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究述评

2011-04-11 07:36:30刘洋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长江日报介词现代汉语

刘洋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作为”研究述评

刘洋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作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高频词。以往人们考察得较多的是其用法;近些年来,对其类似介词的用法也已引起关注。在此对有关“作为”的研究从词义、词性、句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提出笔者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作为;“作为”句;述评

现代汉语的“作为”,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以往人们考察得较多的是其用法;近些年来,对其类似介词的用法也已引起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事实,对现代汉语“作为”的用法做一全面细致的描述。

一、“作为”的词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将“作为”定为动词,释义有二:(1)当作;(2)就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来说。《现代汉语词典》把“作为”分为“作为1”和“作为2”。“作为1”是名词,有3种意思:(1)所作所为,行为;(2)做出成绩;(3)可以做的事。“作为2”是动词,释义同《八百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将“作为”分为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动词“作为”的释义跟《八百词》和《词典》相同,名词“作为”的释义则有变化。《词典》对“有所作为”中“作为”的解释是“做出成绩”,对“大有作为”中“作为”的解释是“可以做的事”。《规范词典》则把两义合释为“特指好的作为,成就”;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义项:“法律上指积极、主动作用于客观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跟“不作为”相区别)”,例如“政府部门对法定职责必须积极付出作为”。

我们认为,《规范词典》对名词“作为”义项的处理是可取的,增加的义项正是近年来“作为”频频出现的一种新用法。不过,在解义上似乎欠准确。其释义中,前面部分是名词“作为”的新义项,而括号内“不作为”中“作为”判为名词,似欠妥当。比如,在下面的用例中,“作为”应该是动词。

(1)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人民日报》1999年9月8日)

如果把“不作为”和“乱作为”中的“作为”看作动词,那么词典中有关动词“作为”的解释就需添加“法律上指积极、主动付出作用于客观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一义项。

从以上说明来看,词典对“作为”的解释均为名词和动词词性。实际上,“作为”句中很多“作为”的用法都是“类介词”的。词典中是否应该把类介词的“作为”释为介词,并另列一个义项呢?这是值得考虑的。

陈淑梅(1999)和王珏(2007)对“作为”的动词和类介词用法做了研究。陈文把动词用法概括为4种格式,把介词用法概括为3种格式,并考察了每种格式中“作为”的语义和语用问题。陈文对动词“作为”的解释是“当作”和“充当/担任”,“当作”义出现较多;对介词“作为”的解释是“当作”、“成为”和“以某种身份/名义/地位/作用”,其中最后一种语义分布较广。我们接受陈文对动词和介词“作为”的解释。王文从认知角度,用配价理论来解释“作为”的语义,较为新颖,而且王文从历时角度分析了“作为”语法化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对“作为”的研究,为我们考察介词“作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作为”的词性

“作为”可以做名词和动词,介词的用法也已相当普遍。从历时的角度看,汉语介词是从动词虚化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汉语介词的数量越来越多,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动词和介词的区分和对立,在其典型成员之间是非常清楚的,很多学者也曾对动词和介词的判定标准做过讨论。比如,邢福义先生(2000)对动词语法特征的描述是:在组合能力上,以能带宾语、能重叠表动量和能带“着、了、过”为充足条件,以前边能出现“不、都”等副词为必要条件;在句法功能上,以能够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为必要条件。对介词的语法功能的描述是:介词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和受介词语共同充当一个句子成分;介词可以用在名词前。马贝加(2002)认为,现代汉语中区分动词和介词的标准有4条:(1)“体”标志的有无。介词一般不带“体”标志,不能跟动态助词。(2)句法位置。介词一般处于“V1+N+V2”格式的V1位置上或处于“V1+(N)+V2+N”格式的V2位置上。(3)介词不能重叠。(4)介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陈昌来(2002)把“作为”归为双音介词中的关事介词。“关事是语义结构中动词所关涉的有关对象、方面、范围、条件,这些成分跟动词的关系最为松散。关事可以大体分为对象、方面、范围、条件4类,而且实际上,‘方面’和‘范围’往往难以分清。介引关事的介词是关事介词。”陈又将“作为”进一步归为方面介词。我们认为,“作为”作为介词,往往介引的是事件主体的类别、身份或角色,如“作为诗社成员,张老师又作了一首新诗”中,“诗社成员”是张老师的身份。因此,陈的处理是合理的。陈昌来认为:典型的动词是自由的,活跃的,功能是多样的。而典型的介词正好相反,没有完全的时间性特征,不能自由的后附动态助词,不能重叠,不能自由的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格式提问。

