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林, 孙宝生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2)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及整合开发
李翠林1,2), 孙宝生1)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2)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奇台县境内, 有硅化木群化石景观、恐龙沟景区、雅丹地貌等重要的地质遗迹, 对研究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地质历史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及分布, 对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通过管理模式整合、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整合、形象引导以及营销整合, 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进行整合开发。
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景观; 整合开发
地质公园(Geopark)是广大地学工作者在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赵逊等, 2009; 陈英玉等, 2009; 方世明等, 2010; 龚明全等, 2009; 赵汀等, 2009)经长期酝酿提出的概念, 近年来, 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地质公园计划(Geopark Programme)的倡导和推介, 地质公园这一名词已为社会广泛接受(赵逊等, 2002), 旨在保护地质遗迹, 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 2003)。新疆地质发展历史漫长, 地质构造运动复杂,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具有多样性(黄松, 2009)。截至2009年8月, 国土资源部一共公布五批共182个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境内有喀纳斯、奇台硅化木-恐龙、可可托海、库车大峡谷、天山天池等 5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其中,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距离首府乌鲁木齐较近的国家地质公园。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奇台县境内, 是国土资源部于 2004年批准建立的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西距乌鲁木齐市207 km, 园区界于东经89°40′~90°25′, 北纬44°35′~44°58′, 总面积约 492 km2, 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0 km2。园区地处奇台县北部的卡拉麦里山南麓和戈壁沙漠区, 地势北高南低, 海拔 600~1000 m。以硅化木、恐龙化石保存地、雅丹地貌、煤层自燃形成的火烧山地貌等地质遗迹为主体景观,尤以硅化木为最具独特价值的珍稀地质遗产(图1)。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地质遗迹众多, 根据地质遗迹现存状况、形态、特征, 可将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分为裸子植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浅海相生物化石、地貌景观等四类。根据地质遗迹特点和区域内景观组合特点, 可将园区划分为4个景区, 分别为: 硅化木园景区、恐龙沟景区、魔鬼城雅丹景区和石钱滩景区(见表1)。
2.1 硅化木园景区
硅化木园景区集中分布在一条北西至南东向冲沟内, 出露范围长约6 km, 宽近2 km, 总面积约11.65 km2; 出露数量近千株; 在园内可见沟口硅化木群、台地硅化木群、905高地硅化木群等三层硅化木产出层位景点(图2)。硅化木园景区的硅化木群化石具有出露面积大、数量多、保存完整、产出层位典型等特点, 特别是硅化木多产于原生层位, 对研究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地质历史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价值。
图1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略图Fig.1 Sketch map of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表1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地质遗迹Table 1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2.2 恐龙沟景区
(1)恐龙化石采坑区
1983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新疆考察队在恐龙沟进行考察, 发现多具恐龙化石, 1987—1990年期间中加恐龙联合考察队在恐龙沟考察发现包括 2个完整的恐龙骨骼等许多化石, 现遗留多处采坑, 相对集中的分布面积 2 km2;恐龙化石的发现推进了东准噶尔在古脊椎动物方面的研究程度, 使准噶尔盆地成为世界上研究恐龙与古脊椎动物发展及恐龙繁衍的重要地区, 也使其成为青少年考察恐龙化石遗迹的极好场所。
(2)恐龙沟雅丹景观区
位于恐龙沟景区北端, 岩层为红灰相间的条带状粉砂岩、泥岩, 在暴雨洪流、风力的吹蚀下, 被切割成一座座孤丘, 大者高达 20 m, 构成各种造型。在残丘上, 常可发现各种假化石, 如被疑为“恐龙蛋”的钙质结核、树枝石等。
2.3 魔鬼城雅丹景区
奇台魔鬼城原称“诺敏风城”或“诺敏魔鬼城”,位于奇台县北部, 以清真寺沟中游为核心向四周辐射, 总面积约80 km2, 由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各种沉积物历经风蚀雨剥, 形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其中核心区距硅化木园40 km, 岩性以紫红色、黄绿色、灰绿色、姜黄色、灰黑色泥岩、砂岩、砂砾岩为主, 形成各种彩色土丘; 同时在风力、流水的作用下, 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残丘、风蚀柱, 构成人、狮、虎、牛、龟等造型, 起风时发出各种怪声, 形成奇特的雅丹地貌景观。在夏季晴空万里时,经常会看到沙漠中特有的海市蜃楼。
2.4 石钱滩景区
石钱滩景区为中间低, 四周高的洼地, 地形平坦开阔, 周围的山丘较为平缓, 地形起伏不大, 面积约44 km2; 海百合茎、腹足类化石多由于风化作用而脱离母岩, 其中海百合茎风化后, 茎板多断成单片, 散落于地表, 形似一枚枚钱币, 沿着洼地边缘, 随处可见这类化石, 多数化石在地表少见, 均保存在原岩中。
2.5 其它地质遗迹景点
(1)其他散布的硅化木
在园区内, 还散布着一些硅化木点, 如 611高地硅化木群分布硅化木数量近百株、老鹰沟硅化木点分布硅化木数量约50株、魔鬼城硅化木点有硅化木数量约20株等。
