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业
(青海省互助县东山乡兽医服务中心,青海 互助 810016)
羊肠毒血症是一种急性毒血症,是D型魏氏梭菌感染并在羊肠道中大量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病羊死后肾组织易软化,因此,该病又称“软肾病”。
导致本病的病原菌为土壤常在菌,当羊只消化道机能受损时,病原菌迅速繁殖和产生大量毒素而使羊发病。该病发病急,且患病死亡率高。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病急,多数患羊不见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
发病初期,病羊表现为离群呆立或独自奔跑、卧下,精神沉郁,随后腹痛不安,腹泻,排黄褐色水样便。羊临死前意识混乱,步态不稳,呼吸增数,全身肌肉震颤,四肢痉挛,角弓反张,可视黏膜苍白,口鼻流白沫,随后昏迷。
发病缓慢的见兴奋不安,步态不稳,呼吸困难,离群呆立,有时患羊低头,头颈后仰。
病变见于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系统。心包内见50~60mL的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肺充血、水肿,肾脏脑髓样软化,肠道某段急性发红。死羊腹部异常膨大,腹腔内有积液。
3.1 细菌学检查 采取患羊肠内容物或刮取病变部黏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大量两端钝圆、短粗,单在、成对或短链状排列的杆菌。
3.2 病原分离培养 将病变明显肠段的肠内容物接种于厌气肉肝汤,37℃培养 24 h后,抹片,镜检,见两端钝圆的粗杆菌。
细菌生长后再接种于鲜血琼脂上,厌气培养24 h,结果形成圆形、中心隆起、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菌落周围有双环溶血。挑取单个菌落染色、镜检,观察病原菌形态。
3.3 毒素测定 将肠内容物(肠毒素)离心,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注射18~20 g小白鼠,测定其毒力为200MLD/mL。3.4 毒素中和试验 取肠内容物10倍稀释上清液加D型魏氏梭菌抗血清1 mL 37℃作用45 min后,静注小白鼠2只(0.2mL/只),同时设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小白鼠在4~160 min内死亡,中和组小白鼠存活。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本例为绵羊肠毒血症。
5.1 立即转移牧场。
5.2 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
5.3 加强饲养管理,夏初应减少抢青,秋末尽量到草黄较迟的地方放牧。若在农区,要减少投喂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
5.4 应用抗生素或磺胺药,结合强心、镇静、对症治疗。
6.1 羊肠毒血症发病突然,病羊死亡较快。对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每年春秋季节可用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6.2 由缺草、枯草的草场转至青草丰盛的草场时,羊只易因抢食过量而发病。建议在秋季牧草生长旺盛时及早注射疫苗,这样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