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赵兰斌 (山东省昌邑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1300)
浅谈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魏薇 赵兰斌 (山东省昌邑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1300)
长期以来,猪腹泻性传染病经常侵袭猪场,由于原因较多,疾病的种类也多达十几种,所以诊断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兽医诊断水平相对较差的的乡镇兽医来讲尤其如此,往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引起生猪腹泻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就显得比较重要,本人选择性地简述几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以期能与同行相互学习。
1.1 猪副伤寒 由沙门氏菌引起,6月龄以下多发,病猪或带菌猪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经消化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病原为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季节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多在2月龄以内发病。
1.3 猪轮状病毒病 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流行季节晚冬至早春,2月龄以内多发。
1.4 猪伪狂犬病 由伪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I型)引起,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直接或间接传给健康猪。
1.5 猪痢疾 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流行季节为4~5月份和9~10月份,发病日龄以1~4月龄最为常见。
1.6 猪瘟 由猪瘟病毒引起,发病急、传染强、死亡率高,通过直接、间接或经胎盘垂直感染,不分大小和性别,一年四季都可发病。急性猪副伤寒与该病相似。
2.1 猪副伤寒 急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腹泻,耳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绀,病死率较高;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1.5℃,消瘦,腹泻物呈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恶臭,粪便呈水样,便中混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素性分泌物,形如糠麸;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长的会变为僵猪。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特征症状表现为病猪口渴、呕吐、腹泻(喷射状)、脱水,粪便呈黄绿或白色,有恶臭。
2.3 猪轮状病毒病 特征症状表现为1~10日龄的仔猪高度腹泻,严重脱水,腹泻随断奶而增强,死亡率3%~ 10%,3~7d后死亡。
2.4 猪伪狂犬病 新生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升到41~42.5℃,龄幼猪体温呈高热稽留,呼吸困难,可见前撞后冲,转圈等神经症状。
2.5 猪痢疾 特征症状表现为食欲减少,剧烈下痢,开始排黄灰色软粪,后转为水泻,含有黏液、血液或血块,后期粪便呈黑色,猪只消瘦、贫血,生长停滞,病程7~10d。
2.6 猪瘟 体温升高到41℃以上,高热稽留,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呈现针尖大小的密集出血点;眼角有粘液并逐渐转为脓性分泌物;病猪便秘并附有带血黏膜,有的与腹泻交替出现;咳嗽、喷嚏、呼吸困难;颈、胸、腹、四肢内侧呈现从红色到紫色的败血症变化。临床上表现有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温和性、繁殖障碍性等六种类型,呈现不同临床症状。
3.1 猪副伤寒:急性型病猪脏器呈败血症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内外膜、喉头、肾、膀胱黏膜、肠浆膜等有散在的出血点,脾脏肿大,盲肠、结肠严重出血。亚急性和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盲肠、结肠坏死性炎症,肠壁增厚,表面呈糠麸样伪膜,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淋巴结肿大、出血、增生,肝脏淤血、变性,可见针尖状大小的坏死点;脾脏肿大;肾有灰白色坏死灶;肺边缘发生卡他性肺炎。慢性型病猪关节肿胀,关节内有淡黄色积液。
3.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病理变化表现为肠壁透明,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胃底潮红、出血、甚至溃疡,内容物呈黄色,有白色凝乳块。
3.3 猪轮状病毒病 病理变化表现为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半透明,空肠、回肠内容物呈水样,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3.4 猪伪狂犬病 肺部水肿,切面可流出带泡沫状的液体;气管有溃疡;胃底部粘膜有炎症;脾脏肿胀、充血、出血,有灰白色坏死灶;肝脏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肾肿大,肾盂积水;脑膜明显充血;膀胱内膜水肿;流产母猪的胎盘膜坏死。
3.5 猪痢疾 病理变化表现为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大肠黏膜肿胀,皱褶明显,表层有点状坏死,黏膜出血,内容物稀薄,呈酱油色,胃底部出血或溃疡。
3.6 猪瘟 全身呈败血症变化,喉部、膈肌、浆膜、黏膜和肾脏、消化道等处呈广泛性点状出血;肾脏外观呈麻雀蛋样;淋巴结肿胀、潮红、充血、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脾脏边缘有梗死灶,呈锯齿状;胸腔黄红色积液,肺脏充血水肿;怀孕母猪可引起死胎、早产、产弱仔猪;慢性病例在结肠回盲瓣处可见纽扣状溃疡。
(2011–06–16)
S858.28
B
1007-1733(2011)10-0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