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开封市 475001〕 赵秋利
随着信息铺天盖地的袭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简称IC)应运而生。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始于香港,至今有三年多的实践历史,但目前总体处于小范围的尝试探索阶段。虽然国内外学者对IC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使其成为现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把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新型服务模式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引入到国内高校,在为图书馆建设提供宝贵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图书馆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构建 IC的过程中,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影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便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笔者拟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分析评述。
构建IC是当代图书馆发展之急需,但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所谓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自变量,即指影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和障碍。IC不仅是图书馆核心服务方式,更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众多学者对IC的研究更增强了笔者对IC的关注。
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之所以没有形成规模,既有图书馆主观因素的限制,也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耿正萍认为,影响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进程的主要因素有:(1)对资源共享的认识不够;(2)文献资源共享没有统一的法规,共享手段落后;(3)收费标准过高;(4)管理体制不适应和标准不统一;(5)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不高[1]。曾伟清认为,图书馆 IC建设存在以下障碍:(1)技术障碍: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标准化水平不高;(2)资源障碍:数据库建设滞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3)运行机制障碍:缺乏驱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运行的有效机制[2]。面对庞大的信息和网络资源,并非所有的人应用起来都能得心应手,因此人才技术障碍、信息过量障碍、信息污染障碍、信息资源分布不均障碍和语言障碍也是影响 IC的重要因素[3]。
有学者单纯从图书馆自身方面分析影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有:(1)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全局观念;(2)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3)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4)资金短缺;(5)资源建设存在严重障碍;(6)基础业务工作薄弱;(7)网络化程度低;(8)数据库建设滞后[4]。总结指出理念因素、资金因素和人才因素[5]是影响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问题。此外,技术服务和人员管理问题也是影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瓶颈,诸如:(1)管理问题,如何管理两个或多个部门的员工,使之融合;(2)人员问题,包括来自不同单位的员工之间的相互培训、工资等级、交接班及日程安排等;(3)服务问题,如开放时间、服务方式的改变和资源更新等;(4)公共关系问题,如宣传、用户的互动等;(5)经费问题,包括设备更新、软硬件升级等;(6)技术问题,如系统安全、管理权限等[6]。同时,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 IC构建的空间、IC的宣传、IC人员管理和工作时间等[7]。
另有学者从国家图书馆调控机制分析制约 IC发展的主要因素,如:(1)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使得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展缓慢;(2)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3)缺乏经济支持[8]。此外,信息技术和观念制度也是影响 IC建设的原因,比如:(1)与发达国家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技术交流不够深入;(2)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不健全;(3)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分类不标准、不规范;(4)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体制不健全[9]。
尽管影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自变量因素很复杂,但由于学者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也有些差异。综合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见解都触及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自变量,笔者总结认为,图书馆 IC建设目前存在的最重要的障碍是:(1)文献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网络资源建设中统一的标准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但目前由于各高校图书馆使用的软件不同,书目数据库采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也不同,不统一甚至不标准的格式规范造成了馆际交换过程中系统不兼容、数据无法识别,更谈不上有效沟通。 (2)管理体制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整体处于小的条块分割状态,受地方行政和学校的约束,使其对信息和文献资源布局缺乏整体观念,而法制没有形成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调控,不能以法律手段强制性地对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发挥导向和调控作用,给数据库建设增加了难度。(3)图书馆员工信息素养问题。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员工为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即便引进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知识背景单一,很难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等深层次服务。此外,学校对图书馆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造成人才流失,更加严重地影响了IC的建设。(4)资金问题。对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来说,资金问题也是影响IC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的误解,图书馆的培训和科研经费很难落实,如今的图书馆员工必须随着时代转变自己的角色,加强培训和学习交流,而开展培训和构建 IC的资金申请往往都是图书馆领导孜孜以求却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文献信息交流传播的最终目的,任何文献信息的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开始形成的,在共享中最终实现的,否则就失去了所谓“信息”的意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有效化的最佳途径,但也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涉及图书馆的各个方面,需要图书馆不断建立健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也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增效措施。
