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坤赤
(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
研究视阈的拓展与价值维度的建构
——评周志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
丛坤赤
(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
从90年代初开始在网络上萌发以来,网络文学已经逐渐成为文学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然而与网络文学的一派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我们认为造成网络文学被有意无意轻视或忽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缺乏有效认知,对其抱有成见,简单地斥之为浅薄、低俗、文学性不高,应该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因此,全方位、多角度地厘清网络文学的独特价值,以引起文学评论界的足够重视,应该是当前网络文学研究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如果说,此前的学者多从文学理论层面总体追问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审美范式、文化内涵等问题,而对一些重要的网络作家、作品重视不够,那么《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周志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以下简称《风景》)则主动承担起了从文学批评角度阐释网络文学独特文学价值的重任。可以说,从传统价值观念出发,探究、分析网络文学中优秀作家、作品所内蕴的人文价值,并试图在文学史视野中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位,正是本书的创新点与意义所在。
对于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理论界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同者认为,网络文学给了作者真正的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给日趋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它从现有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为文学开拓了另一片新天地;否定者则认为网络文学过于自由的创作形式,为个人肆意宣泄情感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导致作品中人文精神的失落,文学作品应具有的责任感和审美感匮乏。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复杂性是我们不曾遭遇的。其复杂性既来自网络文学独特的创作形式与生存环境,也来自于我们固有的评价标准和思维方式与网络文学现实状态间的巨大落差,因此将复杂新异的网络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无疑是极具难度的。可是周志雄却勇于面对挑战,当他把研究视野投向网络文学这一领域时,他那锐意开拓的学术勇气,敏锐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都充分地显现出来。他在著作过程中非常好地解决了客观准确地还原与把握网络文学独特的生存环境和适度调整现有的文学评价标准这两方面的难题。
网络文学是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样态,时至今日它仍然处于不断蓬勃壮大的发展期。网络文学的这种当下性和现实感为研究者冷静、审慎地把握其内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带来了一定困难。另外,网络世界还具有虚拟化、多元化、平面化的特点。网络为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自由写作”、“自由发表”的文学空间,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教育背景和艺术素养的网络写手们汇聚在一起,自由地倾诉自己的心情,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他们不像传统的文学作者必须要依靠作品的出版和发行才能实现社会的最终认可,作品发表和传播的便捷使他们轻易摆脱了资金和物质基础的困扰,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渴望,个性化、多元化也就成为网络文学的突出特征。同时署名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为网络写手们进一步营造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创作氛围,可相应的“手稿时代”作者们严肃、执着的创作心态和纸质作品因纸张变黄发脆而产生的历史感,却也随着文学创作的完全自由化而逐渐消失了。这一切都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出丰富繁杂、面目模糊的性质特征,也使得网络文学研究困难重重。
面对网络文学这一全新的变动不居的文学现象,作者既没有一味地排斥和批判,也没有简单地拥护和支持。他清醒地意识到在整体性趋于瓦解和碎裂的网络中,对任何一个作家或者一部作品做孤立的价值评析,无论是简单的肯定还是武断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要想对网络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一个准确客观的价值判断就应该追本溯源,把其放在历史潮流中,从它产生发展的具体环境与过程着手,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其本真面目。正是出于这一认识,《风景》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批评阐释之前,先用整整一半的篇幅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了详尽的追踪梳理和描述阐发。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即艺术品本身、生产者、接受者和世界。他把这四个要点看作构成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并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界定和评价文学活动的价值。受艾布拉姆斯理论的影响,《风景》的作者在叙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别从网络文学的生成环境、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网络文学的接受过程以及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等几个方面对各种网络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归纳,极为准确地描绘出网络文学的现实处境和隐含的希望,为进一步准确评价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首先从作品与世界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生成环境,即原创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大赛进行了考察。在文学网站上发文的低门槛和文学网站商业气息的逐渐加重,使消遣娱乐性成为网络文学的突出特征。而网络文学大赛则是对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筛选的一条重要途径。各项大赛往往会邀请著名作家、出版界人士和网友等充当评委,这种兼顾了精英品质、市场销售、大众趣味等多方面需要的评委构成,使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档次和水平。其次,从网络文学的本体来看,网络文学既受到传统通俗小说、港台通俗小说的影响,又受到当代“精英小说”的影响。作者将网络小说置身于通俗小说、精英小说的广阔背景中,在和他者的对比、参证中寻找网络小说和既定文学传统的因袭与差异。另外,从网络小说的接受过程来看,网络小说与影视传媒等大众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与传统的文学批评则保持着一定距离。但是密切与疏远又是相对而言的,一方面发展中的网络文学正因为其良莠不齐,所以更需要批评家全面恳切的评价;另一方面批评界对网络出身的作家评价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批评间的距离正在拉近。最后,从创作主体来看,网络文学的作者多为理工科出身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从事文学创作,大多是发自心底的对文学的热爱,这就使他们能较好地摆脱功利的影响而自由地写出自己的心声。虽然他们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学训练,但是却普遍有着较好的文学功力,尤其对通俗文学有着天然的认同和自己的理解,这就使他们的小说在可读性、趣味性上保持了较高水准。
