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皓,陈彩虹,曹 轶,丁学仁
(福建省地震局,福州 350003)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郭 皓,陈彩虹,曹 轶,丁学仁
(福建省地震局,福州 35000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必然扮演主角,起着主导作用。作为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在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对政府有着补充和助理的作用。因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希望能对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非政府组织
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应对自然灾害,政府必须扮演重要的主导角色。政府应急机制虽以应急预案体系为制度依托,以突发事件全过程应对为工作内容,多元应对取得成效,但政府又不能也不必要包揽一切,在灾害救助中政府由于无暇应对,必然存在灾害处置空白与缺位。特别透视了SARS疫情的爆发,突如其来的南方百年雪灾应对,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的残缺与脆弱,所遭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展露出政府危机应对体系的罅漏。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产物,对补充地方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在公共事务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也正是如此[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中国防灾减灾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以半官方的行业和灾害管理部门的协会、学会为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和区域的综合性非政府组织纷纷成立,成为减灾领域非政府组织的主要力量。另外,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也在各自熟悉的领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在灾后救助领域,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除紧急阶段实施救援工作外,还进行灾后重建。另外,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些半官方非政府组织是参与自然灾害救助等工作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非政府组织也通过不同方式进入中国自然灾害救助领域。国际红十字会、乐施会、世界宣明会、安泽国际、救世军等国际非政府组织经常出现在地震、洪水等灾害救助现场。非营利组织理论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以上各类社会组织的独特功能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单靠政府管理所不能穷尽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极大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
在我国,还存在大量草根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由于找不到挂靠单位,往往不能在民政部门登记,因此参与灾害管理活动的范围往往受到很多限制。2008年以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基本看不到这些组织的身影。但是2008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不断,这些组织也开始出现在自然灾害救助现场,尤其是出现在政府救灾无暇顾及到的领域,特别是在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的救援活动中,成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活动最广泛、最深入的一类非政府组织[2]。
鉴于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特性及我国应急管理现状,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主要集中在应急响应及灾害重建阶段,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领域有:救灾募捐、救灾物资发放、应急物流、医疗救助、心理干预、提供临时通讯、救助儿童、恢复重建、志愿者培训、动物保护等。
(1)救灾募捐
募集救灾善款,接受社会捐助是非政府组织开展自然灾害救助的一项重要功能,因为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对募捐主体资格的认定比较严格,现阶段有资格接受社会捐助的只有少数几家法定非政府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
(2)发放救灾物资
直接参与救灾,发放灾民急需物资,如饮用水、食品、衣物等,搭建帐篷,提供临时居住场所等,是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的重要形式。
(3)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对于灾区来讲基本上是毁灭性的,通过自救已经是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外界的应急物流来保障,如何实现快速反应,将救灾物资及时运抵灾区,挽救生命,成为对政府、物流企业和慈善机构的严峻考验。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物流领域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4)医疗救助
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发生突然、涉及面广,致使现场大批伤员出现,加之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迅速恶化,使医疗应急救援面临严峻的考验。这种急剧增加的人员伤亡,光靠政府是无法及时处置的,因此,由专业医学人员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5)心理干预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症”,也叫应激反应。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心理危机,不但危害大,而且涉及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每一个见证灾害的人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心理干预不能及时跟上,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就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即面临应激情境或遭遇应激事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由此,一种全新的救灾方式——灾后心理干预应运而生。灾后心理干预就是心理专业人员通过交谈、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患者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灾区,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员不只是灾民,还应包括救援人员。1989年雨果飓风后,美国开始注意到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问题。我国2006年出台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其中所指的“心理援助”即心理干预。
(6)提供临时通讯
现代的通讯大多通过网络方式实现,比如移动电话需要移动网络覆盖、固定电话需要通讯光缆连接。如果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通常造成电力中断,通讯设施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随即带来通讯网络的中断,灾区将完全失去与外界的联系。这时候,传统的无线电通讯方式就有可能成为灾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我国,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负责指导全国业余无线电活动,该协会由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HAM,俗称火腿)以及法律认可的业余无线电组织或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在美国,该类非政府组织有美国无线电联盟(American Radio Relay League)。