胡松庆认为,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支持,更需要图书馆的努力,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强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观念;(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3)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4)加强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的协调、建立合理的馆藏布局;(5)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6)开发联合目录、实施网上联机联合编目;(7)加强数据库建设,开发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数据库;(8)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经费[4]。除此之外,注重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法制问题也是关键,如宋燕认为,构建 IC应该:(1)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提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水平;(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化馆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合作;(3)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体制;(4)统一图书的分类标准,完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自我管理模式”平台的建设;(5)加强资金多样化投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施商业化模式运作;(6)更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应进一步向读者开放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7)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才[9]。
如果从主观上来说,虞莹认为高校图书馆构建IC主要在于图书馆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其主要措施有:(1)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2)合理安排信息共享空间;(3)建立合理的服务组织;(4)加强服务评价与跟踪;(5)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素质[10]。同样持主观意愿的人认为,构建独具特色的IC,领导重视是关键,资金投入是基础;努力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加大宣传引导,开展多方调研;因地制宜,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5]。从内部管理和服务层面来说,应注意五个方面:(1)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全面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素质;(2)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升 IC新构建层次;(3)拓宽经费投资渠道,实行经费补贴政策;(4)加强管理运行和技术保障措施;(5)规范高校图书馆 IC构建工作,使之有序化、合理化[11]。
另有专家学者认为,IC构建过程中应该规避以下问题:(1)观念问题,要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2)管理制度问题,应不断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3)人员问题,应不断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和服务技能;(4)经费问题,在设计 IC时,应该充分考虑预算问题,以免影响 IC构建进程;(5)图书馆员工的技术和服务问题;(6)法律问题;(7)图书馆环境建设问题[12]。提出应该:(1)建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2)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符合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管理需要的、较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3)开展项目合作,与国外图书馆进行多方式交流方能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效率[13]。同时采取建立和健全各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调组织,实现协作采购、联合编目、特色化馆藏建设、加强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等措施,来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效率[12]。
如果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的话,那么上述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 IC构建提出了策略,总结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下列五项措施是增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效率必不可少的:(1)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制定统一标准,规范图书著录格式,这样才能保证馆际交流、区域交流并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2)和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渠道,听取读者的意见,健全 IC评估机制,重视 IC效果评估;(3)开展协调采购,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及共享数据库建设,既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又能及时吸取经验教训,调整共享机制;(4)强化观念,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意识,积极引导图书馆员工及师生感受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愉悦,并竭力为 IC建设服务;(5)大力开发图书馆馆藏资源和虚拟资源,创建优良信息环境,利用物理环境对人心理的暗示,建设学习型图书馆文化,促进知识和信息的生成。
数字化时代,IC已然成为高校图书馆吸引广大师生的主流服务方式和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的核心产品(或者说核心业务)是知识价值链高端的参考服务,而信息共享空间亦是知识价值链高端参考服务的典型使用方式和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人们正是在享受这一知识价值链的参考服务的过程中来实现知识的学习和创建的目的[14]。目前虽然我国的IC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我国引入 IC的时间不长,诸多问题尚待在开展工作中学习和摸索,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发掘真正适合自己图书馆的 IC发展模式。
[1]耿正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和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5):72~75.
[2]曾伟清.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对策[J].图书馆 ,2004,(4):63~65.
[3]刘兴勤.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障碍及对策分析[J].数字化图书馆论坛,2004,(3):74~75.
[4]胡松庆.影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现代情报,2004,24(7):16~17.
[5]李媛,刘建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瓶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32(5):8~10.
[6]邬宁芬.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杂志,2005,24(11):30~33.
[7]李化祥,曹庆娟.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8):47~48.
[8]梁克远,冯莉,邢秋霞.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2):152~153.
[9]宋燕.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0,30(6):174~177.
[10]虞莹.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7(4):67~68.
[11]张友华,高荣华,冯英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情报,2010,30(1):83~87.
[12]王戈非.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中的问题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4):23~25.
[13]唐文华.论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54.
[14]成俊颖.“信息共享空间”解读——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之体现[J].新世纪图书馆,2007,(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