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011-04-14 08:13:11张少瑜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消化内二科宝鸡721001
陕西中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气滞汤加减萎缩性

张少瑜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消化内二科 (宝鸡 721001)

曾升海主任医师从医 30余年,是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师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积累了许多独到之处。临床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学习粗浅总结以下几点。

1 强调三因治宜 曾师临床辨证强调因时因地因人三因治宜。①时令季节不同,胃病发作病因有明显差异。如暑季多有贪凉喜冷;夏秋季则多湿邪秽浊伤败肠胃。②生活环境的差异同样对于胃病发作有重要意义。如农村卫生条件差,则多见脾胃虚弱、寒邪犯胃等证;城市白领生活优越,膏粱厚味,生活工作压力大,多见脾胃湿热、痰气交阻之证。③患者形体、工作有别,临症亦有差别。如胖人多痰湿、瘦人多郁热、老人多脾胃虚弱。

2 辨证论治为基础 曾师在辨证中强调辨证准确,在辨缓急、辨病邪、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的基础上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六型:①肝气犯胃型:多见胸脘痞闷或胀满疼痛,攻撑作痛,两胁胀满,嗳气善太息,易烦易怒,苔白脉弦。甚则可见口干口苦,嘈杂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②湿浊内阻型:多见胸脘痞闷或疼痛,口中粘腻,喜食肥甘,形体肥胖,身困乏力,舌淡苔白腻。③脾虚气滞型:多见胸脘痞闷或胀满疼痛,食后尤甚,饮食减少,伴嗳气打嗝,乏力,大便或溏或便秘不行,舌淡脉细弱。④脾胃虚寒型:多见胸脘痞闷或疼痛,喜温喜按,得温则舒,时轻时重,四肢不暖,乏力气短,体倦懒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⑤胃阴不足型:多见胃脘痞闷或隐痛不适,多为灼痛样,口干舌燥,烦渴思饮,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⑥瘀血阻络型:多见胃痞或胃痛如针刺,痛处固定,拒按,可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曾师对以上六型分别处以以下常用方治疗。肝气犯胃型常处以柴胡郁金汤加减,基本方组成:柴胡、枳壳、木香、青皮、陈皮、焦三仙各12g,竹茹9g,郁金、浙贝母、白及、蒲公英各15g,方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湿浊内阻型常处以藿朴夏苓汤加减,基本方组成:藿香、厚朴、茯苓、苍术、白术各 12g,半夏、木香各 10g,砂仁(后下)6g,陈皮 15g,方能芳香化浊,宽中理气。脾虚气滞型常处以枳实厚朴汤加减,基本方组成:党参、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各 15g,枳实、厚朴、木香、莪术各 12g,砂仁(后下)6g,方能健脾化湿,理气消胀。脾胃虚寒型常处以吴茱萸汤加减,基本方组成:吴茱萸、干姜、砂仁(后下 )各6g、台乌药 10g,苍术、半夏各 12g,白术、陈皮、党参、茯苓、焦三仙各15g,方能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胃阴不足型常处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基本方组成:沙参、玉竹、当归各 10g,麦冬、石斛各 12g,黄精、浙贝母各15g,白芍、白及、草决明各20g,知母6g,方能养阴生津,益胃和中。瘀血阻络型常处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基本方组成:桃仁、当归、枳壳各10g,红花、蒲黄各6g,白芍、生黄芪、延胡索、浙贝母各 15g,生地 12g,方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 注重兼夹证候 临床患者病情繁复,很难对号入座,因此曾师强调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注重兼夹证候。如脾升胃降,脾胃为病,气机最易失常,多见气滞、气逆、气陷见证,临床尤多见气滞。因此曾师认为调理气机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一环,临证多用理气和胃药物于各型患者中,调节气机,燮理升降。正如《温病条辨》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中每易见食滞、湿阻等因素,故常见郁而化热之症。正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1]故临床亦多用清热之药,如黄芩、蒲公英、连翘等甘寒清热药。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优越,膏粱厚味,恣食无度,因此,饮食积滞贯穿疾病始终,在临床处方中,曾师强调消食化积,处方中多喜用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

4 结合微观辨证论治 曾师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观察,认为宏观上辨证论治以前述六型为主,但结合现代医学胃镜及病理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尚注重以下两点微观辨证治疗。①曾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长期粘膜慢性炎症过程,胃镜下可见粘膜变薄,血管显露,色泽青紫等,符合“久病入络”,络脉淤滞的特征。故治疗中注重化瘀通络之类药物应用,如山楂、刺猬皮、炒蒲黄、川芎、鸡血藤等。②曾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层细胞萎缩减少以及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变化,胃镜下也可见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临床辨证气滞日久,郁而化热,或脾运失健,食积不化,郁而化热,局部热邪阻滞,郁结成热毒痰结之结果。故临床治疗时强调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药,如半枝莲、山慈菇、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药。

5 应用地方药材 曾师注重本地药材的临证应用,治疗处方中多应用秦岭太白山本地草药。如太白米、红石耳、朱砂七等。其中太白米性味甘辛微温,有健胃止痛、理气化滞、通行腑脏之功效。红石耳,味淡平微苦,能健胃消积、理气止痛、消胀除满[2]。既不悖于辨证论治,同时又能发挥本地药材的特长,临床体现了良好的中医疗效。

综上所述,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三因治宜、辨证分型论治、注重兼夹证候、结合微观辨证论治、应用地方药材,诊治思路清晰,临床疗效显著,应进一步继承学习。

[1]许济群.方剂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5.

[2]曾升海,黄列英.复方朱砂七汤治疗慢性胃炎 180例[J].陕西中医,1995,16(7):295.

猜你喜欢
气滞汤加减萎缩性
靖眩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临证心得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2:34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2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18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