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何菊莲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近1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比较
吴硕1,何菊莲2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学者近年关注的重点。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学者们的深入广泛的研究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和谐共进做出了许多理论贡献。以近10年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文献为分析基础,从研究文献的数量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比较分析,我们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总结低碳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及不足,并进一步展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要深入调查,进行案例研究。在研究内容上,要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本、可得利益、适应技术研发、市场调节机制、政策协调机制的研究及政府政策法规等相关制度的构建。
低碳经济;综述;比较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在不断增长,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行动起来。低碳经济研究随之成为热点。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低碳经济这个发展中心,从不同视角,用多种方法,对不同影响层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近10年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和归纳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展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对我国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低碳经济的提出,最早应追溯至1992年提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而“低碳经济”提出的大环境,是由于全球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是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他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能、氢能为核心的经济。“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的低碳经济的内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迄今为止,国内对“低碳经济”内涵没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涉及了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
综观低碳经济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路径是通过减少高碳能源消耗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最终目标。
通过查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近10年主题为低碳经济的文献,共找到12365篇相关文献,经过初步筛选去掉重复,其中主题词为“低碳经济”的文献中定量研究的有近700篇,仅占全部文献的5.6%,而定性研究的文献达到了82.9%,相关案例研究的约有1400篇,占比11.5%。定性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围绕低碳经济内涵,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通过谷歌学术、EBSCO、Springer等外文论文期刊数据库,得到主题词含有低碳经济的文献为992篇,其中252篇文献通过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低碳经济(其中有很多低碳城市模型分析及部分低碳技术的实证研究),占比25.4%;204篇文献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偏重于对国家、地区及行业等的案例分析(其中包括建立在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文献),占比20.2%;定性研究的文献有540篇,占比54.4%。可见国外研究低碳经济的文献中定性研究也相对较多,但是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文献占比过半。
研究中发现,从2003年英国率先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起,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开始出现在各大刊物上。直至2006年10月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2]领导编写的《斯特恩报告》提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学术界运用不同方法研究低碳经济的文献纷纷涌现,主题词为“低碳经济”的文献数量从2001至2006年间的24篇上升到2007至2008年的100篇。2007年在印尼通过《巴厘路线图》,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书》更是让低碳经济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近10年国内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一万多篇研究文献看,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有5大方面:一是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及内涵,文献约2710篇,占比20.05%;二是对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创新策略进行研究,约2670篇,占比19.75%;三是研究低碳经济发展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约3560篇,占比26.33%;四是对低碳经济发展中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状况的研究,约620篇,仅占4.58%;五是低碳经济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约2230篇,作为与低碳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占比只有16.5%。另外,主题为碳金融研究的文献约1340篇,占比9.9%。还有一些文献是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案例(特定企业发展案例、低碳技术创新案例等)进行研究。
(1)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研究
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庄贵阳[3]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谢来辉[4]提出,“碳锁定”是理解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概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解除碳锁定。张坤民[5]、李建建、马晓飞[6]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模式(或经济形态)。金乐琴[7]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方时姣[8]提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2)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在发展模式与现状的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出了分析和预测,研究成果表明,其目的都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近,理论界开始关注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的研究。鲍健强等[9]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杨志、张洪国[10]认为,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经济方式,是高碳工业化时代最具有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刘细良[11]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
(3)关于低碳经济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的研究
该内容研究文献所占总体文献比例接近三成,特别是对能源产业的研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蒋虹等[12]指出,目前我国高碳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发电行业要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诸多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且发电行业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地位十分关键,作为一个高碳消耗的产业只有合理统筹规划电力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相关技术,才能占得先机。还有许多文献对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任力[13]认为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技术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瓶颈,如何将本国的自主技术创新与合理的国际交流结合起来,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难题。
(4)关于低碳经济生活与消费的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刘敏[14]认为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消费结构低碳化、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共生型的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王博认为低碳经济不仅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走向,也在诸多层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乃至生活习惯。同时,很多学者也指出低碳生活需要媒体的有效引导、政府的作为、社会管理者的低碳环境营造及人们从身边开始改变惯性的生活消费模式相结合;同时,要建立起政府、市场与企业的“三位一体”监管体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5)关于低碳经济发展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
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起因,而改善气候环境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彭近新[15]认为,从全球视野考察,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决定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避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且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参与承担义务,才能阻遏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建构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一向坚持的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的态度和目标是一致的。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对低碳经济应持开放、积极的立场;从国内视野考察,中国对低碳经济不但不应排斥拒绝,而且应尽早谋划,将其纳入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6)关于碳金融研究
