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发展背景、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1-04-12 15:14谢志华曾人杰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套期保值金融工具

谢志华 曾人杰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48)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频繁波动,企业日益受到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的影响。为对冲这些风险,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利润。企业套期保值业务涉及复杂的套期保值会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对套期保值和套期会计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套期会计方法是指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的方法,它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用于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并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企业为控制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并依此开展套期保值活动。套期会计方法作为确认、计量和披露企业套期保值活动的商业语言,要求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并最终为企业风险管理服务。

一、套期保值会计发展回顾

1、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及套期会计的发展

套期保值会计的历史并不悠久,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金融业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其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不断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着手研究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美国是全球金融创新的主要场所,其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以下简称FASB)迫切需要对金融工具进行深入研究,其中研究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尤为重要。金融工具及套期会计相关准则的制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并最终于1998年颁布了《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SFAS133),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为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和负债,该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会计方法做出了具体规定。SFAS133在确认、计量及披露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属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里程碑,因此对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规范主要是以SFAS133为基础。为了满足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和实现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需要,FASB相继制定了系列准则和修订规定,进一步增强了有关金融工具准则和套期保值会计方法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在应用套期保值会计时出现了成本高、不好操作等系列问题,同时套期保值会计自身也较具复杂性,因此FASB在2007年颁布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选择权》(SFAS159),提出有关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相关规定,认为公允价值选择权能使企业从复杂的套期会计中解脱出来,也可以解决套期双方计量不一致造成的损益波动问题。但是,公允价值选择权是实现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一种过渡,公允价值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套期会计的复杂性,目前却不可能完全取代套期保值会计,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责难后[1]。

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和协调各国金融工具会计实务的需要,形成统一的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显得极为重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IASC)于1988年着手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IASC于1991年起多次公布了专门针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但分歧较多未能形成最终的准则文件。IASC及时调整战略并分两步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第一步主要涉及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报,第二步主要涉及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并于1995年颁布了《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该准则规定了某些资产负债表内金融工具的列报要求和规定。于1999年颁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该准则包含了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有利于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也有利于满足跨国经营及筹资活动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方面对国际会计标准的需要。此后,对IAS32和IAS39的后续修订工作一直在进行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响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下简称理事会)加快了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步伐,并于2010年12月9日发布了《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

2、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的发展历史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的历史更短,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借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持续趋同的东风,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后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己经逐渐意识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相关研究,财政部于1997年颁布了《企业商品期货交易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对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场内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予以初步规范;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外汇、利率、和商品价格等因素的波动风险日益剧烈,企业需要开展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这促进了套期保值会计的发展。财政部于2004年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除未涉及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外,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总体上趋同的还不够,套期会计准则的不一致限制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对套期保值的定义、运用套期会计方法的条件和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等做出了原则导向的规定,融合了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套期保值会计的内容并有所创新,总体上实现了与国际套期保值会计的全面趋同。该准则的颁布意义重大,旨在有效规范套期保值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解决套期保值业务的核算、披露方面的问题,以鼓励我国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并促进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尽管如此,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意识和套期保值会计应用水平等都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这同时也说明了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作为舶来品与我国的套期保值会计的现实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研究现状与现实问题

1、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研究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内外金融工具准则、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解读及对比研究

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有关金融工具的研究也较少,相关研究也是基于学习和借鉴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开始的。期间,陈小悦(2002)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和差异,指出套期会计的套期损益批露对报表基础产生影响,实际运用存在管理者操纵问题[2];胡冬鸣(2003)比较分析了SFAS133和IAS39,认为其没有就套期会计的定义作出权威解释,指出在套期关系的规定内涵方面SFAS133和IAS39存在差异,同时指出准则的原则规定使得对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确认及计量难以掌握和操作;程六满(2008)评析了FAS159与套期保值会计的关系,指出该准则之所以允许企业对当前准则没有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许多金融工具和其他特定项目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目的在于降低因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造成的财务报告收益的波动性,同时也豁免了企业应用复杂的套期保值会计条款,认为公允价值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套期会计处理的复杂性;鲍似晖(2007)就我国的套期保值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套期会计的定义、执行条件、具体套期分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韩传模(2008)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技术体系、风险监控体系、会计信息资讯评鉴体系,认为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套期保值披露不充分,指出具体套期保值策略应做出详细披露,应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2)金融工具会计及套期保值会计理论研究

基于我国国情的套期保值会计研究资料较少,期间(徐经长,1998;葛家澍,2000)系统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理,提出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应优先考虑相关性,应运用公允价值来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增减变化[3];陈引(2003)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管理的理念,指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管理的研究就是要实现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效果;衷雅琴(2003)对套期保值管理者意图、预期交易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全面收益”法来反映套期保值的损益变动;宜敏洁(2004)指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锁定风险,但风险不会消失或被消灭,而是被分散或被转移了;程六满(2010)基于跨国运营的角度对套期保值会计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性的构建了我国跨国公司外汇交易风险套期保值的框架、定量阐释了如何从会计角度度量套期关系的有效性,并对套期保值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改进建议[4]。

(3)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应用研究

我国颁布套期会计准则后,吴坚真(2009)分析了套期保值会计要素,梳理归纳了套期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要点,考察了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内在的关联性与套期会计账务处理的规律性;葛敬东(2009)就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套期保值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指出套期保值列报不充分给企业创造了掩藏实质信息进行盈余管理的漏洞空间;胡于高(2010)基于ST东航航油期权交易的思考对套期保值会计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指出ST东航套而不保,其航油期权交易不符合套期高度有效的要求,实际上不属于套期保值,而是在套期保值名义下的投机对赌,并建议高度重视并遵守“商品种类相同、数量相等、交易方向相反、交割时间相同或相近”的套期保值操作原则;岳亮(2010)指出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其应用指南属于原则性的规定,且套期保值准则讲解过于简单,使得实务领域在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时颇感困惑。

