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德满 董 英
“以渠为脉”的滨水乡村
□ 邹德满 董 英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滨水城市”从概念到实践越来越多地为亲水者所接受。当滨水城市建设在龙江大地如火如荼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时,黑龙江省海林市高效利用小农水建设资金,在修复了一处处灌溉渠道的同时,以渠系为脉络,为周边的村落打造出一处处亮丽的水景观,不仅给北方小村增添了浓郁的水韵,也为滨水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
渠系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历史上海林市所属灌区的干、支、斗、农渠系工程基本不配套,渠系全都是土质渠道,这些土渠道每年淤积可达10~20厘米厚,都是由各级政府组织农民出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即“两工”)进行清淤。但2004年“两工”取消后,农民出工难,渠系清淤工作无法按时开展,淤积严重,有的渠道一遇暴雨最高淤积可达0.5~1米厚。因渠系整体服务功能下降,周边受益村户被迫弃水田改种旱田。
这种现象在海林市的各个灌区普遍存在。曾经以来,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渠系工程的不配套,众多淤积严重的干渠,更有支渠淤积得水流不进去的现象,甚至还有在斗渠进水口处叠坝,把支渠的水位憋高后,让水勉强流进斗渠的“创意”。稍懂点灌溉常识的人一定明白,叠坝用的块石和编织袋势必加速支渠的淤积和影响该支渠出水口下游农民灌地。其结果就是上游大水漫灌,下游无水灌田,严重时还会发生用水户之间因武力抢水而两败俱伤的惨剧,既造成灌区管理上的窘况,又留下了社会治安的隐患。
忆起当年的情景,海林市水务局副局长解建学告诉笔者,当时的灌区是农渠淤积了就去憋斗渠,斗渠淤积了就去憋支渠,支渠进不来水了就在干渠上叠坝,2006年连拦河坝都在加高,海林市的个别渠道几乎变成了“地上悬渠”。有的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发出了“照此发展下去,不出几年,海林市的一些灌区将丧失服务功能,个别灌区将处于瘫痪”的疾呼。
渠系不畅,制约的不仅是水田等灌溉农业的发展,灌区职工的工资也因水费收缴不到位而一拖再拖,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灌区发展举步维艰。难道就让这些曾经为农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灌区一个个衰落下去?
机会来了!
2010年,海林市被列入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投资1 600万元,用于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
深秋时节,我们在新安灌区管理站站长付国库的陪同下来到了海林市新安灌区四支渠,看到几位农民正用推土机平整耕地,一看就是在做“旱改水”前的准备。看到此景,老付上前问道:“你们也没跟水务站打招呼,怎么就开始旱改水了,你们就不担心供不上水?”屯长俞哲笑着答道:“工程建了,渠道清了,俺们有啥可怕的?你们建工程、修渠道不就是为了农民灌溉致富吗?”供、用双方的一问一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对水利工程的那种强烈依赖。
然而,让我们惊喜的还不只是渠系通畅完善之后的“旱改水”,正在施工的山咀子干渠,更让我们开了眼。那不是用传统技术浆砌石或是混凝土板衬砌的老式渠道,而是采用了一种叫做石笼网衬砌的新型渠道。
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仅解决了传统土渠道渗漏严重、占地多、易坍塌,维修、清淤工程量大等工程难题,而且破解了硬质衬砌即浆砌石和混凝土衬砌的渠道令水中浮游生物及鱼类无处藏身和产卵等生态难题。这种衬砌技术不仅对周边的自然环境没有伤害,数年后还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为浮游生物栖息和野生鱼类产卵提供更多的好去处。
望着远处隆隆作响的推土机,看着眼前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渠道,仿佛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派渠系纵横通畅、稻花迎风摇曳的田园风光!
“其实,海林市灌溉工程的壮大发展,带来的不只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它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付国库不无感慨地对我们说。接下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依托新安灌区渠首建设的海林市亿龙水上风情园。
老付告诉我们,别看这里距县城40多公里,夏日最高可接纳来自牡丹江、哈尔滨甚至是省外的游客两万多人。
亿龙水上乐园修建于十多年前,但它的名气还是随着近年来新安灌区的建设而逐渐扬名的。
这是一座占地面积20垧的水上游乐项目,儿童游乐场、造浪、太空盆、游泳池、天然浴场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如果不是置身新安灌区渠首,真以为这是哪座大都市的水上游乐园呢!
如果说亿龙水上风情园是新安灌区渠畔一颗明星,那么一条条穿屯而过的渠道就是让这颗明星更加耀眼的光环!
渠道畅通工程是海林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海林市水务局并没有就工程论工程,每当有渠道穿过村屯时,市水务局就会和当地村委会协商,沿渠修建一些以“水”为主题的小广场、小凉亭,为默默耕作的农民朋友们提供一处处休闲的好去处。海林市水务局局长王景杰欣慰地告诉我们:“每当看到凉亭里纳凉的村民,渠道旁洗衣的村妇,渠水中嬉戏的儿童,我就会产生水务人的成就感、自豪感,因为他们的欢声笑语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水利工程的作用已由支撑农业发展的物质层面,扩展到提升农民朋友生活质量的精神层面。”
同样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海林市走的是一条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体,辅以人文景观、旅游开发等项目的综合发展之路。因为,它整修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年久失修的田间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强了水利的造血功能,激发了当地潜在的农业生产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功能、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水利支撑。
建一处工程、留一座丰碑、靓一道风景,伴着一条条渠道的畅通延伸,我们坚信,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走下去,海林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将会崛起一处处“以渠为脉”的滨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