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开河引黄灌区参与式建设生态灌区

2011-04-14 06:15由国栋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1年4期
关键词:开河沉沙池输沙

由国栋

(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溉管理局 山东滨洲 256600)

小开河位于黄河下游滨州市,北濒渤海。小开河灌区设计引水流量60m3/s,加大流量85m3/s,设计灌溉面积7.33×104hm2。输水干线自南向北分为输沙渠、沉沙池、输水渠三部分,灌区1998年11月建成通水。灌区内水源条件较差,淡水资源贫乏,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决定农业对引黄灌溉的依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引黄灌区的地位愈显重要。灌区内气候属东亚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 “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气候特点,全年平均降雨量不足600mm,且地处沿海,地势低洼平级,汛期客水大量涌入,易洪易涝。由于受黄河冲积作用及海水内侵的影响,灌区范围内大部分区域地下水矿化度高,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 生态灌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1.1 创新管理理念,实行多方“参与式”管理方式

灌区生态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难以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工程建设,仅靠水利部门投入也很难在短期内大规模实施。按照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使群众与社会各界成为工程建设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和工程管理问题,实现了灌区、地方政府、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的模式。

1.2 综合利用水沙资源,实现灌区可持续化发展

灌区立足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方针,吸取生态水利的先进理念,体现 “生态水利、景观水利”的特色,在引用黄河水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引黄泥沙资源,实现灌区水沙资源的和谐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泥沙资源型利用、灌区生态化、服务 “三农”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

2 灌区 “参与式”生态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2.1 远距离输沙,避免渠首沙化、改良盐碱地

小开河灌区为一狭长地带,渠首段东西平均宽近3.5km,且地势较高、村庄密集,小开河渠首段无自然沉沙条件,只能选择离渠首51.3km出的无棣境内建沉沙池,采取远距离输沙,输沙渠将水流挟带的泥沙输送到沉沙池进行沉沙,因而也相应增加了工程的投资和管理难度。小开河灌区地势平坦,坡度平缓,自然地形南高北低,基本满足输沙渠对坡度的要求。小开河灌区通过调整输沙干渠比降、优化输沙渠断面形态、加大引水流量、进行渠道衬砌以减小糙率等综合的措施,使输沙渠不淤或少淤。采用远距离沉沙,将沉沙池设在51.3km处的土地低洼,盐碱成片、人口少的中游地区集中沉积黄河泥沙,该处地面海拔海程一般不超过4m,该地区多为盐碱荒地或低洼荒地,便于利用泥沙改良土地,为灌区合理、利用黄河泥沙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2 灌区采取多方融资,提高灌区的硬件设施

受资金条件约束,工程1998年通水时,输沙渠仅上游25km全断面衬砌。这增加了水量损失,影响了渠道输水能力和远距离输谁输沙的运用。灌区自2001来年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灌区自身也积极融资,但灌区的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不可能也无法一次性的筹集到如此多的资金,灌区以滨州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为主,采取多种融资建设方式,提高灌区的硬件设施。建设输沙渠的全断面衬砌工程和大堤路面硬化工程、自动测流、末级渠系改造等项目,为灌区的全面发展和水资源的节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灌区全断面衬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灌区属黄泛平原,地下水位埋深2m,地下水位高、埋深浅;灌区采取远距离输沙技术,输沙干渠比降大,输沙渠为地上式和半地上式渠道,为防止渠道两边土壤盐碱化,在渠道两边挖截渗沟,输沙渠采用全断面衬砌,即渠底、渠坡全部铺设混凝土预制板,渠底先铺设防渗膜,上面填土 20cm,进行压实,最上面铺设混凝土衬砌板;渠坡铺设复合土工膜,然后直接在复合土工膜上铺设混凝土衬砌板。实施了全断面防渗措施,避免了输沙干渠沿岸土地的次生盐碱化,保护生态环境。

2.4 鼓励地方政府参与,激励乡村兴办水利

近年来.滨州市大力推行 “先干后补” “以奖代补”的办法,激励乡 (镇)、村自办水利工程,谁的积极性高,谁工作开展得好,就支持谁、奖励谁。无棣县是个沿海县,地处灌区的下游,水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这个县按每立方米水0.4元的补助标准,采取 “先干后补”补助乡 (镇)、村自办小型蓄水工程,该县仅 “十五”期间,就建成了小 (1)型水库8座,小 (2)型水库15座。5~10万m3蓄水池30座,1~ 5万m3的蓄水池86座。拦储雨水资源,错时利用黄河水蓄水,缓解用水矛盾,保证人畜用水、灌溉用水,增加了生态用水,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增加生态效益。

