理对情报学的影响将决定科技情报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其影响了科技情报学科的内涵,影响了科技情报学科范围拓展与理论覆盖力,影响了科技情报学科发展战略等。面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和冲击,我省的科技情报界应当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知识管理的要求。而首当其冲的则是科技情报学科自身理论研究重点在做好文献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查新等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更应当从文献的物理层次转向知识的认识层次。这样科技情报人员面对的研究对象将是知识不仅仅是文献。
研究对象的知识化使得情报研究工作难度系数加大,日渐复杂化,以往文献信息服务适用的相关与对比、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知识情报研究的需要,情报研究逐渐向定量化发展。目前信息单元和知识单元的信息化水平测度、网络信息计量、评价与评估以及信息分析决策中各种数学模型等应用和发展,就是这一趋势很好的例证。不过,单向的定量化研究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创新性,定性研究依然是科技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可以预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将是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趋势所向,并更好地促进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发展。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政府决策部门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科技、经济、法规、政策和中微观层面的产业技术等决策信息的支持,而且更需要对台竞争情报方面的决策智力支持。而身具知性和前瞻性的科技情报学科必然可以有一番作为,面向政府决策的科技情报研究必将再次被聚焦。同时,在科技情报界倡导的“自主创新、情报先行”的影响下,我省科技情报学科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也将不断被深化。跟踪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动态与趋势和科技发展战略,为政府部门决策和企业创新主体服务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情报参考的重心地位必将日渐巩固。
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技情报学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各种自动化技术,如自动采集、分类整理、聚类技术和数据挖掘、信息检索等技术不断进入情报学的研究视野并获得进步与发展;而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生产、发布、传递模式不断更新改变,各种信息服务方式模式与运营方法得到变革,这一切都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任务,开拓了新的领域。此外,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让各种新的理念运用于情报组织、查找、获取与分析领域,形成了智能化分析、信息过滤等新兴研究方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科技情报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情报学是门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25]。从学科的国际发展视角看,目前正与图书馆学、经济学、计算机、统计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趋于一体化,与之交叉融合,形成“大情报”。反观我省科技情报学科发展现状,当前学科发展还停滞在“小情报”阶段。但在各领导层面的重视等外在因素,以及学科队伍自身的努力等内在因素的多重驱动下,伴随着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更多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必然将被移植过来并进行二次创新,以共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未来我省科技情报学科也将朝着“大情报”方向发展。
信息资源建设是科技情报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目前国家和省内都正在加快推进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我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完善带来新的机遇。2010年1月我省发布的《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中提出的推进科研基础设施、文献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打造全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我省科技文献资源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6月21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福州服务站开通,毫无疑问将提高福建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我省科技情报学科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目前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科学技术馆,正朝着成为海西,乃至全国性的台湾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迈进。这必然将为我省对台科技情报研究提供有效的科技文献支撑。
4.1.1总体目标
通过集成整合全省科技情报(信息)人才资源,并借助福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尤其是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福州服务站,以此为基础,建成支撑海西自主创新和宏观决策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省科技情报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我省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情报支撑。
4.1.2具体目标
科技情报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扩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范围;加快构建专业化、权威性的科技战略研究服务系统,深化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政府部门出思路、出战略、出对策措施等,展现科技情报政府“思想库”的角色地位与高端价值;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促进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并且为企业提供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及策略制定等方面的竞争情报服务。
科技情报人才队伍更加合理。培养和造就若干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情报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尤其在对台湾产业技术情报研究团队和研究优势,全省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生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和科技政策研究的科研队伍。
科技情报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在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传统科技情报研究从文献层次向知识层次演进和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向知识的科技情报研究已成为主旋律。在信息检索方面,创新发展语义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等信息检索技术,并建立智能信息检索系统;在情报服务方面,通过信息挖掘、抽取、综合分析等,构建如竞争情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等相应的咨询、决策服务系统。
科技情报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利用数据挖掘和专利地图等新领域的研究突破,促使我省科技情报学科实现个性化和智能化;在学科应用研究方面,依托我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的台湾产业技术情报研究基地,重点建设对台的科技情报研究中心,并发展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台湾科技产业情报研究优势。最终在台湾竞争情报理论研究及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等研究领域,拥有一批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重要研究成果。
为了促进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良性发展,今后不仅需要在外部环境上加大对科技情报工作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情报文化”等,还要将“情报的汇聚、梳理、活化、开发、传播和利用”作为学科的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各地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的编制工作。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我省科技情报学科进一步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2.1深化政府决策服务,实现区域特色化发展
科技情报学科发展的最高宗旨是为决策服务,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应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点课题等政府决策方面进行需求分析,在技术突破的解决方案,宏观管理与决策等方面发挥科技情报服务的参谋和支撑作用。特别在后ECFA时代以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新时代下,今后我省应强化决策需求导向意识,立足于加强在台湾科技文献、产业发展、及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积累与情报研究;并争取促进两岸科技情报(信息)行业的交流与对接,从而赋予我省科技情报学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将富有明显区域性特色的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发展形成具有福建区域性特色的科技情报学科。