碳金融环境下我国如何履行减排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张瑞纲[16]指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调度者,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贷款手段引导资金投向节约型生产行业,限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生产项目的扩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金融环境基础上引导和支持低碳项目,不但有利于金融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近10年外文论文期刊数据库,搜索得到的主题为低碳经济的992篇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侧重点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研究,文献有284篇,占比28.6%;二是涉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有344篇,占比34.7%;两类研究占比63.3%,占据了研究文献的绝大部分;三是对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研究,文献有132篇,占比13.3%;四是研究碳减排的机制及方法,文献有49篇,占比19.7%。
(1)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研究
随着实践的发展,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给予了不同表述。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认为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此外,“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源”、“碳汇”、“碳交易”、“碳税”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这些概念与术语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man)等(1991)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念,认为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一样也是呈倒“U”型关系。近10年来,国外围绕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以支持CO2排放EKC曲线存在的有效证据较多。Richmond(2006)[17]提出对于OCED国家而言,存在一定的证据表明EKC关系的存在,而对于非OCED国家而言则不存在EKC关系。随后,Huang(2008)[18]对21个经济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与GDP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七个国家出现了EKC。Lantz和Fang采用模型对加拿大1970—2000年人均GDP、人口、技术和CO2排放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19]。Fan Ying等利用STIRPAT模型对1975—2000年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的人口、经济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因素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20]
(3)关于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研究
碳排放交易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对初始排放权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方面。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按人口分配;按历史责任分配;“继承祖父式”原则。一些专家,如Grubb和Sibelius(1992)提出了基于上述原则的“混合”分配原则,即部分按人口分配。Smith,Swisher和Abuja[21]认为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谈判必须考虑一个国家能够支付的可用资源。整体支付义务必须同时结合伦理问题和现实问题两方面的情况。
(4)关于碳减排的机制及方法的研究
伴随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关注,国外学者开始针对碳减排的机制与情景进行分析,并形成了相关理论、模型与分析指标。比较有影响的是GDP与碳排放量的脱钩理论。SturL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缺点很多,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Tapir(2005)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等框架而设计了脱钩指标体系。
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文献的研究方法如表1:
从表1可以发现:国外低碳经济的研究偏重于数据分析及实地调查分析的定量研究和案例基础上的分析研究,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STIRPAT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人口经济学中Lotka-Volterra模型及通过EKC曲线衡量环境与经济变量等,而对于概念方面的定性研究多为辅助性研究,用以与实证相结合。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的不多,多数研究都集中于理论分析层面。笔者认为,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更多的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以使研究更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指导性。
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国内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重要性、模式、条件、路径与策略、碳金融及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大量理论研究着重于碳排放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理论对策;多宏观方面的理论探讨,缺少实证数据的支持。这也跟我国的宏观数据相比微观数据较易获得有关。另一方面对碳金融的研究多着重于研究我国的发展路径和政府政策,而在如何使我国处于低端水平的碳金融市场与国外碳金融市场良好衔接方面缺少论证。同时,对低碳经济与人们生活消费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相比而言,国外在低碳经济的内涵、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低碳政策工具以及碳排放交易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
在低碳经济研究文献的搜集与比较过程中发现:近10年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不断创新。但是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讨。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等基础建设的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可避免;而且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国内低碳经济研究要在借鉴国外比较系统、成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创新。
从研究内容上说,近10年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来加深,更偏重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意义、条件、路径和策略研究。而结合我们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加深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利于指导企业和社会行为,有利于政府、企业及公众参与多位一体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其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本、可得利益、适用技术的研发、市场调节机制、政府的政策法规等相关制度的构建,都是协调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国内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区别的,政策和协调发展机制也需要深入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说,结合我国国情对低碳经济进行定性、定量及案例研究,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是学者们研究低碳经济的立足点。低碳经济研究需要加大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进行深入调研的力度,突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来检验和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和效率;需要采取有效的数据调查搜集、归纳整理方式,选择典型地区和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其资源利用、科技投入、资金运作、制度供给、战略选择等,从而以小见大,对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推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38.
[2]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4]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5).
[5]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J].广东社会科学,2009,(12).
[7]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8]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09-05-19.
[9]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10]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11]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04-21.
[12]蒋虹,张东明,林少平.低碳经济时代发电行业的发展形势与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4).
[13]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14]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5).
[15]彭近新.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2).
[16]张瑞纲.碳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促进节约型生产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10,(9)
[17]Richmond A.K.,Kaufmann R.K.,Is there a turning pai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energy use and/or carbon emiss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6:176-189.
[18]Huang W.M.,Lee G.W.M.Wu C.C,GHG emissions,GDP growth and the Kyoto Protocol:a revisit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J].Energy Policy,2008,36:239-247.
[19]Lantz V,Fang Q,Assessing income,population,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where’s the EKC[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2).
[20]Fan Ying,Liu Lancui,Wu Gang,et al.Analyzing impact factors of CO2 emissions using the STIRPAT model[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6,26(4):377-395.
[21]Smith K.P.,Swisher J.,D.R Abuja.Who pays(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how much).In P.Hayes and K.Smith eds.The Global Greenhouse Regime-who pay Science,Economic and North-South Politics in the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London: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3.
F0
A
1004-3160(2011)05-0094-05
*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低碳经济与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编号:2010-2011]的部分成果。
2011-06-29
1.吴硕,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2.何菊莲,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詹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