2.5 采用群众参与承包式管理,提高灌区生态化

灌区生态化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投资大,仅靠政府和水利部门投入也很难在短期内大规模实施灌区生态工程建设。灌区实行市场运营管理,确保灌区生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按照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原则,吸纳社会资金用于绿化工程建设,使群众与社会各界成为工程建设主体,有效地解决了灌区绿化资金工程的管理问题。为确保工程长期运行管理,本着 “谁投资、谁收益,谁管理”原则,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制定不同优惠政策,采取水土资源开发、工程管理、渠道绿化综合型 “捆绑式”承包方式同时按照3∶7(水管单位:经营承包者)的分成比例,采用合同管理的方式,明确规定各方的责、权、力,极大调动承包户的积极性。

2.6 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实现社会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灌区积极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使受益群众自发的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交由农民用水协会,使用水者成了工程实实在在的主人,对工程的管理维护和运行全权负责,通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理顺了农村用水秩序,解决了用水纠纷,改善了灌区用水状况,避免水资源浪费,提高了单方水的效益。协会通过 “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等方式,让群众对将要实施的工程的经济效益、受益范围、总投资、群众筹资等情况有一个较全面了解,争取村民的支持,带动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的热情。

2.7 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减少泥沙负作用

小开河灌区沉沙池以上段浑水灌溉,部分泥沙主要分布在灌区农田中,虽然数量较大,但因为大面积分散,不影响环境及生产条件。黄河水细沙含量多,细沙随水流进入田地,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和有机肥料,增加土地肥力,在灌溉时随着浑水,将泥沙输入田间,对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改造盐碱地十分有利。达到沙入田,分散处理,改良土地目的。

灌区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沿海区域盐碱地分布广泛,利用大输水流量,提高输水挟沙能力,实现远距离输沙,在盐碱地建立沉沙池,改造盐碱地。在沉沙池泥沙积土区,灌区清淤泥沙堆成的高地,土层结构松软,适宜种植黄豆、花生、棉花、玉米等作物。种植经济林木,改善人工高地区域小气候,可起到防风固沙作用,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滨州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水利、建筑工程土方量剧增,灌区沉沙池每年都要清淤,淤土量约40×104m3,淤土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利用灌溉系统清淤泥沙有计划的在指定地点取土,既解决了因大量用土而挖田毁地的问题,又解决了的泥沙大量堆积问题,也减轻了清淤的费用。利用引黄泥沙颗粒较细、无需破碎,杂质少,可节省原料前处理的投资,利于成型焙烧,是适宜做粘土质砖瓦的理想原料。以引黄泥沙为原料窑场,烧制各类砖瓦及进行淤沙混凝土的建材开发新星建材厂已在沉沙池附近建立,实现灌区清淤泥沙资源化利用和泥沙的减量化。

3 灌区生态化建设的效益

3.1 社会效益

灌区通水解决了通水建设解决了42万人的饮水问题,灌区有效灌面积达7.33万hm2。目前,灌区内兴建了库容1000万m3以上的平原水库4座,乡、镇、村修建的小型水库有数十座。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年节约用水2000万m3;通过土地的改良和灌溉促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3.2 经济效益

小开河灌区沉沙池沉沙每年沉积的泥沙约40×104m3。沉沙池采用“以挖代沉”的管理运行方式,已累计淤改土地 100hm2,年效益达 120×104元。小开河灌区仅靠沉沙池建设了三座砖厂,利用引黄泥沙取代粘土,年可产砖9800×104块,利用泥沙约30×104m3,年产值约1000×104元,每年又可节约耕地30hm2。灌区节水改造,年节约用水2000万m3;灌区“参与式”生态化建设改善了灌区安全运行状况,降低了维修费用,缓解了用水矛盾。

3.3 生态效益

灌区已累计引水16亿m3,沉沙池累计清淤约400万m3,己淤改土地100hm2。小开河灌区利用引黄泥沙,在灌区内的低洼盐碱地上修建条田、台田,既能减轻集中处理泥沙的负担,又能起到良好的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在51.3km输沙干渠两侧建起了5m宽的绿化平台,种植4排树木,粗的达40cm;利用输沙干渠筑堤挖土形成的取土坑目前已开发为成片的藕池,成为市民周末观光的胜地。由于沉沙池长年蓄水,形成人工湿地,植物茂密,引来了天鹅、白鹤、野鸭等珍稀鸟类栖息,与输沙干渠沿线绿化带、成片的藕池一起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靓丽风景。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开河沉沙池输沙
利用水位变化的黑龙江开河方式和开河日期预报
渗透破坏冲淤式沉沙池技术研究
引黄济青沉沙池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自排式沉沙池上游渠道水力学特性研究
禅意
小开河流淌出一条美丽生态带
破冰开河
沉沙池结构型式的选取方法
湖南省四水流域森林、径流、输沙变化特性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输沙过程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