综上所述,国内现有有关套期保值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着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准则进行的。近年来,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持续趋同为契机,先是探索性的引入了套期保值和套期会计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规范,后针对套期保值和套期会计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最终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这是这十几年来对套期会计探索性研究的重要成果。另外,我国监管机构、开展套期业务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对套期保值会计也愈加重视,如积极参加IASB于2011年3月18日召开的圆桌会议,就IASB《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展开了广泛讨论,并积极向理事会反映我国实际情况和意见建议。

2、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存在的现实问题

(1)套期保值会计相对复杂,套期准则可操作性差

首先,由于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业务本身较复杂,而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理论和应用基础较薄弱,且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是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复杂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并没有详尽具体的操作指南细则。其次,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衍生品相对较少,企业可选择的套期保值工具不多,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也较严格,企业执行套期保值会计的综合成本较高。此外,公允价值计量与套期保值会计关系密切,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信息技术系统难以对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有效支撑,难以获取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公允价值难以获取且其可靠性较差,这一定程度制约了套期保值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利用外汇衍生产品对外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是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只有远期结售汇和外汇掉期两种,并且银行管理费用较高,而利用境外外汇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须经复杂的审批手续,这些局限让企业(尤其是拥有较小外汇风险头寸的企业)对外汇套期保值只能望洋兴叹[5]。

(2)容易导致主观随意和盈余操纵

虽然现有套期保值会计准则规定了套期会计的运用前提,只有满足这些前提条件时才能对套期保值活动使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但是企业在执行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时有较大的自由度,存在进行盈余操纵的局限,难以保障套期保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首先,企业套期会计方法运用与否更多的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和主观判断,准则只对企业欲套期会计处理规范了套期会计处理条件,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判断一项套期业务应该怎么处理。其次,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于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套期类型、套期有效性、有效性评价方法和高度有效等相关因素的规定过于抽象和笼统,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利润规划需要自由界定上述因素,通过调节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利得或损失进行利润操纵。如胡于高(2010)认为ST东航套而不保,其实质是在套期保值名义下的投机对赌。其次,准则规定套期分类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并相应规定了不同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同一业务实施不同的套期会计方法其对当期的损益影响也不同,但是准则没有对上述三种分类进行具体限定,尤其对于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的区分没有太严格的界定,企业相机可以主观选择实施盈余操纵。最后,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没有对套期保值活动的披露做出具体的规定,从我国企业应用套期会计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存在披露不准确、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问题更为显著[6]。

(3)企业风险意识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企业利用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低,套期会计应用程度不高。这主要源于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较晚较少,对套期保值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解还不深刻。套期会计的业务复杂、执行成本高,对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着较高要求,而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套期会计的认识有限,需要花费较高的培训费用和编报成本,另外,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容易导致企业套期无效和投机对赌行为的发生。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套期保值会计的应用。

三、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套期会计的目标,修改现有套期保值准则

以IASB《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为契机,一方面向IASB积极反馈我国的套期保值会计诉求和声音,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修改我国的套期保值准则。在与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下修改现有准则,明确套期保值会计的目标是反映企业主体风险管理活动的财务影响;从准则层面降低套期会计的应用门槛和复杂性,推动套期会计的应用,鼓励企业在风险管理业务中尤其是金融创新业务中应用套期会计,同时使监管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信息;强化套期会计列报,更好地反映主体的风险管理活动[7]。

2、增加准则的可执行性,制定套期保值准则执行指南

进一步细化套期准则、制定执行指南、明确具体的操作性规定和方法是当务之急,以套期准则为指导,在指南中对套期业务各环节的各个会计要素做出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如对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做出更为详细的具体规定,对套期关系、有效性评价等做出具体操作方法的规定并严格约束等等。提高套期保值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明确套期业务应该披露的内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等,减少盈余操纵的空间。现今上述观点在IASB《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中均有一定的体现,但能否最终成为准则仍需拭目以待。

3、加强人才培育,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水平

对于套期保值会计而言,人才最为关键。一方面,套期会计是衍生金融会计中最复杂的部分,涉及到套期有效性的评价,以及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的计量等等,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判断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例如,现有准则规定的套期有效性评价既需要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要熟练掌握金融衍生工具及其计量的知识。另一方面,当前企业开展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够,有些企业的动机也不够单纯,没有建立有效的套期保值业绩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管理当局必须是基于规避外汇、利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或信用等的波动风险进行套期保值,而不应将套期保值视为投机工具,其结果反而放大了风险。企业应建立公允的业绩评价机制以体现套期保值业务的业绩,不能单纯从套期保值业务本身的盈亏而定论,而应从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效果和效益来评价,鼓励企业决策者积极开展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同时建立套期保值监督机制,预防企业的投机对赌行为。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著).王世定(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1-90.

[2]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会计研究 [J].会计研究,2001,(4):30-35.

[3]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通讯,2001,(1):3-12.

[4]程六满.套期保值会计研究:基于跨国营运的视角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93-214.

[5]常 勋.套期活动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 [J].财会通讯,2004,(2):3-8.

[6]刘淑莲.衍生产品使用的目的:套期保值或套期获利?——以深南电期权合约为例[J].会计研究,2009,(11):30-35.

[7]财政部会计司.全面反映风险管理活动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套期会计中国圆桌会议综述[EB/OL].http://kjs.mof.gov.cn/zhengwuxinxi/kuaijiguanlidongtai/201103/t20110318_506205.html,2011-03-18.

猜你喜欢
套期保值金融工具
套期会计准则变更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
洞鉴东风HONDA,高保值率的内涵是什么?
解码套期保值会计
保障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二手车保值率调查
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现代金融工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