(2) 瀚海动物园
位于园北约 5 km, 分布有一个穹隆构造, 长 5 km, 宽3 km, 四周为中侏罗统三工河组, 核部为三叠系小泉沟群; 在核部约 1 km2范围内, 灰黄色砂岩、泥岩经长期风化剥蚀, 在地表形成各种奇岩怪石, 形似珍禽野兽,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1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
(1)科研、科考、科普价值高
UNESCO要求地质公园成为传播知识、开展科普的基地, 开展地质公园旅游提高了旅游行业的科学知识含量, 既能保护地质遗迹, 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减少解说词中神话和传说的色彩, 寓科普教育于游览, 寓知识传播于休闲, 增强人们对地质遗迹景观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使遍布全国的地质公园成为群众性科普活动的基地(赵逊等, 2003)。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研、科考价值。园区内硅化木数量及质量都为国内同类型地质公园中所罕见, 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的地质科学综合研究素材。古生物化石群、各种地质构造遗迹、雅丹地貌等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演化并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园内硅化木群化石遗迹、恐龙化石群遗迹景观、浅海相生物化石类遗迹景观、雅丹地貌的形成, 真实地记载了自志留纪到古近纪、新近纪的地球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以及气候环境事件,概括了奇台将军庙地区地质演化历史, 反映了东准噶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沧海桑田的巨变; 揭示了古气候变迁与硅化木、煤的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园区沧海桑田的变迁对研究东准噶尔的地壳运动、气候演化和地质构造历史有重要的地学意义, 是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进行科学考察的良好场所。
(2)经济价值大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目前新疆仅有的五家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距离乌鲁木齐这一新疆最大的旅游集散地仅 207公里, 交通便利, 生态环境独特, 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集地质、生态、人文景观于一体, 类型丰富。有硅化木、恐龙化石景观、奇特的雅丹地貌等, 将这些地质遗迹景观与外围江布拉克森林公园等绿洲景观、黄草湖沙漠区相结合, 合理科学地开展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修学等大众旅游项目, 会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和地方财政收入, 促进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奇台县是新疆的农业大县, 产业结构单一, 对地质公园进行资源整合, 进行旅游开发, 刺激旅游业作用明显, 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景观美学价值高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美集中体现在原始、纯真的自然美。这里至今受人类活动干涉较少, 较完整地保留着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美。硅化木化石、恐龙化石、奇特的雅丹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艺术感受。
(4)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法国的马丁尼(Guy Martini)和希腊的佐罗斯(Nickolus Zoulos)于1996年提出了“以发展地质旅游开发来促进地质遗迹保护, 以地质遗迹保护来支持地质旅游开发”的全新理念(赵逊, 2002)。彭永祥等(2009)从地质遗迹保护方面阐述了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独特,规模大,园区距离乌鲁木齐这一新疆最大的旅游集散地较近, 奇台县境内公路成网, 四通八达, 周边交通通畅, 开发条件较好, 对园区主要地质遗迹进行保护性的整合开发, 利用价值较大。
3.2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
(1)评价方法及综合价值确定
运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 采用保继刚教授(1996)《旅游开发研究: 原理, 方法, 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对地质公园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 制定评价模型, 依据两轮专家调查获得的各评价因子赋值, 计算景区综合价值。
表2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各景区评价因子分值Table 2 Factor scores of scenic areas in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综合得分计算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 A表示某景区旅游资源价值综合得分; Si子权重; i表示第i项因子。
(2)评价结果及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各个景区综合评价得分(表 3):从旅游资源价值, 景点规模和旅游条件三个方面来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值, 显示硅化木园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最高, 综合得分为 7.71, 魔鬼城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次之, 综合得分为 7.52, 评价项目中, 景区赋值最高的是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 评价因子中,奇特度和科普价值赋值最高, 均为满分。恐龙沟和石钱滩两个景区综合评价分值接近; 四个景区景点规模的赋值均较高, 显示景点组合和环境容量较好。四个景区旅游条件分值均较低, 考虑到地质公园开发项目尚未深入, 随着招商引资的加强, 开发利用条件会很快得到改善。
4.1 管理模式整合
美国在地质公园的管理模式上实行中央集权型管理, 自上而下实行国家管理、地区管理和基层管理的三级垂直领导体系, 辅以其他部门合作和民间机构的协助。德国、澳大利亚实行地方自治型管理模式, 中央政府只负责政策发布、立法等面上的工作, 具体管理事务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日本、加拿大、英国、芬兰等国家实行综合管理, 兼具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种体制, 既有政府部门的参与, 又有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 私营和民间机构也十分活跃(王永生, 2006)。
