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金良
(作者系通河县水务局局长)
加快推进现代水利 为实现强县目标做贡献
□ 徐金良
通河县于黑龙江省中部,总面积5 676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80万亩,以水稻为主。通河县有大小河流27条,大小泡沼275个,水面面积约为43平方公里。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5.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0.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的补给量为3.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65亿立方米。通河县总的水资源量为18.4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3.45亿立方米。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修建小(Ⅰ)型水库8座,小(Ⅱ)型水库8座,塘坝820个,拦河坝6个,中型抽水站1处,万亩灌区12个,总供水能力3.4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为18.5%。
通河县是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粮食增产的潜力很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不足,通河县水利建设比较滞后,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还不稳固,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无大中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缺乏调控能力。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三是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旱涝保收面积小。四是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低,抗灾能力弱。五是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多,水土流失、水生态环境退化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六是水资源的优势和水利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并提出许多具体的建设要求。这就充分说明,水利是国家投资重点和政策支持的领域。二是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的出台,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的批复,国家和省政府必将加大对粮食产能工程的投资力度。水利工程在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建设任务繁重,必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三是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提水扩稻”。2011年全市新增水田面积75万亩,“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化程度将达到70%。四是县委提出的“着力打造有机食品基地、生态旅游胜地”,把通河建成“兴安岭下绿洲、松花江畔明珠、统筹发展强县、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对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要求。
1.通过实施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建设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新增旱涝保收田71万亩,其中新增水田面积41万亩,水田总面积达到150万亩。
2.通过实施大中型控制性水源枢纽工程建设,使中型水库兴利库容达到9 800万立方米,切实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全县东、西部水田灌溉调控的用水需求。
3.通过实施重点防洪工程,松花江干流堤防标准达到20年至50年一遇;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通过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1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5.通过实施生态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加快水生态修复、湿地景观水利工程建设。
6.通过实施滨水城市水利工程,使城市水利景观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切实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活,建设水清、景美、人水和谐的宜居生态环境。
1.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水田面积及旱涝保收田面积,提高水利化工程建设,确保粮食生产高产、稳产。一是加快灌区渠首维修与改造工程。完成岔林河灌区一号坝渠首工程改造、祥顺灌区渠首工程建设。二是加快灌区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主要完成转心湖水库灌区、浓河灌区、铧子山水库灌区、岔林灌区、岔林河灌区、三号坝灌区、依山灌区、大通河水库灌区、祥顺灌区、西北河灌区、大古洞灌区、小古洞灌区等12个万亩以上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太阳沟提水泵站工程、太阳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四是加快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旱田节水灌溉30万亩。五是开工建设创业一号泵站、创业二号泵站、洪太泵站、清河二道泵站工程及其以上4处沿松花江提水灌区配套工程建设。
2.加快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重点完成二甲沟水库工程、乌拉浑水库工程2座中型水库建设,完成八个砬子小(Ⅱ)型水库工程建设。
3.加快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一是完善松干堤防工程建设。完成洪太堤防、通河镇堤防、乌鸦泡堤防、依山堤防、清河堤防工程的达标任务。二是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转心湖水库、四道河子水库、二道河子水库、红旗水库、大通河水库、新兴水库6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半截河子水库、三道河子水库、东胜水库、稗子沟水库、马鞍山水库、哑巴沟水库、马青纯水库、山塘水库等8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三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岔林河、浓浓河、大通河、乌拉浑河、西北河、大古洞河、小古洞河等7条河流综合治理。四是全面完成我县江河堤防险工弱段治理及山洪沟治理。五是加快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4.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272个村屯、12.7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5.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二龙潭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继续加快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完成新丰小流域、四马小流域、紫龙湖小流域、东河小流域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平方公里;加快二龙潭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二龙潭湿地景观水利工程建设。
6.加快实施滨水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结合通河县城镇规划,大力推进通河镇沿江景观长廊建设、岔林河四号坝渠首工程建设、引水入城工程建设。
7.加强水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水利综合执法能力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对防洪、抗旱应急、水资源保护、节水型社会、水土保持等涉水事务的行政管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在水利投融资等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水利将面临大规模建设和高强度投入的严峻考验,任务之重、时间之紧、标准之高、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加快编制全县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科学谋划现代水利发展布局,继续做好全县水利各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加快水利工程项目勘测设计进度,保证勘测设计成果质量。积极协调落实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审批工作,争取尽快审批,确保工程开工建设需要。