学者们对于汉语中动词和介词的判定标准是差不多的。但是,当遇到一些非典型成员时,这些标准有时会遇到麻烦。由于介词多数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虚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是有时间流程的,其过程是否完成很难明确界定。所以,有的词既有动词用法,又有介词用法,即所谓动介兼类词,“作为”便是其中之一。要想对“作为”的用法做全面的描述,如何界定动词“作为”和介词“作为”是首要问题。现有词典中,有的将“作为”界定为“动词”,虽然没有当作介词,但在释义时兼顾了介词的用法。我们认为,无论是动词“作为”还是介词“作为”,都必须带宾语,都不能单独做谓语,动词“作为”不是典型的动词,是粘宾动词;同时,“作为”不能重叠,不能单独回答问题,除了可以跟“了”搭配外,不能后附“着、过、起来、下去”,几乎没有时间特性。这样看来,似乎“作为”的介词性更强些。因此,对“作为”做全面考察,必须明确动词“作为”和介词“作为”的判定标准。

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下面3条来判定动词“作为”和介词“作为”。

第一,“作为”后有“体”标志“了”的是动词。例如:

(2)它启示人们,在兼并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在对商品生存进行选择的同时,对企业的生存也进行了选择,企业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也将自己作为了商品。(《长江日报》1987年12月22日)

“作为”后边带“了”,很容易判定为动词。

第二,“作为”前有“能、不能、能够、不能够、可以、不可以、可、不可”之类助动词。比如“这张光碟可作为素材库”中的“作为”便是动词。

第三,“作为+NP”中,“作为”是动词用法,“作为+NP+VP”中,“作为”是介词用法。也就是说,如果单说“作为+NP”,“作为”是动词,而“作为+NP+VP”中,“作为”是介词。例如,“它用漫画作为武器”中,“作为”是动词;在“南线作战的几年,它一直是作为预备队屯在这里”中,“作为”是介词。

需要说明的是,当标准二和标准三发生冲突时,标准三具有决定性。例如,“这张光碟可作为素材库用”中,“作为”前有助动词,而句子的结构又是“作为+NP+VP”,这时的“作为”是动词还是介词?我们认为应该服从标准三,将“作为”判定为介词。

标准三可以用来界定一些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的“作为”用法。

(3)白色被认为代表了清洁、安静,因而在现代医学产生之初即被作为首选的医用色彩。(《长江日报》1995年9月13日)

(4)由于能合理提供的薪柴只有1.6亿吨,远不能满足需要,导致许多森林资源被作为薪柴烧掉。(《长江日报》1995年9月28日)

两例中,“作为”前都有“被”,看似都是“作为”的被动用法,但是根据标准三判定,例(3)中的“作为”是动词用法,而例(4)中的“作为”则是介词用法。例(4)中“被”虽然是用在“作为”前面,但语义上主要是指向动词“烧掉”。再看两例:

(5)栗子兼有大豆和小麦的营养价值,既可作为时令小果吃,也可作为粮食饱腹。(《长江日报》1991年11月12日)

(6)栗子兼有大豆和小麦的营养价值,既可作为时令小果,也可作为粮食。

两例结构非常相似,表义也几乎一致,当然语用效果不同。从语法上看,例(5)中“作为”是介词用法,而例(6)中“作为”是动词用法。

采用以上标准来判定“作为”的词性,显得简单明了,且更有说服力。标准三可以避免连动式的干扰。通常所说的连动式,前后连用的动词都表示具体行为活动,而且前项对后项没有时空修饰、范围修饰等关系。如果认为“作为+NP+VP”中的“作为”是动词,那么以上结构就是连动式,这就跟连动式的定义有抵触。