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管理经验,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应发挥地方政府的特殊优势,实现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上下联动和部门联动、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主导下的管理模式整合,组成一个超越各部门间隶属关系, 直接对政府负责的管理委员会, 进行协调沟通, 提高行业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规避恶性竞争, 形成整体联动。
4.2 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必须将其放置于区域资源类型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中进行综合分析, 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及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竞争合作状况, 并据此进行旅游资源区的划分, 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规模和顺序。
在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整合中, 既要考虑园区内的旅游资源, 还要整合外围旅游资源如江布拉克森林公园、黄草湖沙漠旅游区、一万泉等, 协同途经县市米泉、阜康、吉木萨尔, 以地质公园为龙头, 以区域为整体协同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各类灵活的形式将地质遗迹展现到旅游者面前,凸显地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这三大特色, 并通过清晰主题进一步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实现地质公园的多元化开发。
4.3 旅游产品整合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独特, 在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要优先选择品位高、吸引力强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兼顾大众市场和细分市场的需求, 产品展示方式要突出趣味性、参与性, 开发大众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 以观光旅游、地质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为主线, 对旅游产品进行搭配, 从而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群, 借以增加整体规模和游客逗留时间。
4.4 形象引导
法国的浩特地质公园建有完整的博物馆、图书馆、游客中心和信息中心体系, 经常举办各类艺术表演和学术研讨会, 每年大约9000多学生及十万旅游者参观地质遗迹, 形成了面向公众的科普基地和旅游胜地。该地区由一片不毛之地的偏僻山区逐渐发展成为法国南部新兴的知识旅游胜地, 成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赵汀等, 2003)。表示某景区第i个因子评价得分值; Wi表示第i个因
表3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各景区评价因子分值Table 3 Factor scores of scenic areas in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图3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整合开发示意图Fig.3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 –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借鉴国内外地质公园成功开发经验, 通过标识解说、建设博物馆、组织各类节庆活动, 挖掘民族风情、特色饮食文化等整合旅游环境, 优化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营销体系, 完善并引导旅游产品群的形象。
4.5 营销整合
通过市场细分, 产品整合等全方位的整体营销手段, 与地质公园客源市场进行沟通, 构建地质公园鲜明的市场形象, 以地质公园旅游项目与产品的全面销售, 促进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及产品的营销,营销整合方式包括主题形象的塑造、目标市场的确定、联网营销等。
研究显示,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四个景区中, 以硅化木园旅游资源质量最高, 魔鬼城景区次之, 该国家地质公园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较高, 奇特度和科普价值极高, 适合开展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同时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大众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开发应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地质公园特色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协同开发, 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大众旅游产品与专项旅游产品相辅, 形成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群。产品展示方式要突出趣味性、参与性, 通过形象引导, 整合旅游环境、产品、市场, 使地质公园与周围景区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
保继纲.1996.旅游开发研究: 原理, 方法, 实践[M].北京: 科学出版社: 89-92.
陈安泽.2003.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 5(1): 58-64.
陈英玉, 龚明权, 张自森.2009.青海省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综合评价[J].地球学报, 30(3): 339-344.
方世明, 郭旭, 郑斌, 阎世龙, 孙占亮.2010.山西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资源及科学意义[J].地球学报, 31(4): 605-610.
龚明权, 马寅生, 田明中, 陈英玉.2009.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地球学报, 30(3): 325-338.
