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乾友
(罗源县林业局 福建 罗源 350600)
丰富的竹林资源是福建省罗源县林业的一大优势,开发利用好竹类资源,做大做强竹产业经济,推进产业化发展,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罗源县竹业生产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罗源是福建重点竹产区之一。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县竹林面积1.1万hm2,居我省沿海28个县区首位,约占福州市竹林面积的1/5。竹类品种达30多种,其中占一定面积的有毛竹、篓竹、黄甜竹、麻竹、绿竹、苦竹、小刚竹、紫竹等8种。全县竹类资源中以毛竹最多,毛竹林面积0.9万hm2,占竹林面积的83.7%,占福州市毛竹林面积的1/4。全县11个乡镇155个村均有竹林分布,竹林面积在133hm2以上村有32个。竹林面积最多的乡飞竹镇,面积0.24hm2,占全县竹林面积的21.63%。竹林面积最多的村飞竹镇刘洋村,面积0.04万hm2,占全县竹林面积的3.6%。近几年来,经过毛竹林抚育、垦复及施肥改造,竹林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每667m2立竹数可达160株。毛竹蓄积量2224万株,年产原竹60万根,鲜笋1.2万t。竹林资源优势明显。随着竹林林分质量水平的恢复提高,竹类加工利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有笋竹加工企业9家,规模最大的罗源县宏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可达1100万元,罗源县金源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860万元。主要产品有竹胶板、竹胶板胚、竹凉席、竹地板、竹地板胚、竹筷、竹编工艺品、清水笋、笋干等。2009年实现竹业产值3400万元。
虽然竹类资源及竹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其发展速度、规模效益来看,与发达的竹区县如浙江的安吉县,福建省的永安市、华安县等竹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罗源县竹林资源基本上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经营,但集约经营水平还是偏低,近50%的竹林是低产、低质、低效竹林。30%的竹林经营水平一般,20%的经营水平较好。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竹农对竹林可持续经营认识不足,粗放经营,乱砍滥伐,主要表现在:第一,抚育管理措施不力,竹山经营只有简单的劈杂、锄草,在竹林施肥培管理方面,大多数竹林基本不施肥,导致竹林养分补给不足和竹林退化;第二,多数竹农认为竹林“日吃黄泥夜吃露”,不需要花精力去管理,任其自然生长,粗放经营; 第三,许多竹农只顾眼前利益,在大量销售竹材时,不注意留养,大多是伐大留小、伐老留嫩、伐直留弯,这种掠夺性经营方式,导至竹林中小、病、老、残竹多,壮竹少;第四,由于近几年的冬、春笋市场看好,许多山区出现了滥挖竹笋的现象,致使许多竹林的竹根裸露、笋坑积水、竹根腐烂,严重危害竹林生长,使竹林质量受到影响。
交通不便是制约我县竹业发展的“瓶颈”。全县大部分竹山无机耕路,竹子无法下山,增加了竹农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伐竹成本。作为竹林丰产培育重要措施的竹山灌溉系统建设几乎为零。基础设施建设簿弱,严重阻碍了丰产竹林的发展。
罗源县虽有一些加工企业,但加工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且产品的档次不高,原料利用率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名牌优势。许多笋竹加工企业往往采用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只能进行简单的另工,其生产成本高,品质无法得到保证。全县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家(罗源县宏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罗源县金源竹业发展有限公司,)。竹产业的基本特点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加工,自行销售,而且布局分散不集中,因而大部分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在国内市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要打入国际市场就更加困难。
现有竹制品和竹笋加工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企业大多没有成立各自的产品开发部,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较少,竹笋和竹材的特性没有很好地利用,精加工、深加工、系列化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以及提高竹材利用率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另外,企业生产的产品雷同现象极为普遍,如竹地板胚,全县几家企业都在生产,而且几乎是一个面孔,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因此,企业无法很好地适应瞬息多变的市场需求。
一是由于竹农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对笋竹林基地建设缺乏正确认识,主动性不够,导致对竹林基地主动投入少。二是由于我县石材业及养殖业的发展使得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竹林基地建设少;三是由于我县财政资金紧缺,投入竹林基地建设资金更少,只是每年少量补助竹农进3行竹林抚育垦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竹产品市场的完全放开,竹产业社会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罗源县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竹产业批发交易市场,竹制品与竹笋的加工利用与市场建设、基地建设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尚未形成贸工林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农户对竹制品和竹笋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信息了解不多、不及时,行动上带有很大盲目性。
罗源县竹产业发展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资源培育为基础,三大效益为目标,以中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培育、笋竹精深加工为产业发展重点,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和系列化开发,培育和构造竹产业龙头企业,使竹业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以推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使竹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轨道。
各级、各部门应提高竹业发展意识,在组织上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竹业政策措施的制定、资金到位和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制度上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领导挂钩、单位挂钩扶持的制度,实行检查评比制度,兑现奖励政策。各村村干部更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发展竹业经济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把发展竹业、提高竹业质量、产量和效益做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大事来抓;同时加大宣传发动,使竹农能充分认识竹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竹业开发成为林农和当地和自身经济发展的自觉行动,彻底转变“等、靠、要”的思想。
培育好竹资源是发展竹产业的基础。竹林培育要在强化护笋养竹、竹林抚育、垦复、合理采伐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竹阔混交、竹林喷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竹区竹山交通不便,技术推广不够的地方,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力度开发竹林资源。同时开展竹类研究,促进科技和生产相结合。在竹林资源培育中应坚持3条原则。一是分区指导、分类经营原则。交通不便的毛竹林以发展材用林为主,其他地方以笋竹两用林为主,坚持以毛竹为主,兼顾中小径竹发展。二是科学育竹、集约经营原则。通过技术培训和丰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低产竹林改造和丰产竹林建设技术,增加竹林的效益。三是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原则。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推广基础上,建立现代竹子科技园、高产高效竹林示范片(户)工作,促进竹农科学化集约经营竹林。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广大竹农采用丰产培育技术经营竹林,走科学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3.3.1 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投资渠道