三、“作为”句

陈淑梅(1999)和王珏(2007)对“作为”句进行过研究。陈文把动词用法概括为4种格式,把介词用法概括为3种格式,王文把的动词用法概括为6种格式,介词用法概括为4种格式。二者对“作为句”的概括有异同。我们认为,陈文的描述较清楚,分类比较简明,但对“作为”句的归纳却不够全面。此外,陈文的有些分析也欠妥当。比如,陈文认为“她有大银行作为靠山来跟你对抗”这句话不成立,我们不这么看。王文的分类不够清晰准确,如对“作为”的动词用法Zp3和Zp6的分析。Zp3的格式是“N2+被(+S)+Z+N1”,Zp6的格式是“N2+被+S+Z+N1+Vp”。例如:“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力量。”“当声波进入耳朵,引起耳骨震动,并向大脑发出神经脉冲,这些脉冲被听者作为声音听到了。”王文认为两例中的“作为”都当作动词。我们认为前句的“作为”是动词,后句的“作为”是介词。

下面从名词、动词和介词入手,对“作为”句做一全面的描述。

(一)名词“作为”句。

名词“作为”句有两种情况。其一,“作为”用在“的/之”后面,作为中心语,在句中往往用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例如:

(7)这些人之作为,不是“绣红旗”,而是“毁红旗”。(《长江日报》1996年10月1日)

(8)评论一个人,不但要根据他的谈吐,而且更需要根据他的作为。

其二,做“有”或“无”的宾语。例如:

(9)别看这个汪永富,人小志气大,也想大有作为。(陆文夫《人之窝》)

(10)我相信他是个勤勤恳恳工作有作为的人。(王朔《刘慧芳》)

第一种用法中,“作为”的意思是“所作所为,行为”;第二种用法中,“作为”的意思是“好的行为,成就”。

(二)动词“作为”句。

格式1:作为,不作为。这是近年来报刊等媒体中经常出现“作为”的一种新用法。例如:

(11)银行的这一权利既适用于作为的侵害行为,也适用于不作为的侵害行为。

这一用法中,“作为”在句中的位置不是很固定,但其意义往往和“不作为”相对,指法律上指积极、主动付出作用于客观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例(1)(2)中的“作为”也是这种用法。“作为”的这一意义,词典中一般没有列为义项。

格式2:助动词+作为+NP。这一格式中,“作为”不能单独作谓语,“作为”前必须出现“能、不能、能够、不能够、可以、不可以、可、不可”等助动词,“作为”后面跟名词或名词短语。例如:

(12)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作为他的资本,抬高他的身价。(戴厚英《人啊,人》)

有时,格式2后再接VP,构成连动式,如例(12)。

此外,在一些复句中,如在格式“既作为……,又/也作为……”或“除作为……之外,又作为……”复句中,助动词可以省略,句子仍然成立,只是语义和语用上有所不同。例如:

(13)现在这篇短文,既(可)作为对她的追忆,同时也(可)作为对她的悼念!(《人民日报》1985年6月27日)

(14)人在社会主义社会既(可)作为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目的,又(可)作为客体、作为社会发展力量这一双重性质,没有在一门统一的科学中得到统一的研究。(《人民日报》1988年6月6日)

格式2还可以是一种被动结构。例如:

(15)领土完整的法律意义就是指,凡属国家领土,不能被作为侵占、肢解和分裂的对象,否则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长江日报》1995年9月14日)

格式3:介词+NP/VP+作为+NP。此格式中,“作为”不能单独作谓语,“作为”前有介词结构,常用的介词是“以、用、拿、把、将”等,介词的宾语往往是名词性成分,但有时也会出现动词性成分,如例(18);而且,有时介词可以不出现,如例(16)。“作为”后面跟名词结构作宾语。

(16)最后,我们同意“感情不和”作为我们离婚的理由。(王朔《给我顶住》)

(17)小山煮开了一壶热茶,端着茶杯,给李正一碗,也同样给张兰一碗,显然把张兰作为客人对待。(知侠《铁道游击队》)

