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围绝经期健康大讲堂(之五)

2011-04-12 16:05曹连元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21期
关键词:绝经期精神心理

□文 曹连元

围绝经期女性精神卫生状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更年期女性数量正逐年增加,更年期女性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入50岁以上的女性近1千万。目前我国有1.6亿更年期女性,每年有超过1.2亿女性深受更年期综合征的困扰。

我国社会上一直不重视女性更年期的精神卫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在个人方面,有些中老年女性不知道自己进入了围绝经期;也有女性知道自己到了围绝经期,虽然感觉身体不适,但默默忍受着,没有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还有部分女性知道自己到了围绝经期,也想采取措施,却不了解应对围绝经期症状的正确方法。在社会方面,由于大家都觉得这个时期的女性还年富力强,应该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任,在家里应该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在工作中应该承担主要任务,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为领导分忧,为年轻人引路。她们在为家庭和事业操劳的同时,深受身心的折磨,而且在社会上还得不到理解和关心,甚至受到社会的歧视,连“更年期”这个词在中国都变成了贬义词。

由于更年期女性脑垂体与卵巢间内分泌平衡失调,神经系统出现不稳定现象,进而发生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其临床特征为围绝经期首次发病,主要精神症状是忧郁、焦虑、多疑等,可分两种类型。兴奋型: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激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多言多语、大声哭闹等神经质样症状。抑郁型:烦躁、焦虑、内心不安、甚至惊慌恐惧,记忆力减退、缺乏自信、行动迟缓,严重者对外界冷淡,丧失情绪反应,甚至发展成严重的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初次发病于围绝经期,以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年龄女性多在45~55岁。

据统计,绝经妇女精神神经症状发生率为58%。其中,忧郁(78%)、淡漠(65%)、激动(72%)、失眠(52%)。约1/3有头痛,头部紧箍感,枕部和颈部疼痛向背部发射。也有人出现感觉异常,常见的有走路漂浮、登高眩晕等。

围绝经期女性常常出现悲观心理、焦虑心理、个人行为改变以及其他心理变化。悲观心理反应表现为:情绪不够稳定,易激动,易怒,易紧张焦虑,担心衰老。焦虑心理反应表现为:顾虑重重,外界的一点点刺激就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和紧张,注意力不够集中。在个性行为改变方面,表现为心理敏感性增强,感觉易敏感,出现感情的不稳定,多疑、唠叨、自私、急躁,常有孤独及抑郁感。其他心理表现有:对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失去兴趣;失去以往那种灵活性,自感记忆力下降,力不从心等。

围绝经期女性精神卫生问题认知

正确的认知对更年期妇女的身心状态和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女性要科学地认识更年期可能出现精神卫生问题及其原因,了解更年期是生活中必然经过的时期,要从知识上、精神上、思想上有准备地去迎接这一自然的生理变化。

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与个体生理因素(体内生物化学反应)有直接的交互作用,它们在更年期可能建立一种恶性循环。一些研究表明,抑郁与雌激素水平有明显关系,女性在停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更容易导致抑郁心境,而抑郁心境引起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不良,会增加应激因素,反过来又导致雌激素水平紊乱。这种相互作用使更年期的女性出现睡眠障碍、疑病倾向、体重减轻、抑郁情绪,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杀观念。

女性在停经前原本个性或心理就有一些不利特质,如缺乏自信,过度压抑或对生活满意度较差,可能在更年期出现精神症状。而对于更年期的认知及看法,如何看待更年期的代表意义及态度,也会影响更年期的心理调适;当绝经这一生理现象出现时,身体机能的衰退、疾病增加、性吸引力的降低、工作能力的下降,低自我价值感必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死亡焦虑”也在这一时期被不自觉地唤醒,特别是面临到朋友、父母或其他长辈亲人生病或死亡的压力时,心理压力是不容忽视的。