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省、市竹业开发项目支持竹业生产,对符合信贷要求的,优先给予支持,支持笋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在精深加工、带动辐射和市场开拓方面引领笋竹加工业的发展。要积极为竹业发展相关项目做好协调工作,争取更多渠道投入竹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成立竹业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对各种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完善面向竹农的竹业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开展包括林权低押贷款在内的符合竹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3.3.2 完善林权林地流转机制
要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竹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手中流转。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竹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3.4.1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竹产业科技攻关
加大与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推进竹业的科技进步,扩大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掌握竹产业科技发展前沿,确定全县竹产业发展中要突破的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
3.4.2 大力推进竹产业标准化建设
积极做好竹产业标准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加快竹产业相关标准制订工作,尽快形成配套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同时树立开放观念,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产业升级,提高罗源竹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5.1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
竹业的一产和二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产是二产的基础,而二产反过来带动一产发展。罗源县笋竹加工企业的数量、规模、资源利用率上与先进竹产区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要着力培育一批笋竹加工龙头企业,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方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通过改造提高或新建或联合兼并,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在资金、政策、技术、服务上对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笋竹加工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加大扶持力度,将这种企业培育成竹产业的“航空母舰”,带动整个竹产业的发展。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竹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此外,在创办一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能适应市场需求、有地方特色、达到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我县要着重围绕笋产品精加工,竹炭、竹筷、竹胶板、竹地板、竹纤维、竹编工艺等建设主导产业。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罗源竹制品产业联盟。
3.5.2 打造响亮的笋竹产品品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拓展产品市场,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打造优质的品牌,以品牌抢占市场。罗源笋竹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笋竹产品的市场潜力,努力打造体现各自特色的知名品牌,依靠品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资金、政策的扶持,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尤其要做好竹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增强笋竹产品的竞争力。
3.5.3 支持竹业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
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序和市场适应能力。要加强规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自身活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对竹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6.1 建立完善的运销服务体系
运销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是罗源县竹产业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应构筑由笋竹加工企业、营销大户、自产自销户组成的竹业运销网络,提高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起一支信息灵、反应快、能适应市场变化,有较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同时围绕产品建设市场,从等客商上门、等市场转到专业市场建设上,实行多方联合,多方投资的方式,在原有环境较好的重点竹产区或交通干线旁的乡(镇)投资建立笋竹类产品专业市场,设立竹笋产品销售一条街,以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竹业经销商来罗源从事竹产品购销业务。
3.6.2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林业主管部门和竹业协会的作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地调控竹业市场流通,杜绝原竹和竹制半成品无序外流,确保加工企业原料充足。设立并健全笋竹一、二、三产业的行业协会,使其能在维权、协调、交流、自律、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经济主体牵线搭桥,引进人才、技术及设备,及时提供各类信息,组织参观,展销、培训等活动。
3.7.1 加强对野生笋用竹林的开发利用
罗源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罗源竹类资源丰富,许多野 生竹笋笋味优美、品质优良,是一种自然绿色食品,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中小径竹的开发利用中,一要注意避免过度集约经营,盲目追求产量;二要注意稳妥推进,适当规模,应根据资源状况、市场行情以及效益情况,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竹笋如苦竹笋、黄甜笋、楼竹笋等。
3.7.2 种养结合,发展立体林业
立体种养可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又能促进竹林生产,使竹林增产增收。如竹山养羊、养鸡,不仅可增加收益,而且笋竹产量可明显提高;又如竹林下套种经济作物,是一种高效立体林业的模式。
3.7.3 建设竹子生态公益林,发展竹乡旅游业
对河流两侧,水库周边及陡坡地竹林应划为竹子公益林,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尽量保持或恢复竹林生物生态多样性。对罗源主要风景区的竹林及霍口岱江两岸的竹林应以建设风景林为目的,配以种植珍贵观赏竹种,留养阔叶树,逐步把竹纯林改造成优良生态效益的竹阔混交林。同时,要充分利用广阔的竹林资源形成竹海景观、青山绿水以及人文名胜,开发竹乡生态旅游业,兴建“农家乐”、“森林人家”,争创“中国最美丽乡村”。
[1]赵林、陈小玲、谢先锋等,江西竹地板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世界竹藤通讯,2009,7(6):44-48.
[2]卢江杰,郑蓉,杨萍.利用AFLP技术研究不同产地绿竹的遗传多样性,世界竹藤通讯,2008,6(3):27-30.
[3]查朝生.安徽省竹木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世界竹藤通讯,2008,6(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