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安 (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 261500)
犬巴贝斯虫病是经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是巴贝斯虫寄生于犬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临床上以高度贫血、消瘦为特征。急性病例还可见黄疸、血红蛋白尿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各种巴贝斯虫在红细胞中的形态均呈多样性,有梨籽形、圆形、卵圆形、环形、阿米巴形等形态,其中以梨籽形虫体的大小、在红细胞内的排列方式和位置等形态学特征具有种类鉴定意义。犬巴贝斯虫有多种类型。
1.1 犬巴贝斯虫 虫体较大,呈双梨装排列,长为4~5μm,一端尖,一端圆,内有一个空泡。典型虫体大于红细胞1/5,最大的可达7μm。
1.2 吉氏巴贝斯虫 虫体很小,呈环形、圆形、椭圆形、单梨形、杆形,偶尔可见到十字形和成对梨形,多位于细胞边缘或偏中央。一个红细胞内最多可寄生多达30个虫体。
1.3 韦氏巴贝斯虫 虫体比犬巴贝斯虫稍大一些,形态与犬巴贝斯虫相似,呈圆形、卵圆形或梨形。
犬巴贝斯虫病通过感染有巴贝斯虫的蜱的叮咬吸血而发生,春秋季节多发。此病在不同的地区有不通种类的蜱传播。当雌性蜱吸取病犬的血液时,巴贝斯虫会随即进入蜱体内,然后转入蜱的生殖系统,经过蜱卵传播给下一代的蜱。当成熟的子蜱吸取健康犬的血液时,巴贝斯虫随唾液进入犬体,在细胞内以二分裂方式增值,致使红细胞破裂,虫体逸出,再侵入新的红细胞,这样不断重复其增值分裂。
犬巴贝斯虫病在经过了7~10d的潜伏期后,主要表现为高热(可达40度),黄疸,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饮欲增加。有些病犬脾脏肿大,触之敏感。尿中含蛋白质,间或含血红蛋白。
吉氏巴贝斯虫病常呈慢性经过,仅病初发热或为间歇热。病犬高度贫血,但无黄疽。虽食欲良好,却高度消瘦,尿含蛋白质或兼有微量的血红蛋白。
韦氏巴贝斯虫引起的病例常引起耳、背和其他部位皮肤的广泛性出血。
病犬常死于衰竭。如能耐过,则于3~6周后贫血逐渐消失而康复。
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和血液寄生虫学检查确诊。血液寄生虫学检查方法同一般血片染色镜检法,采红细胞中发现巴贝斯虫,即可确诊。
4.1 锥黄素(吖啶黄) 按3~4mg/kg体重,配成0.5%~1%水溶液进行静脉注射。病状未减轻时,24h后再注射一次。在配制注射用药时,应进行加温溶解,用棉花纱布滤过,流动蒸汽灭菌30min待温度降至30°C左右再行缓慢注射。本药能迅速杀灭虫体。
4.2 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 用量为3.5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d,连用2d。一般经过1~4d就可以见到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注射后如出现后躯摇摆,站立不稳,过敏反应,应停止用药,及时救治。
4.3 咪唑苯脲 用量为5mg/kg体重,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或间隔24h再用1次,或用5~7mg/kg体重肌肉注射,间隔14d再用1次。
对症疗法是采取强心补液、健胃缓泻、清热利湿、防止继发感染等方法。
(1)在疫区,要做好犬体的防蜱灭蜱工作。可应用杀虫药,如25mg/kg溴氰菊酯溶液,每隔7~10d喷淋1次犬体。(2)对病犬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现病例后,对同窝群中的疑似患病犬可以用锥蓝素、贝尼尔等进行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