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深 (山东省昌邑市畜牧局 261300)
育雏鸡法氏囊病的防治
王建深 (山东省昌邑市畜牧局 261300)
随着家禽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疾病也越来越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法氏囊病毒主要感染雏鸡,在自然情况下2~15周发病,以3~6周龄多发,其中4周龄最易感染。肉鸡的育雏期为4周,蛋鸡的育雏期为6周,都在法氏囊病易感周龄内,所以育雏期要重点做好法氏囊病的防治工作。
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不同品种的鸡都可发病,白羽蛋鸡与白羽肉鸡更易发生。该病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可在感染鸡和易感鸡群中迅速传播。潜伏期1~5d,在无继发病时病程1周左右,发病第3天开始死亡,4~6d出现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7~8d即可停止死亡。一般发病率很高,但死亡率不高。该病发病急,症状消失快。
病初患鸡之间互相啄肛或啄自己的泄殖腔和尾尖,直至啄出血。之后出现精神抑郁、两翅下垂、缩头闭眼,颈部羽毛竖直,怕冷向火源靠近,食欲减退或废绝,拉白色蛋清样稀粪,最后虚脱死亡。
典型的病理变化为腿肌和胸肌点状、条状或片状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呈紫葡萄状,切开后有脓性分泌物或黄白色干酪样块,褶皱呈紫红色。肾肿胀呈花斑状,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点状、片状或带状出血。
非典型病变一般腿肌和胸肌不出血,法氏囊萎缩呈黄豆大小,比较坚硬,很少有出血,囊外包裹一层黄色胶冻样分泌物,切开后内有脓液或干酪样分泌物。肝脏呈黄土色或白色深浅不一的条形出血带,呈现条形肝。肾脏稍肿胀,颜色稍白,有像缠细毛线团一样的花斑。腺胃乳头出血,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个别片状或条形出血带。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要进一步诊断需要做病毒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诊断和雏鸡接种。
该病重在预防,预防除了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外,主要是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特异性方法。对种鸡群进行免疫,能使较高的母源抗体传给子代,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的早期感染;对商品鸡的免疫,能使鸡群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免受法氏囊病毒的侵袭。常用的疫苗有活苗和灭活苗两类,肉仔鸡和育成鸡用活苗免疫,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可用灭活苗免疫。
免疫前,首先要制定免疫程序,可根据该病在当地的流行特点、疫情状况和自场的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等来制定。首免一般情况下应在14~21日龄,但考虑到种蛋来源不同、雏鸡来源不同、母源抗体高低不一致等因素,首免日龄要尽量提前,可在5~7日龄进行。笔者的经验是,首免时加大疫苗用量,可用1.5~2倍量,这样即使中和一部分抗原,还会有剩余的抗原继续刺激肌体产生抗体,可以把雏鸡的抗体调整到同一水平上,首免后2~3周进行第2次免疫。首免最好使用滴鼻或点眼,因其计量不准,不容易漏防,以后再免疫用饮水或喷雾免疫均可。
首先使用髙免血清或髙免蛋黄,根据鸡的大小,用量在0.5~2ml,要考虑治疗成本和鸡的承受能力。对发病严重或混合感染的鸡可在蛋黄内加入干扰素,效果更佳。注意用蛋黄或药物控制病情后5~7d再接种一次法氏囊疫苗,可保证鸡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2011–05–17)
S858.31
B
1007-1733(2011)07-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