(7)救助儿童
灾害发生后,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尤其需要社会的关爱,特别是儿童,他们处于生存、发展的困境,是非政府组织救助的重点对象。在紧急援助工作中,为儿童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援助,以保护受灾害影响的儿童获得生存、发展及教育等权利,并在灾后重建中重点关注儿童利益。
(8)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主要开展家园重建、公共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精神重建等工作。非政府组织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9)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非政府组织开展社会活动,需要大量志愿者作为支撑。而灾害前后志愿者培训,是非政府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尤其是灾害发生后,大量志愿者进入灾区,如何有效地调动这些志愿者使他们在灾区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些致力于志愿者培训的非政府组织也因此出现。
(10)翻译服务
自然灾害发生后,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各种海外救援组织不可避免的将出现在救援现场,对翻译的需求将激增。另外,大量的国外各种关于灾害的最新资料,包括救援技术、灾民心理健康指导、幸存者护理、搜救手册、灾后疫情防治以及心理干预等的各种技术文档,都急需要翻译志愿者来完成。由于有些非政府组织拥有一定数量的翻译专业人才,在此方面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11)动物保护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爱护动物蔚然成风,这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动物保护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建立文明的法制社会,其社会意义不言自明。在灾害来临时,人们在关注人类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有相当多的非政府组织关注着这些人类的朋友的命运。
(12)监督
在自然灾害中,非政府组织能够对政府救灾决策进行监督。一方面,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非政府组织能够完整跟踪自然灾害的来龙去脉,及时向政府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自然灾害涉及到大量资源的调配与使用,非政府组织的监督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灵活性是非政府组织在应对自然灾害中最重要的特性。非政府组织由于机构比较灵活,灾害发生后往往先于政府组织到达灾害现场,并立即展开救援行动。随着灾害恢复重建的展开,政府组织也将撤出某些看来不是很重要的领域,而非政府组织由于立足社区和民间,将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持续发挥作用。区别于政府组织的官僚行政管理体制的繁文缛节,非政府组织在资金筹措、资金运用方面非常灵活,救灾物质、资金可以在灾后立即到位,迅速发到灾民手中。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灵活性还表现在随着灾害救援的持续深入,其关注灾民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本上可以做到以灾民需求为导向。
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表现为其运作资金来源的民间性、服务人员的民间性和服务对象的民间性等。这些特性在灾害应急管理中就体现出非政府组织的优势:由于非政府组织不谋求私利,追求公益,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民间性使得非政府组织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因而,比起政府和企业来更容易获得社会的捐赠;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质使其总能最先得到灾民的需求信息并做出反应,这是政府作为社会宏观治理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非政府组织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它能够自下而上传输弱势群体的声音,同时可以监督地方政府机构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都有助于保证实现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利。
这里的人文性是指非政府组织对特定群体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往往比其他组织更能体现出这种人文性,他们更关心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并在心理干预、动物保护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其对社会动员的能力。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在灾害发生以后的处理与调控,这离不开有效的社会动员。良性的非政府组织多特别注重引导社会公众的参与等方式。因而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可以将政府控制难以做到位的社会层面上的工作高标准地完成。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可以将其与社会公众长期建立的信任与友好关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绝大多数的非政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明确自己的组织目标为关注某一类社会问题或救助某一个弱势群体,并根据自己的组织目标进行运作。因此非政府组织的专业性使它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公共物品,如医疗技术、临时通讯、志愿者培训等。另外研究型非政府组织一般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长,同时其思维逻辑与角度又不像行政部门那样受到种种既定的政府性思维模式的约束和干扰,因而常常能够在横向与纵向上提升对某种灾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非政府组织的专业性也帮助它们对于某一类自然灾害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决定了它们是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中重要的一员。
创新性是非政府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创新的优势既表现在自然灾害救助中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创新,也表现在救灾中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创新。非政府组织具有创造联系的能力,这些联系有的是正式的,多数则是非正式的。如在汶川地震中由国内多家非政府组织发起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虽然不能整合全部参与救灾的非政府组织,但对灾情信息传递、各组织间有效沟通起到了一定作用。非政府组织可推动人们去发挥制度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并可向不适当的组织制度提出挑战。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国际新制度的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对民间组织的规范管理,我国于1998年成立了民间组织管理局,并先后制定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3个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了民间组织登记注册上采取登记许可制度,建立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审批、各自负责的“双重管理”制度,形成了在民间组织登记注册方面几乎高不可攀的门槛,使得大批活跃在民间的非政府组织被拒之于合法登记的门槛之外[3]。