正是通过对以上各种网络文学现象的梳理,作者发现一方面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后现代语境有着密切联系,身上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文化”烙印,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反叛与解构是其主要特征;可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这种反叛与解构又是不彻底的,在其思想深层依然有对传统精英文学的借鉴与效仿,依然蕴含着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认清了这一点的基础上,作者对网络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作出了新颖独特而又客观公正、富有说服力的细读分析。
作为电子化技术催生出来的全新的文学样态,网络文学使得文学的存在方式、功能模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异。如果说以往的网络文学批评多从后现代话语体系或大众文化角度入手,强调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与叛逆,那么《风景》的作者却没有简单地把网络文学看作是传统文学的对立面,他发现“网络文学”与“精英文学”并不是彻底绝缘的,有时网络文学与非网络文学的区别并不明晰,而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因此作者力图突破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而从精英文化的角度入手去寻绎网络文学在放纵、解构的表面背后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站在人文主义的精神立场,作者对网络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发掘和肯定。在他看来,以感官化、平面化、娱乐化为主要特点的网络小说,内里却不乏对人性的深度探究和拷问,这种探究和拷问主要表现在对情感纯真与温馨的向往以及对精神高贵与自由的追索上。例如作者认为,“纯情叙事、痴心动人”是网络小说情爱叙事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失去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的信心的时候,……内心深处所存留的对一份真挚感情的渴望”。心理悬疑小说和玄幻小说则不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还有着对人性恶的拷问,对青春和成长的困惑,以及对宿命的生存性追问。这些困惑与追问既灌注着作者个人的生命意识,又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使小说带上了很强的现代哲学意味。甚至那些以夸张、戏谑、搞笑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学语言,字里行间其实也夹杂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警句箴言,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们往往在嬉笑怒骂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索。作者认为所有这些都使网络文学突破了单纯的娱乐化倾向,而在悦心快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价值承担。也就是说,虽然网络文学在价值追求上与传统文学有一定的区别,可是这种区别更多的表现在两者对社会政治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而传统文学对人性的思考与追问并没有被网络文学所彻底摒弃,甚至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还在颇为严肃的精神追问中达到了一定的哲理高度。
与此同时,《风景》的作者对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也予以了充分肯定。在他看来,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们大多有着较好的艺术功力,他们的写作为文坛提供了“新鲜的写作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赢得了生机”。作者认为,首先网络文学以其轻松有趣、幽默戏谑、鲜活亲切的语言风格和文本形态为读者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愉悦快乐的阅读效果,这与“载道经国”的文学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好似一股清新舒爽的风,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其次,网络文学创作的虚拟性、自由性和狂欢性也为创作者们想象力的培养与表达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从玄幻小说中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到心理悬疑小说中神秘怪异的想象,再到宁肯小说中富有精神密度的想象,在作者看来,富有想象力正是网络文学又一突出的艺术特征。另外作者还特别强调指出,“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素质,作家想象力的贫乏曾被一些批评家视为中国当代作家最大的问题。”因此网络文学中多姿多彩、新颖绮丽的想象力恰好可以作为对精英文学的发展补充。也正是站在这一角度,作者对网络文学中丰富、奇异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之,在作者看来,虽然网络文学的零散化、游戏化叙事的确消解了一些以崇高、悲壮、厚重为主要特点的传统的道德规范与美学意识,但是在娱乐、时尚、游戏的表面背后,网络文学其实也有对传统人文精神和美学观念的继承与沿袭。虽然随着“中心化”的话语权威被解构,文学话语权彻底回归到民间,网络文学表现出娱乐化、媚俗化倾向,可是同时人们也可以以最自由、平等的姿态表现最“真我”的生命底色,文学也真正实现了返璞归真。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学有宣泄自我、取悦读者的倾向,就简单地将其斥责为“浅薄、无聊、低俗、矫情”,其实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并不乏严肃的精神追问和很好的艺术表现力。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所以作者站在价值建构的立场对网络文学进行了解读。他力图纠正当代“精英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傲慢与偏见,在大众与精英相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评价标准。最终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大多是通俗文学,但又不是传统的通俗文学。它在拥有轻松、好读等传统通俗文学职能的基础上,又在思想观念及艺术格调等多个方面对传统通俗文学的内在品质进行了提升。也正是这种提升使网络文学真正带动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基本没有通俗文学位置的状态,它在逐步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当然作者也没有过度夸大网络小说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他指出网络文学毕竟是多元的,其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而且网络文学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它在丰富发展了文学的艺术样式、表现形态之外,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大部分网络小说所包含的现实心灵问题还是比较稀薄,它们所达到的精神深度和带给读者的震撼性与文学大家的作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是丰富多彩的,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尤其对网络文学这样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我们理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其进行批评与阐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其新异性的发展现状和多元化的存在形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网络文学不断地繁荣和发展。作者认为“好的作家总是那些创造独特叙事经验的人”,网络文学理应得到文学评论界足够的重视。我们相信作者试图寻找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承袭和联系,将网络文学以一种适当的方式纳入现有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并在文学史上给网络文学以准确定位的努力,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将是不无裨益的。
A Talk on Zhou Zhixiong’sThe Literary Landscape of the Cyber Space
CONG Kun-chi
(1.Department of Chinese,Qilu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3,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3,China)
I206.7
A
1674-5310(2011)-06-0106-03
2011-09-26
丛坤赤(1973-),女,山东平度人,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曾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