4.2.2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学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依托福建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科技馆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福州服务站,利用EBSCO、Chemport、PubMed Central等外文期刊网络版,以及整合科技、教育、文化三大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等方式与渠道,加快构建独具海西特色的高质量的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推进区域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加大对科技情报工作资金投入等,特别是要引导科技情报机构重视和加强公益性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构建科技创新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同时,做好科技情报工作发展战略与规划,从政府层面整体设计科技情报工作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发展计划,推动科技情报学科的发展。
4.2.3强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队伍人员的知识结构。科技情报人员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关于基础文化知识的基础层次、关于系统专业知识的中间层次以及关于科技情报学前沿研究领域成果的最高层次[26]。目前,我省科技情报学科人员首先应完善“中间层次”的知识,强化科技情报理论与应用研究,随后逐步提升至“最高层次”。二是完善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争取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置相关硕士点,培养一批新生力;同时协调组织科技情报领域国内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工作,锻炼和培养能够有效参与科技情报前沿领域研究和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的中青年专业人才,进一步打开国际视野、推动我省科技情报领域的学术与技术新发展。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留住现有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科技信息工作队伍;恢复且完善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科技情报成果的评审工作机制并将其纳入《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范畴,建立符合科技情报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鼓励科技情报人才为加快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2.4创新情报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科技情报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原有的德尔菲法、文献计量法或内容分析法等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除了跟踪、掌握并活用当前本学科领域的新热点外,还可积极探索Web2.0、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应用。这是因为,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科技情报学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并为实现更具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情报研究成果的产生,以及信息的高端共享等提供了可能。为此,立足当前我省各界对专利情报、产业竞争情报及政府决策情报的需求,积极发展网络计量分析、专利地图分析、可视化支持系统(VDSS)及Web数据挖掘等数字时代的情报研究方法,进而提高科技情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4.2.5加强两个层面的协作联合
一是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跨地区协作联合的科技情报工作互动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地科技情报人才、研究资源、信息资源和网络的优势,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为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决策能力提供科技情报服务支撑。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科技情报机构与企业的研究咨询资源,构建“大情报”战略联盟,开展重大软科学项目协作研究,服务于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
4.2.6打造科技情报服务平台
服务各级领导、管理决策部门等是科技情报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为保证科技情报学科服务的高效性,除了提供有“质”的研究成果,还应构建相应的科学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的个性化、动态化和智能化。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挖掘技术等,对海量科技知识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形成前端导航机制,从而实现在线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项目立项查新、项目科研成果跟踪监控、项目评奖科技成果查新与分析等;并为企业提供最新专利、标准、学科领域专家等实时信息服务。
[1] 贺德方.自主创新情报先行[J].情报学报,2006,25(增刊):14-16 .
[2] 贺德方,等.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3] 赖茂生,王琳,杨文欣,李宇宁.情报学前沿领域的确定与讨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3):15-18.
[4]卜书庆,刘华梅,王广平.近年来国内知识组织研究热点综述[J].中国索引, 2010,8(1):2-12.
[5] 屈鹏,李璐,张丽丽.情报检索发展的几个前沿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52(3):19-24.
[6] 孟春全.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5):77-78.
[7] 董富强.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8] 王伟,王丽伟,朱红.国内外信息计量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5-9.
[9] 刘霞.我国信息政策研究(2000-2007年)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8(14):98-99,147.
[10] 高红阳,李春梅.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几个方面及成果[J].中国信息导报, 2007, (12):4-7.
[11] 王琳.数字化时代情报学理论的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53(2): 9-13.
[12] 王宏鑫.解释下视角下的情报学体系结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0, (1):1-7.
[13] 陈忆金.现代情报学的理论基础——信息哲学[J].图书情报工作,2005, 49(8):55-58,62.
[14] 马恒通.图书馆学认识论研究[J].图书馆,2004(6):20-26,67.
[15] 许志强,吉日莫铁,周虹.当代情报学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重组思考[J].情报探索,2009(12):3-5.
[16] 许志强.情报学多元进化理论研究[J].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003,18(4):55-66.
[17] 马费成,宋恩梅.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历史回顾[J].情报学报,2005, 24(4): 387-397.
[18] 冷伏海,冯璐.情报研究方法发展现状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9, 53(2): 29-33.
[19] 邱均平,张洋.网络信息计量学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5(1):1-12.
[20] 员巧云,程刚.近年来我国数据挖掘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05,24(2): 250-256.
[21] 苗蔚,李后卿.知识发现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概述[J].现代情报,2005,25(1): 12-15.
[22] 徐刚,徐聪.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919-921.
[23]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EB/OL].http://www.iii.org.tw/about/1_7_5_ 1.asp, 2010-07-02.
[24] 谢金水,邹连源.福建省科技情报队伍的现状及展望[J].情报科学,1989 (5):67-70.
[25] 梁战平.情报学的新发展[J].情报学报,2004,(2):130-135.
[26] 余志红.新时期科技情报人员知识结构探讨[J].贵图学刊.2006,(3):8-9.
课题组简介:
1、组长:
朱祥枝,研究员、博士,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2、成员:
林 甫,高级工程师,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室主任。
张忠榕,研究实习员,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曾安婷,副编审,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室副主任。
郑丽霞,研究实习员 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林静静,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郑丽容,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曹玉婷,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3、执笔:朱祥枝、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