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平,胡美兰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343000)
口腔黏膜炎是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化疗期间常见的药物毒副反应,轻者口腔疼痛不适,重者进食困难、体质量减轻、体质下降;甚者可破坏口腔黏膜屏障引起感染,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我们在采用大剂量化疗治疗AL的同时加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局部雾化吸入,以预防和减轻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AL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19~60岁、平均36.4岁;均经骨髓穿刺、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分型检查证实为AL,其中急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49例,均经诱导缓解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化疗前口腔黏膜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ALL患者均行甲氨蝶呤4 g/m2化疗(先在0.5 h内静注总量的1/10,然后在23.5 h内静滴总量的9/10),间歇14 d,共用药4次;用药前、当天及用药后3 d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同时水化尿液;并于开始化疗的36 h采用甲酰四氢叶酸钙对抗甲氨蝶呤的毒性作用(首剂静注15 mg/m2、1次/6 h,以后每 6 h肌注一次,共 6~8次)。AML患者均行阿糖胞苷2 g/m2化疗,每12 h一次,连用6次。化疗期间碱化、水化尿液方法同ALL。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将rh-IL11 1.5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雾化吸入,50 ml/次、2次/d,每次雾化时间15 min;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雾化吸入rh-IL11的反应。
口腔黏膜炎评估:两组患者每日检查口腔1次,记录其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发生的时间、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影响进食、愈合时间等。根据孙燕等编著的《临床肿瘤内科手册》中的化疗毒副反应分级标准对口腔黏膜炎进行分度:0度:口腔黏膜正常;Ⅰ度:口腔黏膜红斑、疼痛;Ⅱ度:口腔黏膜红斑、溃疡,可进食;Ⅲ度:口腔黏膜溃疡,只能进流质;Ⅳ度:不能进食。采用VAS法评估口腔黏膜疼痛程度:0为无痛,1~4为轻度疼痛;5~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统计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口腔黏膜反应时间及分度: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反应时间为治疗组(5.2 ±1.1)d、对照组(6.1 ±1.0)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口腔黏膜反应Ⅰ、Ⅱ、Ⅲ、Ⅳ度者分别为 28、20、2、0 例,对照组分别为 10、24、9、7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口腔黏膜疼痛时间及程度:治疗组口腔黏膜疼痛时间(3.3±1.0)d,口腔黏膜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者分别4、5、0例;对照组分别为(5.5 ±1.3)d,12、28、10 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③口腔黏膜愈合时间及其对进食的影响:治疗组口腔黏膜愈合时间(3.1±1.7)d,对进食有影响2例、无影响48例;对照组分别为(8.3 ±1.5)d,20、30 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对rh-IL11均能耐受。
讨论:在大剂量化疗过程中,除白血病细胞外,其他正常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作为更新较快的组织,口腔黏膜上皮在化疗中所受的损伤尤为明显。
IL-11是体内的一种细胞因子,在原始巨核细胞至血小板生成过程中起调控作用;且可协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增加粒系中未分化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正常人体内IL-11水平可满足其对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需求;但接受化疗的患者则IL-11水平降低,不足以抗御疾病或创伤,需补充外源性IL-11维持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调控。
本研究表明,rh-IL11对减轻AL患者化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有明显疗效,且患者对其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耐受性好。因此认为,本文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