(18)由于明年天津世界锦标赛是悉尼奥运会前一次重要的资格赛,所以各队把本次派队来天津参赛作为“踩点”,以适应场馆器材和气候环境。(《长江日报》1998年9月27日)

(19)它用漫画作为武器,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洪流中,不仅在鼓舞中国人奋起抗日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谱写了耀目的一章。(《长江日报》1998年10月11日)

格式3后还可以再跟动词结构形成连动式,如例(17)(18)(19)。这种连动式往往以“来”或“以”连接;即使没有出现“来”或“以”,也含有此义,如(17)(19),表达的意思是“把张兰作为客人来对待”、“它用漫画作为武器,来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洪流中”。

格式4:S,(用来)+作为+NP。格式中,“作为”仍然不能单独作谓语。“作为”结构前有一小句(S)。“作为”前可以出现“用来”等字眼,也可以不出现;不出现“用来”,但还是带有“用来”的意思,如例(20)。“作为”后跟名词结构作宾语。有时,也可再跟动词结构,构成连动式,如例(21)。

(20)他们两人结婚没有多久,马丽琳首先拿出五千万元存到福佑的户头里,(用来)作为她初步的投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1)如果是他,等一阵子下手也不迟,现在先把情况向区里公安分局汇报一下,作为专案处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格式5:动词+NP+作为+NP。能进入这种格式的动词不多,常见的有“有、选择、推举、推荐”等。例如:

(22)作者苏天生有丰富的史识打底,有忧国忧民的仁者之心作为触角,有严谨的内在逻辑链作为骨干,有警策的语言作为血肉,因而使读者有可悟性、可感性和可悦性。(《长江日报》1995年12月27日)

(23)以后选择了文学编辑作为终身职业,书便成了我一天也离不开的伴侣。(《长江日报》1995年12月4日)

(24)叶利钦说,他推举普京作为参加明年总统大选候选人是正确的,所以他过去和现在都支持普京。(《人民日报》1999年11月16日)

格式6:是作为……还是作为……。这一格式中,“作为”出现在选择问句,或含有选择问的陈述句中。例(26),前一分句中,“作为”后接名词短语,而后一分句中,“作为”后除有名词结构外,还有动词词组,但是整个句子还是选择问句。例(27)是陈述句,句中包含“是作为……还是作为……”两个选择项。

(25)它是仅作为经济工作的行为标准,还是作为一切工作的行为标准?(《长江日报》1988年8月4日)

(26)它是作为唯一标准,还是作为首要标准或重要标准与其他标准并存?(《长江日报》1988年8月4日)

(27)是作为局外人去嘲讽,还是作为局内人去匡正,效果截然不同。(《人民日报》1997年6月17日)

(三)介词“作为”句。

格式1:作为+NP/VP+VP。格式中,“作为+NP/VP”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作为+NP/VP”不能煞句,需加上后面的VP结构,句子才能成立,如例(28)。第二种情况,“作为+NP/VP”可以煞句,如例(30)。(30)中,“作为”是介词,因为有动词“吃”和“饱腹”;如果没有,“作为”便是动词,此例则为格式2。

这种格式,“作为”后跟NP的情况较VP多。后跟VP的用例如(28)。另外,这种格式有时是“被+作为+NP”作状语,如例(29)、(31)。“被作为”句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被”和“作为”联系较紧密,如例(31)。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形式上“被”和“作为”连在一起,但实际上跟“作为”后的动词联系较紧密,如例(29)。(29)中可以将“作为+NP”进行位移,句子意思不变:……那一份作为示范被传看的谈话记录不就是他搞出来的吗?(31)就不能这样变化。可见,第二种情况中,有被动义的是“作为”后面的动词。

(28)这张光碟可作为学习用。

(29)他对王国炎的看法清清楚楚,那一份被作为示范传看的谈话记录不就是他搞出来的吗?(张平《十面埋伏》)

(30)栗子兼有大豆和小麦的营养价值,既可作为时令小果吃,也可作为粮食饱腹。(《长江日报》1991年11月12日)

(31)缅甸当局警告说,如果在11月18日以前不回来,逃到边境地区的学生将被作为判乱分子对待。(《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9日)

