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顺
(武警学院科研部,河北廊坊 065000)
期刊发展受编辑组稿取向影响,而这又与期刊作者源或稿源密切相关,而期刊作者源和稿源又受着期刊所传达的与所刊发文章相关的一些信息的影响。所以,不能不重视刊物信息的合理把握。对此,以《逻辑》为例做了实证分析研究。
按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科分类目录,逻辑学排在七大基础科学的第二位,是具有众多分支的庞大学科群。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逻辑学理应有比较兴旺的发展,但实际上却日益萎缩。我国逻辑学研究和教育萎缩,与高校的课程设置、研究队伍、教材与学科专业的适应关系、高考和研考内容设置、中国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影响等因素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科专业刊物的信息影响。我国没有专门的逻辑刊物,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逻辑》和《逻辑文摘卡片》两种二次逻辑文献刊物;前者为全文转载刊物,后者为摘要转载刊物。《逻辑文摘卡片》原为月刊;2000年改为全年一册的期刊形式;2001年停刊。迄 1995年,《逻辑》为月刊;1996年责编易人,并改为双月刊;2000年责编再度易人;2009年改为季刊。下面,我们仅对 1995~2008年的《逻辑》刊载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含目录和索引,《逻辑》月刊为 56页,双月刊为64页。2008年前,每期目录均占 1页,2008年增加外文目录,另占 1页。索引,有的期次有,有的期次没有。将目录页扣除,可得到文章平均篇幅长度变化情况。
除上述变化情况外,还有所刊载文章类别变化情况。因逻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有五大门类70多个分支,难以把 9年来《逻辑》所刊文章全部进行详细归类统计,仅以 2008年为例。2008年,《逻辑》共刊文章 63篇,分布情况是:逻辑哲学 22篇,非经典逻辑(包括悖论研究、哲学逻辑等)12篇,逻辑史 10篇,元逻辑 6篇,非形式逻辑 4篇,逻辑应用 2篇,方法论 2篇,应用逻辑 1篇,思维科学 1篇,述评1篇,会议综述 1篇,辞条修订 1篇。
上述数据或信息可能是编辑无意识或潜意识作用的结果,但却实实在在地对学科研究发展发生着影响,反过来影响了期刊的发展。
(一)刊物期次缩减和年载文量减少的影响。《逻辑》由月刊变为双月刊,再变为季刊,年载文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图 1表明了这一点。2000~2008年,《逻辑》年平均载文量不到 1995年的 1/2;2008年载文量比 2000~2005年载文量平均数少了 10篇,几乎少了 1期的载文量,也可以说有 10位作者的文章失去了入选《逻辑》的机会。这等于收窄了研究者成果被评价确认的空间或机会,会削减人们对这一学科进行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若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不到正确评价,或得到较高评价的机会少,人们就会退出或不愿意进入这一领域,这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将受到限制。这符合趋利避害原则。
图1 年载文量(篇)变化情况
(二)文章篇幅变长的影响。由图 2可知,2000年以来,《逻辑》所载文章的平均篇幅均比 1995年长,有的年份文章平均篇幅比 1995年几乎长出 1页,2008年则长出 1.4页。按常理说,长文与研究深度、问题的重要程度应是一致的,对于一些重要问题,没有一定的篇幅是难以阐述透彻的。但长文刊载量大幅增多势必挤压了其他研究成果发表的空间或可能,因而对其他研究者产生消极影响。首先,如果不是刊物所熟知的知名学者,为了每期尽量多刊文章和经济原因,一般刊物对文章都有篇幅限制,不愿刊发长文。其次是费用问题。现在一般刊物都收取版面费,有的刊物 1版费用高达 1 000多元,如果是一篇 5~6版的文章,版面费多达 5 000多元,少者也要 3 000多元。对此,一般人很难承受,所以宁可不发表文章或尽量压缩篇幅。这就使一般研究者在文章发表(被评价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会削减其研究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科的整体发展。
图2 年文章平均篇幅长度(页)变化情况
(三)课题成果比例变大的影响。由图 3、图 4可知,2003年是个拐点,课题成果占《逻辑》载文比例越来越大,2007~2008年更是急剧攀升。课题成果占载文比例增大,说明课题研究的目标要求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刚性,课题研究管理越来越规范,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申请和立项的资质限制,也不排除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一般人很难申请到课题,尤其是部委和国家级课题。这就导致一些作者在研究时间、经费,甚至动力激励等方面处于劣势,再加之非课题成果被刊用率低,就会影响他们的研究热情和积极性,以致影响学科的整体发展。
(四)来源期刊集中趋势的影响。由图 5可知,《逻辑》刊载文章来源呈减少趋势,排除年载文数量的影响(如图 6所示),仍可看出 2004年是个拐点。我国没有专门的逻辑刊物,逻辑文章本来就在夹缝中求面世。由于刊物评价和编辑人员的任职考核评价要考量所刊文章转载率、索引率和引用率等,若某类文章不易被转载,刊物和编辑人员就不愿意编发这类文章。因此,做该类研究的研究者成果也就难于面世。自然,该类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就会降低,以致对学科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五)作者来源单位散布性减小反映出来的问题。由图 7可知,《逻辑》的作者来源单位呈减少趋势,即散布性减小,排除年载文量的影响(如图 8所示),仍可看出 2002年是个拐点。作者来源单位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力量的集中趋势,而研究力量集中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但需注意的是,研究力量集中与刊物刊文作者来源单位集中虽有一定关系,但却不是一回事。刊文作者来源单位过分集中,一些散在的研究者就减少了研究成果面世的机会,以致影响其积极性。这就会使学科发展缺乏广泛的后继力量支持,而缺乏广泛的后继力量支持,一定不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图8 年每篇文章平均含来源单位数量(家)变化情况