2.多方筹措,千方百计落实建设资金。一是加大资金争取的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控制性水利骨干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民生水利工程及中央财政支持的农田水利工程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投入。在“提水扩稻”工程及其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方面,力争得到最大限度的资金倾斜。二是建立哈尔滨市水务局与通河县“局县共建”发展模式,利用市水务局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为我县水利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三是探索水利工程市场化运作。把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效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或BOT等形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探索水利工程资本化运作。拟成立通河县水务投资公司,搭建资本市场融资平台,保证通河县水利建设投资需求。五是结合“民办公助”,积极吸收农民群众资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
3.争取上级水利主管部门的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是我县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是资金上恳请市水务局给予我县更大的支持,同时降低我县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二是在规划设计前期工作审查审批方面给予支持、指导,确保我县一些重要工程能够早日开工建设。三是在滨水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立项、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抓好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层层分解质量责任,把好工程质量关。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安全度汛。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工程竣工验收管理,确保工程及时投入使用,尽早发挥效益。加强工程建设审计监督制,保证水利建设资金规范、合理、有效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建设优质工程、“阳光工程”和“廉政工程”。
5.提高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高素质行业队伍。完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理顺水行政管理职能,健全水利机构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大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我县水利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锤炼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能打善拼、作风过硬、能干大事的水利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6.积极沟通协调农业、国土、财政、交通、航运等上级部门,支持通河县水利事业发展。特别是依兰航电枢纽工程、乌鸦泡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施工,将加快我县创业一号泵站、二号泵站及通河镇郊泵站工程的建设。
7.大力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记水利人肩负的历史责任,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加快现代水利发展中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全过程,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扎实推进具有水利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体现到践行科学发展观中来,为实现我县水利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水利建设任务至关重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中全会和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抓住国家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服务“强县“目标建设为重点,抓住工程性缺水这一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控制性骨干工程,以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和严格、科学的管理促进全县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2011年计划落实水利投资3.16亿元。完成太阳沟提水泵站及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完成3座小(Ⅰ)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3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岔林河四号坝渠首工程、引水入城工程,完成通河县乌鸦泡标准化良田工程和通河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水田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解决农村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 000亩。
2011~2013年重点完成二甲沟水库工程、通河镇堤防护坡工程、通河镇沿江景观长廊工程、岔林河引水入城工程、八个砬子水库工程、创业一号泵站工程、创业二号泵站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任务,2011年完成以上七个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
1.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抢前抓早,周密安排,完善各类预案,健全各项制度,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加大清障力度,提高依法防汛抗旱能力。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突出抓好防松花江凌汛及山区河流春汛准备工作、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以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快水毁工程修复、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加固和城镇防洪应急工程建设,确保防汛、防洪安全。大力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各类节水措施,优先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和粮食生产用水安全。
2.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6 000万元建设太阳沟提水泵站工程及太阳沟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完成投资1495万元建设通河县乌鸦泡标准化良田工程,完成投资2 380万元建设通河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完成投资6 000万元建设10万亩旱田节水示范项目。完成创业一号泵站、二号泵站工程的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
——加快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完成通河镇堤防起点至城西排水闸、江桥至污水处理厂段的混凝土护坡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投资1 540万元除险加固红旗水库、二道河子水库、四道河子水库等病险水库;完成投资2 500万元治理大古洞河、岔林河、浓浓河等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完成投资500万元建设通河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加快控制性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完成二甲沟水库工程的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二甲沟水库总库容7 605万立方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9.63万亩,其中水田灌溉面积在13.74万亩,总投资48 827万元。完成八个砬子水库工程的前期工作,水库建成后增加灌溉面积2 600亩。
——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新打井6眼、解决6个村屯1.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加快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 200万元建设岔林河四号坝渠首工程,大力推进引水入城工程。力争完成二龙潭水生态修复工程的立项、审批。完成通河镇沿江长廊城市滨水景观工程的前期工作,继续加大通河镇沿江河道综合治理和水利景观工程建设力度,营造人水和谐的自然环境。
(作者系通河县水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