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
——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

2011-04-11 15:07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韧性人格心理

魏 真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心理韧性
——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

魏 真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心理韧性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包括心理和管理两个层面,心理层面策略包括认知学习和行为学习,管理层面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大学校园支持系统和建立稳定的引导、沟通渠道。

心理韧性;大学生;教育;策略

对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们依照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状况提出了“心理韧性”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心理功能未受到曾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的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心理发展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们必须承受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压力,必须面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激烈竞争。但是,毋庸置疑,大学生应是国家、民族发展的主要生力军,是肩负中华民族崛起、再铸辉煌使命的优秀群体。因此,在大学生中,应该重视心理韧性的教育,应该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心理韧性的科学测量与评价系统,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坚韧、乐观,不抛弃、不放弃,走入社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勇于创新,真正承担起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历史使命。

一、心理韧性研究简述

(一)心理韧性的理论来源①

1.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美国犹他大学教授Kumpfer博士于1999年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个人——过程——环境”心理韧性框架。该模型形象说明了个体、环境以及适应结果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

2.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

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Richardso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该模型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三个层面,核心是动态平衡。

3.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

我国学者李海垒、张文新于2006年提出了心理韧性动态模型。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等是外部保护因素。外部保护因素促使青少年自然地发展一些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二)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1.心理韧性与人格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M.Brent Donnellan博士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Richard W.Robins博士的研究将人格分为三类:韧性人格、过度控制人格、低控制人格。他们认为韧性人格的特点是:自信、情绪稳定、积极定向;过度控制人格的特点是:情绪敏感、内向、紧张;低控制人格的特点是:缺乏自控。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教授Oiman Kwoka博士和Jan N.Hughes、Wen Luo等人研究了心理韧性对中等水平学习成绩学生的影响,他们对445名不同种族的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被老师评价为有责任心、乐观的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显著,进入优等生行列②。

2.心理韧性与压力

美国人格心理学教授Allred KD、Smith TW的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韧性人格在处理压力事件时,更多地进行积极的认知评价,较少地进行消极的认知评价,这也许会导致更多积极的情绪,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最终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Wiebe DJ对韧性人格的成分在压力调节中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韧性人格的控制性和挑战性在压力产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更大,韧性人格的人面对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压力事件时,坚持认为自己能够应付、解决问题、能够控制局面,所以总能积极应对,而不会屈服和认命③。

3.心理韧性的测量与评估

美国华盛顿大学Connor博士和Davidson编制的CD-RISC起源于对PTSD的研究,有25个条目,5点计分(0—4),包含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等5个因素。得分越高,心理韧性水平就越高。我国学者于肖楠、张建新翻译并修订了CD-RISC的中文版,他们在中国文化的框架下,对量表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提出了中国人群的心理韧性的三因素结构——坚韧、力量、乐观。我国学者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进行了效度检验,该量表有27个题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我国学者席居哲和左志宏提出了“心理韧性者甄别诸法”:简捷质性判别法、简明量化判定法、年龄发展任务法、汇聚操作评估法、心理量表评定法④。

4.心理韧性的干预

于肖楠、张建新认为,韧性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一定的韧性潜能,需要通过许多途径去挖掘和提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ternberg等提出“另一个3R(ratiocination,resilience,responsibility)”培养方案,它要求学生学会推理、韧性和责任。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了著名的“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我有”,帮助个体发现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帮助个体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帮助个体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⑤。

二、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忽视了对他们人格中积极特质的发掘和积极心理技能的传授、培养。心理韧性应该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是他们是否能取得成功、不辱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决定因素之一。以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过程模型和动态模型为依据,笔者试从心理和管理两个层面论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

