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胜茹
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性、迫切性
■ 李胜茹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来河北视察时强调指出:“河北经济总量不小,但传统产业多,资源依赖性强,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迫切,一定要下大决心、下硬功夫,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书记的指示既是针对河北的现实,更是从国家大局,从首都和大区域角度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省“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过大,工业发展主要依靠钢铁等少数基础原材料行业;工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品多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增长方式粗放,产品竞争力偏弱,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很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装备制造业成套能力和配套能力不强,集成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骨干企业少,整体实力较弱;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专利、技术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扩大消费、提升结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这种结构使得产业资源相对短缺,对外依赖度日趋严重,资源消耗量很大,能源利用率很低,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随着国际国内能源资源价格处于高位并持续上涨,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增大了我省经济发展成本,影响到我省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在国内市场上,我省的产品结构不能有效满足扩大消费内需和需求结构升级,市场空间小,盈利能力低,财政收入少;在国际贸易中,无论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是以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发展为由的新型保护主义措施,都对我省钢材、纺织服装、医药等大宗商品出口不利。
现实的产业基础,使得我省产业发展存在“五个能力不足”、“四个不适应”和“四个不利于”。“五个能力不足”:一是缺乏投资高地,对优质要素、高端产业项目集聚能力不足;二是投资环境对战略投资或重大项目的吸引能力不足;三是科技研发资源因分散薄弱,对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推进能力不足;四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尚未形成,对制造业的服务和提升能力不足;五是缺少产业核心区域,对周围产业整合带动、链条对接、整体提升、系统推进能力不足。“四个不适应”表现为:一是与能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日趋加大的节能减排任务及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适应;二是与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适应;三是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产业层次向高端化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四是与内需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所形成的需求结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和财政收入与GDP的同步提升,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发展,不利于金融和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面对上述状况,河北的产业发展,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河北“要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指示精神。
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乃至在全国有着极为特殊的区位、责任,特殊的区位和责任驱使着河北要加速破解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
河北是京畿之地,是唯一环绕首都的省份。与首都同处于一个共生的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系统中,其发展方式、环境保护、资源供给、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全局意义。河北境内引起世界瞩目的环首都贫困带的存在,形成了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配置、“护城河”的责任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尖锐矛盾。河北是唯一怀抱两大直辖市的省份。同时是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极核——京津冀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最大腹地,其产业衔接性、区域协调性、城产共融和城乡统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现实是,京津两大中心城市与周边河北地区发展水平落差巨大,产业链断裂,衔接和统筹极为困难。
河北是唯一连接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东、中、西部和东北)的省份。是我国物流、客流和能源大通道,其贯通南北、联结东西、汇聚融通要素的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河北贯通联结能力不足,要素特别是优质要素汇聚能力更加缺乏。
河北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的环境约束和资源依赖十分严重。这些产业既是河北发展的现实基础,又是影响京津冀生态环境并形成资源争夺矛盾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在水资源方面,河北人均占有水资源是全国的7%,极为匮乏,但同时还承担为京津提供洁净水资源的任务,而河北工农业单位耗水量偏高,特别是传统工业大多为高耗水产业,这一状况加剧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传统产业开发模式的路径依赖,对河北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并不断激化社会矛盾。
河北省的这种特定区位和现实基础,要求河北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未来和全局出发,科学设计河北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和优化河北的产业结构;必须在与京津和环渤海地区统筹的基础上,推进产业衔接,推进生态环境、产业开发、城乡建设的同构;必须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个方面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关系到河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关系到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在国内发展与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关系到首都的发展和安危。同时,中央政府应充分考虑到河北的特定区位,考虑到河北在保护生态、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巨大责任和付出,考虑到河北产业基础的现实和提升产业结构的艰巨性,考虑到河北特别是环首都贫困带产业开发与生态、资源矛盾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把从根本上改变河北的产业结构,改变京津与周围河北区域发展的巨大落差,在大区域内形成产业与资源、经济与生态、城市与乡村统筹,京津冀区域和谐共进,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并为此在高端和生态产业开发、产业聚集、园区建设、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城乡共建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河北“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
国家“十二五”时期在东部地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规划建设“首都经济圈”,都会对河北产生重要影响。河北要以此为契机,以京津冀合作及首都科技资源利用和转化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为平台,推动河北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培植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开发绿色替代能源,建设环首都特别是京北国家级生态区,推动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城乡协调发展。
未来我国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总揽全局。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中,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政府和投资驱动型,外需和出口拉动型,外延粗放型。它以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以“高耗能、高污染”,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压低本国劳动成本为代价。这种高速增长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增强国家实力的同时,也积累下诸多矛盾和问题,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总体上已超过自然循环和人类健康所能承受的程度。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后发展代价会越来越大,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发展道路会越来越艰难,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有未来发展空间。要深刻地认识到,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到注重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而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指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目标。
二是产业的开放合作和资源整合深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同时加强资源整合,集中有限的资源,着重发展有优势、有发展潜力的“龙头”行业、企业和产品,以改变行业过多、企业小多散、行业集中度低、名牌产品不多、拳头产品不大、龙头企业不强的现状。
三是创新在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地位日益显要。技术水平落后,是导致我省产业层次低、效益低、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要围绕重点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相结合,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的同时,鼓励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广泛动员,全面实施技术创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产品都要以技术创新为载体,在各个环节找差距、定目标,组织攻关,努力实现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升级、产品更新换代。
四是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效应日益显现。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强力推进城镇化,有效改善城镇面貌、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为产业聚集和财富聚集构筑坚实平台,形成产业发展“高地”。
五是产业政策的导向、约束和支持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在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时期,相关产业政策将密集出台,产业政策的指向性将更加明晰,产业政策的约束力将更加严格,对符合政策指向的产业及其区域布局将加大支持力度。在区域关系上,中央的基本意向是建立体现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保障,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省的产业开发要符合国家总体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分区,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推进科学发展。否则,产业开发和项目建设不但得不到支持,还会受到限批和禁止。
六是产业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将更加重要。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更需要有技术研发、金融融资、风险投资、信息系统、中介咨询、现代物流的服务和支撑,更需要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有和谐优美的环境。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