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超
(交城县水利水保局 交城 030500)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侧,太原盆地西部边缘。全县总面积1 812 km2,92%是山区,境内河沟甚多,按汾河的一级支流分区,分为文峪河流域和磁窑河流域。文峪河流域水资源丰富,自然植被发育良好,只有其流域内的西冶河流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而磁窑河流域内则水资源贫乏,黄土覆盖很少,植被稀疏且多为低矮灌木,坡面风化强烈,土壤侵蚀模数为3 500 t/(km2.a),局部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 000 t/(km2.a),一降大雨,泥石俱下,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55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5.9%,随着近年来交城县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部分区域日益恶化。所以,分析交城县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城县北部山区,特别是磁窑河流域和西冶川流域均系土石山区,沟深坡陡,植被覆盖少,生态环境差,水土流失严重。磁窑河流域内岭底乡的马庄、安则和峁上,天宁镇的沙坡等村历史上均发生过局部滑坡造成房屋倒塌等灾害;而西冶川流域内的西冶河及大水沟也因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洪涝灾害,造成多次人畜伤亡事故。
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给平川区城镇人民带来严重的灾害。磁窑河、瓦窑河流经交城县县城东西两侧,对县城的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当地的谚语“悬岗岭狐爷山戴上帽,杜家庄一带蛤蟆叫”就是水土流失造成平川区洪涝灾害的真实写照。
水土流失形成的大量泥沙在河道内上冲下淤,造成上游河道冲刷、下淤河道淤积。磁窑河、瓦窑河河床逐年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既威胁交城县平川区的防洪安全,也影响汾河及文峪河两灌区的行洪排涝。磁窑河因河道淤积过水断面就由307国道桥的311m2降为文水县东城桥的98 m2,过水断面锐减,防洪威胁骤增。据统计,历年来仅磁窑河、瓦窑河的清淤清障耗资就达3 000多万元。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下游河道淤积,而且对河道上游的水库也构成威胁。磁窑河上游中兴煤矿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不得力,弃渣随洪水泄入东沟水库,造成严重淤塞,使水库防洪、兴利库容不断减小,不仅缩短了水库的使用期限,而且对水库自身的安全度汛也构成严重威胁。
磁窑河流域属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土壤贫瘠,当地群众任意垦种,广种薄收,使土层变薄,加剧了土壤水分、养分的流失,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磁窑河流域杆植被稀疏,地下煤矿资源丰富,是交城县经济重地,边山一带各类砖场100多家,随意开山采石破坏了表土,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
全县山区面积1 65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2%,大部分属于土石山区和石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地形支离破碎,上游河系发育,下游河道狭窄集中。独特的地理特征及特点形成山洪频发破坏土体结构,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交城县属中温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春季干燥多风,夏秋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风速 18 m/s,多年平均降水量是472.6 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多为暴雨及雷阵雨,造成了冬春季风蚀,夏秋季雨蚀,而雨蚀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
磁窑河流域山区总面积为307.8 km2,无植被覆盖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面积252 km2,植被覆盖极差,农田的林草覆盖更差,较差的植被覆盖不利于涵养水分,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是人为因素:一是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加,但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却明显不足,重经济建设与经济利益,轻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交城县离省城太原只有50 km左右,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开发建设速度较快,各类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水土资源受到严重干扰和开采,但水土保持措施明显滞后。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路铁路建设不断进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象,仅2005年至今,公路铁路建设占地400多km2,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重开发、轻保护观念,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轻视生态环境建设,其结果是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县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改变重经济利益、轻生态保护的错误思想,通过大力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增强全县人民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感,使全县上下,特别是在各级领导中牢固树立水土保持是利国利民的基础工作,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来。
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要着眼全局,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统一编制治理水土流失方案,要在全面防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防治工作,做到点面结合;要按照全县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根据项目区分类,采取相适宜的防治措施,明确垣、坡、沟配套治理,林、果、粮综合开发,把水土保护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划当中。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全县要有总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和目标,要统一规划,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技术优势,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水土保持治理需要农林水部门相互配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措施并重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垣面修梯田、栽植经济林,坡面挖鱼鳞坑、种植水保林,沟底打坝淤地、拦蓄洪水和泥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加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工作,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交城县经济不够发达,要保证投资建设力度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建设经济实体及水保建设大户,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募集各类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治山治水、改变生态环境,不仅要加大水土保持治理投资力度,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而且也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改变多年来“重建设、轻管理”的落后思想,特别是要改变“只建设、不管理”的陈旧观念。要进一步健全和加强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持法》、《水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工作,把水土保持措施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贯彻到各项开发建设项目的实际工作中去,并按“三同时”的要求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