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伟生巡视员(农业部畜牧业司)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把种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地位,对于畜禽种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谋划“十二五”期间我国畜禽种业发展思路,对于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畜禽种业是农业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国家农业战略安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畜牧业已进入由传统向现代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畜禽种业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快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
从外部环境看,现代畜牧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优良品种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与国外优良种畜禽的引进密不可分。目前,畜牧业生产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大多是国外品种,如生猪品种长白、大白、杜洛克,奶牛品种荷斯坦,肉鸡配套系AA、罗斯,蛋鸡配套系海兰和罗曼等。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全球需求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禽种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育繁销一体化经营加快推进,种苗经营集中度明显提高。目前,国外畜禽种业集团纷纷瞄准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从单纯卖种向合资、独资建场延伸,畜牧业发展种源基础受制于人的格局更加凸显。
从国内基础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基本建立。199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先后投入50多亿元,带动企业投资近200亿元,构建了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和改良站为支撑,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良繁体系格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家畜遗传材料生产许可办法》《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等法律和部门规章相继出台,为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和制度支持。供种能力不断增强。种畜禽场数量大幅增加,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种畜禽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2009年全国共有种畜禽场14788个,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提供种猪由2000年的564万头增加到2009年的2239万头,提供父母代种鸡增长1.1倍;制种供种方式多样化,在活畜禽供种的基础上,精液和胚胎供应逐步增加。良种推广步伐加快。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先后启动了奶牛、生猪、肉牛、羊良种补贴,加速了畜禽良种的普及;自主培育的一批优良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品质风味好等特点,加快了畜禽良种国产化进程,自主培育的蛋种鸡市场占有率已提高到40%。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畜禽种业发展起步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施条件差,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取得重大突破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少之又少;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的力度还不够,市场价值尚未得到体现;满足畜牧业发展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种业体系仍不完善。
“十二五”是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畜禽种业的关键五年。目前,我国畜禽种业年产值超过2000亿,已步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新阶段。一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扩大了畜产品市场需求,迫切要求提供更多质量水平高的种畜禽。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中央强牧惠牧政策支持力度大、覆盖面广,为加快优良种畜禽的培育与推广创造了条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生物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在育种领域得到应用,为畜禽种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四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批质量检测中心的建立,对于强化种畜禽及其遗传物质质量监督,推动全国种畜禽联合育种、种畜拍卖和性能测定工作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各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种畜禽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显现。
加快发展现代畜禽种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主要畜产品数量和质量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继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和监管体系,实现畜禽良种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推动畜禽良种产业化进程,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种源基础。
1.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畜牧业是农业发展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市场机制在畜禽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原先国有或事业单位性质的种畜禽企业、种公牛站等相继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畜禽种业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但是,目前有一些地方思想观念仍未转变,有的种畜禽场站坚持保留双轨制,事企不分,甚至还直接干预微观市场经营行为。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畜禽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导,政府职能尽快转到宏观指导与科学调控上,做好政策引导、规划制定、市场秩序规范和进出口调控等工作,为畜禽种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2.要坚持自主培育与适度引进相结合。国外优良种畜禽持续不断的引进,助长了国内一些企业对国外品种的依赖性,成为洋品种的“扩繁基地”,缺乏自主育种的动力。国内育种企业虽然也培育了一批新品种、配套系,但与国外品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发展趋势看,加快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当家畜禽品种,提高自给率,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目前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在国际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口使用不需要交纳资源使用相关费用,而农作物种子知识产权在国内受《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在国际上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保护。目前,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拥有知识产权问题在国际上已开始探讨,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因此,加快培育自主新品种、配套系,要从我国畜禽种业的现状出发,适当引进国外资源为我所用,注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但也要防止闭关锁国、谈洋色变、杜绝进口的片面观念。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按照“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通过参股或收购国外育种企业等形式,参与国外畜禽育种和国际化经营。
3.坚持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发展壮大我国畜禽种业,必须做好产学研结合这篇大文章。近年来,我国畜禽育种由科研院所占主导的格局逐步发生改变,企业集团参与育种的比例增多,特别是在家禽育种方面,最近国家审定通过的一批家禽新品种配套系多为企业育种成果。我国在畜牧业育种领域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但基础性研究占主流,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与生产紧密性成果少。从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看,以企业为主导的畜禽育种模式是畜禽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种畜禽企业实力还不强,技术力量不足,如果没有科研单位的支持,也难以取得有实用价值的育种成果。只有将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合起来,坚持以企业为主导,我国畜禽自主育种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突破。因此,政府部门要甘当“媒婆”,以全国改良计划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政策支持和信息引导,努力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双赢的育种联结机制,加快实现畜禽种业育、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
4.坚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共有畜禽遗传资源895个,地方品种540个。尽管畜禽遗传资源数量众多,但在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工作仍显不足。一些资源场只保种不开发,市场竞争能力弱,往往入不敷出,保种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些资源场只注重改良,忽视保种,导致一些资源濒临灭绝。从调查情况看,近30年来,已灭绝的地方猪种9个,濒临灭绝的30个;已灭绝的地方鸡种4个,濒临灭绝的11个。实现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品种改良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既要加快畜禽品种改良的进程,又要防止优良地方品种资源的流失。近几年,不少地方把开发地方品种资源作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主要抓手,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既致富了农民,也保护和发展了地方品种。通过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投入,完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种机制,鼓励和支持当地政府和畜禽资源场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有序利用,打造高档品牌产品,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畜禽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措施,全面夯实畜禽种业发展的基础。
1.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发展现代畜禽种业,制定和实施好全国遗传改良计划是关键。遗传改良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根据不同畜种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并实施不同畜种遗传改良计划,明确发展思路、改良目标和工作重点,指导地方根据区域特色制定本地区的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已公布实施的全国奶牛、生猪的遗传改良计划,重在落实。当前要重点做好生产性能测定等育种基础工作,强化数据统计分析评估,并积极推动育种场站间开展遗传交流,推进全国联合育种,加快提高群体生产水平。
2.夯实畜禽种业发展基础。发展现代畜禽种业,重在建设,难在投入。制定实施《全国畜禽良种工程“十二五”建设规划》和《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以提高种畜禽质量性能为主要目标,加快完善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增加投入,完善种畜禽场设施设备,改善育种条件。支持畜禽新品种(系)选育,不断增强畜禽新品种选育培育能力。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大力推广使用优良畜禽品种。加强基层畜禽良种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畜禽改良和良种推广的仪器设备,健全以液氮罐为主的冷链运输体系,推广品种改良技术。
3.加强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管。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推进畜禽种业发展的法律基础。进一步完善配套规章,指导地方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工作,适当提高种畜禽生产经营的门槛。提高畜禽种业执法能力,进一步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大种畜禽执法检查力度,建立种畜禽执法互查互促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种畜禽生产经营专项执法检查。通过实施种畜禽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强化对重点种畜禽场跟踪监测。实行种畜禽场常态监管,注重对种畜禽场资质的复检。加强对引进种畜禽的管理,防止乱引进、低水平引进。
4.积极开展种畜禽疫病净化工作。种畜禽是畜牧业的源头,其健康状况对下游的生产水平和产业风险影响巨大。抓好种畜禽的疫病净化和控制,特别是净化垂直传播性疫病极为重要。要从种畜禽生产实际出发,在摸清种畜禽场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种畜禽疫病净化工作方案。结合国家种畜禽健康标准和国家动物疫情监测计划,督促地方出台种畜禽场监测计划,突出种畜禽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加强疫病防治程序等配套技术的培训与指导,逐步强化疫病检测手段和诊疗手段,从生产源头提高畜禽健康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