更年期女性在社会角色及家庭周期都存在一些变化;女性进入更年期时,可能孩子正好是青春期,他们或者已经高中毕业,或者已经升入大学,或者已经进入社会,使母亲感到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性和需要性大大降低;丈夫对妻子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需要缺乏认识和理解,疏于对妻子的陪伴和关心;工作岗位的变动,比如从领导岗位或重要岗位调整到普通的岗位,有的女性甚至面临下岗、退养、提前退休等变动,这些变动无疑都意味着她们即将从自己熟悉的社会舞台上离开,不能继续扮演光彩照人的社会角色,社会价值感的失落带给她们巨大的心理冲击。在重新适应新角色、新身份的过程中,她们可能会变得无所适从、怀疑、自卑、敏感、多疑,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感到孤独、悲观、绝望。

研究发现,地处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缺少文化的妇女较少出现更年期心理变化,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也少而轻;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往往有更高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有更高的需求、期望等,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较大,围绝经期症状也较敏感,易出现围绝经期心理症状。性兴趣降低和对家人、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工作生活不满意的城市女性,心理异常的发生率较高。这些妇女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工作水平,但往往富于联想,造成过多顾虑,并且由于工作接触面广、涉及的人与事多,与他人的磨擦也多,矛盾也可能较多。她们虽有较高的文化,但对更年期女性保健知识缺少理解或一知半解,甚至错误理解,因此稍有不适,特别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此外,在某些文化和种族中,更年期的停经不被视为一种女性功能的丧失,反而是一种在族群中重新获得地位的象征,这样文化族群的更年期女性会较少有心理症状。

围绝经期女性精神卫生问题诊疗

更年期女性若要平稳地度过更年期,就需注意更年期的精神卫生,对于更年期的心理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感到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沮丧,整日紧张焦虑或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有时候常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可是又查不出具体疾病,这有可能是患了更年期抑郁症。在这种情况下,应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或更年期门诊就诊,不要讳疾忌医,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调整。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消除困惑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增强人们的心理防御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各种治疗的效果,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但不少人对这些更年期的心理问题并不了解,从而造成女性的精神心理状态反复不定,直到十分严重时才考虑要入院治疗。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还要根据身心特点去进行生活与工作。既不要不顾身心变化去勉强行事,也不要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无所事事。要正确认识更年期出现的生理与心理变化。精神乐观、情绪稳定,结合正确的药物治疗(经皮补充天然雌激素),是保持更年期生活品质,顺利度过更年期最重要的条件。

更年期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或会出现一些不愉快和不顺心的事情。此时,更年期的自我心理调节就是要使调情志,多宽容,保持乐观情绪。不苛责自己,也不因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更不要患得患失。遭受挫折时,还可用阿Q“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以摆脱不良情绪。

在更年期的女性当中,最大的心理变化是易急躁、焦虑、忧郁、猜疑,脾气比以往大,遇事易激动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变化不仅会危害更年期女性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人际关系、家庭和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更年期的自我心理调节一定要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比如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广交谊,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将心中的不愉快告诉你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以便得到他们的同情、理解、开导和安慰。尽量不要苛求他人,避免人际关系紧张等。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读书、写字、听音乐、画画等。此外,抽空外出旅游,多运动,散步、跳健身操、扭秧歌等都有益于身心健康。

回归心理是中老年人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有的表现是“吹牛”,夸耀自己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业绩,或者“诉苦”,反复谈论自己过去的坎坷经历。这种过多的回忆往事,就是更年期心理不平衡的一种宣泄方法,即回归心理,它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更年期的自我心理调节要注意克服这种回归心理,从而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

消极对待或者服用保健品改善绝经期症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尤其是服用不明成分、不明剂量的保健品,不仅不能改善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其安全性也值得怀疑。

雌激素是人体自身产生的激素,女人一生都离不开它。当卵巢功能不足,缺乏雌激素时,就应该进行补充。它并不会增加肿瘤和肥胖的发生,也不会导致对激素产生依赖。科学进行激素治疗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绝经期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剂量精确的激素补充治疗是目前正确解决绝经期问题(包括精神卫生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治标又治本的方法。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会组对补充雌激素的意见(2011年):雌激素是女性必不可少的激素,对于维持女性的生殖和生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雌激素缺乏时,应采用相应的补充治疗,激素补充治疗目前基本上采用与人体自身分泌一致的天然制剂。在各种雌激素制剂中,经皮吸收的雌激素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下雌激素的分泌方式。

猜你喜欢
绝经期精神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虎虎生威见精神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心理感受
拿出精神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