(一)心理策略

1.认知学习策略

(1)自我概念构建。认识自我是人格力量的支点,也是心理韧性的支点。可以采用授课、讲座、专题讨论的方式,启发帮助大学生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完成自我概念构建:①从自己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②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他人认为我怎样呢?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③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④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通过反省自己来了解自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引导大学生不断深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长处,接受自己的不足、短处,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2)合理的认知调节技能。在刺激与行为之间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中介变量:认知评价。可以通过授课、讲座、专题讨论的方式,用以下几个方法启发帮助大学生掌握合理的认知调节技能:①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去认识、评价人和事。②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谈话。积极自我提示语的特征:肯定的、积极的,简洁而明确。自我谈话内容包括: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换位、自我安慰。③明确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当我们面对人和事时,总有些因素我们可以控制,有些因素我们不能控制。对于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最好,对于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不要给予过多考虑。④接受错误和挫折。“墨菲定律”说明,人类虽然越来越聪明,但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与错误共生是人类必须接受的命运。人们会因为错误和挫折心情低落,与其强迫自己乐观面对一切,不如花一些时间弄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温和地接受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有效舒缓痛苦。

2.行为学习策略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形成既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⑥,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如果人们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学习,那将是非常缓慢、吃力的。人类大部分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干预:①选择合适的榜样。②当志愿者。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奉献社会、奉献人民,发现个体的优势,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③组织拓展训练。在训练中创设压力情境,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沟通、合作能力。④善于表达情绪。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心理教研室,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写作和座谈的方式培养他们用写作和口述的形式表述情绪的能力,使他们在压力情境中能更快调整应对。⑤提升沟通、交往能力。有实验研究发现⑦,高度的社会支持对于压力事件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可以“加快伤口愈合”。在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过程中,个体的沟通、交往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二)管理策略

建立良好的大学校园支持系统,对于遭受逆境和挫折的大学生来说,可以缓冲他们的抑郁心境,对于他们面对压力情境和挫折事件具有良好的适应和重要的支持作用。

1.建立良好的大学校园支持系统

①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有关大学生中的心理韧性教育问题,各级领导、党团组织、老师、辅导员协同努力,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学生骨干紧密配合,为学生营造相互沟通的空间和场所。②开设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课程。③积极支持各种学生协会的活动。组建文学社、摄影协会、户外运动协会等学生自治协会和组织,为大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平台;举办以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为主题的大型团体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归属感与合作能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④重视学生宿舍环境的净化与和谐。⑤为学生建立网络、通信等各种形式的诉求表达系统,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具体困难。

2.建立稳定的引导、沟通渠道

①在高校本科生教育管理中实行导师制。每位教师指导若干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生活及心理指导。可以在大学生处在大三年级时实施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态,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共同探讨解决困难的途径与方法。导师制为大学生在另一个层面提供了沟通的渠道,面对各种压力、困难,有导师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有积极促进作用。②建立一支骨干队伍。骨干队伍应包括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骨干等三方面人员,他们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爱心,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他们要定期采用心理量表等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测量、评估,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使学生们了解自己心理韧性的状况;他们要定期接受培训、学习;他们要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心理韧性提升的探路者、执行者。

三、结语

对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入我国仅仅十余年,但是已经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的支持。心理韧性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潜质,研究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不仅对高校履行“培养人才”的使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心理韧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验证,也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分为心理层面和管理层面。心理层面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自我概念构建、合理的认知调节技能和行为学习,管理层面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大学校园支持系统和建立稳定的引导、沟通渠道。笔者认为,学校各级管理者要加强对这个领域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心理韧性研究的进展,对于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时把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评估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干预策略的效应,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成熟。学校应为培养出能够踏实、创新工作的大学生人才,培养出面对挫折和压力坚韧、乐观的大学生人才,培养出能够承担国家、民族发展重任的大学生人才尽一份力量。

注释:

①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心理学探新》2010年第4期。

②参见M.Brent Donnellan,Richard W.Robins.Resilient, Overcontrolled, and Undercontrolled Personality Types:Issues and Controversies.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10,4(11):1070-1083。

③参见 Wiebe DJ.Hardiness and stress moderation:A test of proposed mechanisms.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1):89-99。

④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2008年第8期。

⑤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学进展》2005年第5期。

⑥边玉芳,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4页。

⑦沈晓红:《健康心理学——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93页。

G64

A

1007-905X(2011)04-0161-03

2011-04-10

魏真(1957— ),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社会科学。

责任编辑 韩成军

猜你喜欢
韧性人格心理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心理感受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