黄松.2009.新疆地质地貌景观的地学特征与科学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5(2): 116-119.
彭永祥, 吴成基, 张玲.2009.1980年以来中国旅游地学研究文献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8(5): 723-733.
王永生.2006.国际三种典型地质遗迹的管理模式[J].河南国土资源, (1):46.
赵汀, 赵逊.2002.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J].地球学报, 23(5): 463-470.
赵汀, 赵逊.2009.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J].地球学报, 30(3): 309-324.
赵汀, 赵逊.2003.欧洲地质公园的基本特征及其地学基础[J].地质通报, 22 (8): 637-645.
赵逊, 赵汀.2002.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发布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 48(5): 517.
赵逊, 赵汀.2003.中国地质公园地质背景浅析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议[J].地质通报, 23(8): 123-128.
赵逊, 赵汀.2009.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 30(3): 301-308.
References:
BAO Ji-gang.1996.Tourism Exploration Research——Principal Methodology Practice[M].Beijing: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89-92(in Chinese).
CHEN An-ze.2003.Some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of China[J].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5(1):58-64(in Chinese).
CHEN Ying-yu, GONG Ming-quan, ZHANG Zi-sen.2009.Geoheritage Evaluation of the Huzhu Beishan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in Qinghai Province[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39-34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FANG Shi-ming, GUO Xu, ZHENG Bin, YAN Shi-long, SUN Zhan-liang.2010.The Typical Ge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Ningwu Ice Cave National Geopark in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1(4): 605-61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ONG Ming-quan, MA Yin-sheng, TIAN Ming-zhong, CHEN Ying-yu.2009.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the Hukou Waterfall National Geopark at the Yellow River[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25-3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ANG Song.2009.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of Geomorhopologic Landscapes in Xinjiang[J].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45(2): 116-119(in Chinese).
PENG Yong-xiang, WU Cheng-ji, ZHANG Ling.2009.Literature Analysis and Progress on Tourism Earthscienc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80-2008[J].Progress in Geography, 28(5): 723-733(in Chinese).
WANG Yong-sheng.2006.Three typical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Mode for geological heritage[J].Henan Land&Resources, (1): 46(in Chinese)
ZHAO Ting, ZHAO Xun.2002.The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uropean geoparks[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3(5): 463-4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Ting, ZHAO Xun.2003.Basic Features and Geo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European Geoparks[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2(8): 637-64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Ting, ZHAO Xun.2009.Geoheritage Tax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09-32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Xun, ZHAO Ting.2002.Significance of distribution of Global Geopark working guideline[J].Geological Review, 48(5): 51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Xun, ZHAO Ting.2003.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national geoparks of China and construction of world geoparks[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3(8): 123-1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Xun, ZHAO Ting.2009.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eopark[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01-30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图版说明
图版Ⅰ PlateⅠ
1.硅化木; 2.恐龙沟; 3.魔鬼城; 4.瀚海动物园; 5.海百合茎化石; 6.江布拉克森林公园; 7.一万泉; 8.江布拉克怪坡
1.Silicified Wood; 2.Dinosaur Ditch; 3.Qitai Ghost City;
4.Desert Zoo; 5.Crinoid stem fossil; 6.Jiangbulak Forest Park;
7.Yiwan Spring; 8.Jiangbulak Strange Slope
Geoheritage Evaluation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in Xinjiang
LI Cui-lin1,2), SUN Bao-sheng1)
1) School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2) School of Tourism,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Xinjiang 830012
Important geoheritages are not only valuable national treasures but also necessary componen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is located in Qitai County of Xinjiang, where geoheritages have a large variety of styles and intact landform types.Therefore, the geopark possesses extremely high valu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Junggar Basin.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geoheritages in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mad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ts geoheritages, and pointed out ways of integrating the management model with tourism resources, creating tourism products, constructing tourist image and promoting market sales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Qitai Silicified Wood–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
national Geopark; geoheritage; integra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图版Ⅰ PlateⅠ
Q911.28; K928.72
A
10.3975/cagsb.2011.02.13
本文由新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旅游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编号: 2009211A03)资助。
2010-08-25; 改回日期: 2010-11-08。责任编辑: 魏乐军。
李翠林, 女, 1973年生。在读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从事旅游地理及旅游管理方向的教学与研究。通讯地址: 830012, 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E-mail: lucy756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