格式2:作为+NP+的+NP。格式中,“作为+NP”不能煞句,“作为+NP”在句中作定语。这类句子,有的可以向格式3转换,如例(33),可转换为“……但作为众议院第一大党,执政联盟的地位没有变化”。

(32)这就是他作为学者,作为诗人,作为烈士的人格与品格,也就是闻一多精神。(《人民日报》1995年2月3日)

(33)虽然执政联盟的议席数尚未达到总数的一半,反对党的议席也有所增加,但执政联盟作为众议院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变化。(《长江日报》1998年10月4日)

格式3:作为+NP,S。根据主语的隐现及其位置,这种格式又可分为3种情况:①主语只能出现在句子中,如例(34)(35);②主语在“作为”前和句子中都不出现,如例(36)(37);③主语既可以出现在“作为”前,又可以出现在句子中,如例(38)(39)。

(34)但是作为人,我总觉得你缺点什么。(《人民日报》1983年5月7日)

(35)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这不能不说是很早了。(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36)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当“伯乐”,又要做“王良”。(《人民日报》1982年10月3日)

(37)作为一个青年,当然应该有远大的理想。

(38)我告诉她,无论是作为一个妻子,还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做得都很好。(《长江日报》1985年5月26日)

(39)我们的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学说,还是作为制度,本质上都是开放的。(《人民日报》1987年5月11日)

格式4:作为+NP+来说/来讲,S。格式中,“作为”作为介词,用来介引具有某种身份、性质的话题或论说主体。根据后续句子主语的有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句子无主语,如例(40)(41);一种是句子有主语,如例(42)(43)。

(40)作为武汉来说,首先是要对全省开放,不仅商业流通要对外开放,而且工业、科技等方面都要开放。(《长江日报》1985年4月30日)

(41)到了你的手,是属于你的,但作为物质财富来讲,却是整个社会的。(《人民日报》1983年5月2日)

(42)作为一个革命家来说,他也不是一个平凡的,而是一个极不平凡的革命家。(《长江日报》1994年7月28日)

(43)作为共产党员来说,他的人格如何不仅仅是一己之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和代表着党的形象。(《人民日报》2000年8月1日)

格式3和格式4,情况有些类似,只是“作为+NP+来说/来讲”前不能再出现NP做主语,而且多数情况下,“来说/来讲”是可以省去的。“来说/来讲”在语义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只是用来标示话题或论说的主体。所以“作为+NP+来说/来讲”比“作为+NP”更能突显话题。

介词“作为”的4个格式中,“作为”介词化的程度是依次增强的,其语义的虚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的。由于“作为”是动介兼类词,在介化的过程中,动词和介词往往会出现纠结,这种情况在格式1中可以看出。格式1中的“作为”还是表示“当作”的意思,语义相当实在。需要说明的是,能够解释为“当作”义的“作为”,由于处于状语的位置,也表示出“以……的身份、名义、地位、作用……”的意思。如例(31),就可以解释为:缅甸当局警告说,如果在11月18日以前不回来,逃到边境地区的学生将以判乱分子的身份被对待。格式2中“作为”的语义解释为“以……的身份、名义、地位、作用……”。格式3和格式4中的“作为”介化程度较高,语义较虚,表示“就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来说”。其中,格式4中的“作为”介化程度最高,“作为……来说”具有引出话语主题的作用,“作为”可以替换为“就”或“对于”,其语义是最虚的。格式3和格式4中,有的S小句与前面部分在语义上暗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如例(36),暗含的语义是:因为是领导干部,所以既要当“伯乐”,又要做“王良”。

[1]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淑梅.“作为”的动词用法和介化用法[J].汉语学习,1999,(2).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王珏.现代汉语“作为”及其语法化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1).

[7]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H03

A

1003-8477(2011)06-0131-04

刘洋(1977—),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汉语学科创新”子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YYZX0929

责任编辑 邓年

猜你喜欢
长江日报介词现代汉语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介词和介词短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传媒评论(2019年1期)2019-03-25 13:49:26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36:10
地方媒体参与国家叙事大有可为——长江日报讲中国故事力作频出
新闻前哨(2016年1期)2016-12-01 06:17:58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