《逻辑》载文类别变化,等于是向人们提供或暗示了学科研究走向或学科主导学者的主导方向,它会影响人们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在上文中,笔者统计了《逻辑》2008年载文类型,其影响表现为:逻辑哲学和元逻辑问题不是一般逻辑教育工作者和逻辑应用者所特别关注的;逻辑史研究需要占有第一手资料和大量研究时间,一般逻辑教育工作者和逻辑应用者很难具备所需条件;各种非经典逻辑都是独立的逻辑分支,不是专门的讲授和研究者,很难钻研得深入;一般研究者看到《逻辑》载文类型透射出的这种学科研究走向,就不愿介入,而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与实际工作更密切、条件更适合的研究领域这样,逻辑学的整体研究力量就被削弱了。
学术期刊编辑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既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较广泛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编辑技巧。本文仅就上述数据统计及由之引发的问题讨论谈一些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启示,而不论及编辑专业问题,希望能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有所裨益。
(一)由图 1、图 2和讨论 (一)、讨论 (二)可知 ,刊物编发文章应长短兼顾,且应尽量多编发短文。正规学术期刊每期的页数是基本固定的,长文多,必然载文篇数少。如果偶有期次或每期有一两篇长文,可能影响不大。但如果每期,甚至数年都连续地刊发长文,就会对学科和期刊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为长文多就挤占了其他作者发表成果的空间,使其学术成果和业务水平不能得到确认,事业心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励,使之感到被抑制,以致信心减退,热情下降,相关学科研究也就会受到影响。而且,长文多,如若作者再相对稳定(如图 7所示),那就等于收窄了刊物的作者源,使得许多作者逐渐退出本刊物的作者队伍,也就缩小了刊物的组稿空间或选择余地,长久下去,必不利于刊物的发展。由《逻辑》一再缩版不难明了这一点。所以,期刊编辑应要求每篇文章都尽量精练,压缩字数。对价值重大、论述严谨的长文,可按适当比例编发,主要则应尽量编发精练短文。这将有利于增加刊物载文量,给更多作者提供展示成果和才华的空间或机会,激励其事业心和研究热情,也扩展刊物的作者源,使组稿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进而提升刊物质量和档次。
(二)由图 3、图 4和讨论(三)可知 ,编发文章必须以质量为标准,勿受文章是否是课题成果或作者身份影响。如今,一些刊物为提高影响力,特别青睐课题成果文章,总是优先且愿意多发表课题成果文章,并将课题名称或项目编号以脚注标明(与此相类似,一些刊物还注明作者身份信息,如是否教授、博士、博导)。课题文章作为省部级或国家级立项研究成果,并通过脚注将之明白地显露出来,无疑对提高刊物声誉有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课题成果文章与文章质量高低并无必然联系,尤其受“经济人”思想的影响,一些课题成果的质量让人更不敢恭维。如果课题成果文章过多,就挤压了非课题成果文章发表的空间,再加之注明作者是否教授等信息,就会使一些作者由于自己作品不是课题成果、自己并非教授等原因而对向该刊投稿产生忧虑。这样既使作者发表文章的机会不平等,又使刊物稿源缩减,不利于作者所涉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刊物发展。所以,必须依据刊物层次来确定文章和作者相关信息显露与否。笔者以为,档次越高、影响力越强的刊物,越应尽量少或不显露文章是否课题成果和作者身份信息。因为刊物已有很高档次和影响力,即使不显露那些信息也不会影响稿源,反而会扩展稿源。相反,档次或影响力越低的刊物,则应如实标注文章是否课题成果和作者身份信息等,以吸引更多高层次作者和相关文章,提高刊物档次和影响力。
(三)由图 7、图 8和讨论(五)可知 ,刊物组稿应内容集中和广泛发散兼顾。刊物一般都有自己的组稿取向,所以应该有组稿内容上的相对集中,使刊物富有特色,成为相关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阵地。但若仅如此,就会使刊物过于专业化和定型化,不利于刊物转向和发展。在期刊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更不能使刊物发展路径过于狭窄。所以,在坚持重点组稿方向的同时,应注意组稿的发散性,对一些非本刊组稿取向而确有造诣的偏异文章也应编发。这既可扩展稿源,也利于刊物转向和发展,甚至因而形成新的特色。在学科发展史和期刊编辑史上,有许多学科或研究方向及期刊最初都是由个别有见地的偏异研究发轫的。
(四)由图 4、图 5和讨论 (五)可知,刊物组稿应保持作者队伍相对确定和扩展作者源兼顾。通常,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队伍都是相对确定的。刊物的组稿取向也要求有相对确定的作者队伍,这是与学科研究相一致的。所以,刊物组稿应保持作者队伍的相对确定,以保证刊物的组稿取向有相对稳定的稿源支持。但同时应尽量广泛甄选刊发其他广大作者的文章,使刊物有广泛的稿源支持,也可促进不同学科的均衡发展。
(五)刊物组稿应形成规范制度,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有些刊物往往突出或增多刊发编辑人员所偏好学科专业的文章,或者偏好刊发与编辑自身性格或情感类型相似的作者的文章。这本无可厚非。同声相应,同气相投,乃自然之理。但在文章编发上若如此,就会挤压其他作者成果面世的机会,使作者处于不平等地位。这实际上限制或缩窄了刊物的组稿空间,势必影响刊物的发展。所以,应该研究制订编辑选稿、组稿的规范性制度,并将编辑人员遵守该制度情况作为考核编辑履职情况的重要内容,尽量消除人为因素对刊物组稿的影响,以使刊物健康、快速地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