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梅
(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271100)
肥胖是人体过剩热量转化为多余脂肪并积聚在体内的一种状态,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2006年8月~2010年8月,我们采用针刀穴位割治联合经络滑罐治疗肥胖症2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52例肥胖症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14~49岁,病程3~9 a。按全国中西医结合肥胖症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均为单纯性肥胖(30 kg/m2≤BMI<35 kg/m2),其中肥胖为1度(超过标准体质量20% ~30%)16例,2度(超过标准体质量30~40%)14例,3度(超过标准体质量40% ~50%)12例,4度(超过标准体质量50%以上)10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虚湿阻型15例,胃热湿阻型14例,肝郁气滞型13例,脾肾阳虚型10例。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6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 治疗期间两组饮食均以清淡、规律为主,忌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特嘱进食早餐,晚餐少吃且餐后不再进食;晚餐后30 min可做适当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慢跑30 min。观察组行针刀穴位割治+滑罐经络治疗:①针刀穴位割治:辩证或对症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等穴。主穴为中脘、水分、阴交、外陵、天枢、滑肉门、大横;配穴为胃热湿阻型取足三里、曲池、合谷、上巨虚、梁门,脾虚湿阻型取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关元、阴陵泉,脾肾阳虚型取关元、肾俞、三阴交,肝郁气滞型取太冲、阳陵泉、章门。治法:四肢穴位,用龙胆紫定点,碘酒消毒,带一次性无菌手套,持汉章一次性4号针刀(针刀方向与神经、肌肉、血管运行方向一致),垂直皮肤进针刺入穴位后,于肌肉筋膜层行纵行切割2~3下,后纵行摆动,迅速出针,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在脂肪堆积较多的腹部,用针刀逆经络方向垂直进入皮肤,调整针刀方向,使针刀与皮肤成15°~60°夹角继续进针,在穴位周围脂肪层半径1 cm左右范围内作推切或扫散,对脂肪颗粒粗大的或脂肪层较厚部位,分层做纵行切割、横行摆动,进而疏通、松解、破坏脂肪颗粒,使之液化。每次治疗10 min,出针刀按压后贴敷创可贴。治疗后2~3 d避免穴位浸水。5~7 d后进行下一次治疗,12次为一疗程。②经络滑罐:以腰背部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为主要经络。治法:根据肥胖程度选取不同型号火罐(以2号、3号为主)。患者俯卧,背部涂以润滑油,将火罐沿带脉横行滑动数次后再将火罐沿膀胱经、督脉竖行缓缓滑动,以皮肤潮红、局部出痧为度,每次操作15~20 min,局部肥胖者可沿上臂(大肠经)、下肢(胃经、脾经)、臀部(膀胱经)等区域进行闪罐。该法5~7 d进行1次,12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500 mg/d,3个月1个疗程。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2],体质量下降>5 kg为显效;体质量下降3~5 kg为有效;体质量下降<3 kg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88.4%,对照组分别为 7、11、8 例,6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目前肥胖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控制饮食、运动减肥、胃肠外科手术、基因治疗等。近年来国内外不断开发出减肥新药,虽有一定效果,但其所伴随的不良反应和诱发的并发症使其临床应用受限。中医认为,肥胖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运化失健,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阻,气机不畅形成。治疗多从益气健脾和胃、化痰燥湿着手,又因脾病及肾,故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多采用脾胃肾同治的方法,此亦为选取经穴的一个原则。近年传统的中医针灸减肥以其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而广泛被患者接受,但因其治疗次数多(隔日1次)、耗费时间长(每次需30 min)、容易反弹等原因,患者依从性差。
针刀穴位割治运用针刀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消耗达到生理平衡。该法能调节内分泌,在对皮下脂肪的切割中对脂肪细胞进行不同程度破坏,在其修复或溶解过程中机体对此可产生一系列反应,直接促进脂肪细胞溶解或引起脂肪细胞破坏。针刀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刺激,可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脾胃、清泻胃肠实火、通积导滞、活血行气、化脂降浊之效果[3]。可有效抑制肥胖患者亢进的食欲,促进胃肠蠕动及体内有毒物质排出,减少能量摄入,促进体内脂肪动员与分解,防止胃肠过度吸收。针刀穴位割治每次治疗只需3~10 min,每5~7 d治疗1次;见效快,治疗1次可减体质量500~1 000 g,对于一些肌肉型的肥胖或其他减肥方法无效的,针刀减肥效果亦佳,同时针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直在脂肪层或脂肪与肌肉层间进行,安全性高。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风寒痹症,软组织损伤等。滑罐时汗毛孔因强大的吸拔力而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及脂肪消耗增加,既可减去体表脂肪,又可减去体内深层多余脂肪,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目的;通过背部俞穴反射,调节脏腑,达到通肠利腑、排毒利水的作用。滑罐经络治疗除对相应经穴产生刺激外,其湿热和机械刺激可使皮肤充血,血管扩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通过走罐可调节相应脏腑功能,达到健脾除湿、调肠清胃、通腑降脂的作用[4]。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证实针刀穴位割治联合经络滑罐治疗肥胖症近期效果确切,且较为安全。
[1]危北海.单纯性肥胖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疗效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1):690.
[2]王文远.首届全国中西医综合肥胖症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综述[J].北京中医,1988,(3):48-49.
[3]翁维良.实用中西医结合肥胖病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27-28.
[4]娄玉方,张雅珍,谭馥梅.针刺在减肥中作用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