而这些被拒之于民间组织合法框架之外的,则是以各种形式存在并获得现实的社会合法性、比较活跃且有着民众和社会基础的所谓草根非政府组织。这部分非政府组织因为不具有合法地位,极大制约了它们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无法进入现场: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部分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这部分非政府组织往往无法及时进入灾害现场;(2)活动受限:除不能进行募捐外,部分非政府组织的救灾行动也会受到限制;(3)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对灾情的了解,灾民的需求等信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部门始终处于主导位置,是中枢灵魂,起到统一调配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应全力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服从政府部门的命令和安排。由于参与自然灾害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源广泛,包括公众救护、物资支持、医疗服务、交通、通讯、消防、公共设施、信息、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志愿人员等,因此协同一致运作特别重要。以往自然灾害处置中,对于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来说,政府部门仍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提供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社会空间。因此,政府部门往往与非政府部门疏于联系,或者政府部门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达其决策,彼此之间缺乏互动沟通。而非政府部门通常也因为各自为政,没有得到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导致力量分散,效率低下。各类非政府组织间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同构型非政府组织太多,救灾功能与角色重叠,造成资源与人力的浪费,无法发挥彼此互补的功能,反而成为灾后重建时另一项困扰。这使得参与救灾的非政府组织总体上比较松散,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
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还面临文化方面的挑战。在中国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外来语,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着来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其生长的土壤,包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普遍的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制观念、契约精神、公益精神等,而我国长期以来行成的依附性臣民文化影响深远,缺少这些方面的文化背景。不仅如此,在迅速发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公信严重不足。这一切,都成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无形障碍。
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或公益性的独立机构,由于它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与政府和企业相比,更要诚实守信。可以说,诚信是非政府组织的生命。尽管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可,但是由于半官方非政府组织运作在透明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社会募集来的救灾资金的使用及去向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布,由此引来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危机问题。
除少部分半官方非政府组织以外,中国大部分非政府组织面临资源不足的窘境,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资金不足和人才不足。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更直接的表现即为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汶川地震的发生使我国非政府组织资源不足状况得到了改观,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发展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很多非政府组织以此为契机吸收优秀人才并形成良性的流动机制。
尽管非政府组织具有灵活应变的优势,但大部分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行动独立、反应灵敏、行动灵活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急能力还不强。大多数非政府组织还没有建成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主要表现为:缺少应急预案,很多非政府组织因此仓促应对自然灾害,救援行动盲目;没有救援行动标准守则,供救援人员在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时共同遵守,因此往往在救灾过程给灾区造成新的伤害。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非政府组织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何加强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使它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需从政府培育、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及公民文化建设3个方面加以推进。
4.1.1 改革非政府组织登记制度
在登记管理方面,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而不是阻碍非政府组织的登记,并且要以立法或政府授权的形式明确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权利范围与相应责任,使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4]。
4.1.2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综合协调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把非政府组织视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与合作伙伴。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内部建立与“志愿者组织联络处”(FEMA)相类似的机构,负责联络及调度参与应急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并建立起长效的综合协调机制。该长效机制包括:建立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应急联动系统,一旦自然灾害发生,系统即可立即启动,保持彼此之间信息的畅通;政府应急部门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应急预案制定的指导、协调和检查,使之与政府应急预案相衔接;在政府部门日常的应急演练允许非政府组织参加,并发现、弥补相互合作的障碍与不协调[5]。
4.1.3 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应急培训
政府要对非政府组织进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业培训,使非政府组织成员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要使非政府组织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增强非政府组织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采取不同紧急处置措施的能力。
4.2.1 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
该机制包括两个方面:非政府组织间的协作机制与非政府内部的应急机制。(1)成立全国性的非政府组织应急响应联盟,致力于非政府组织间的沟通与协作,整合各种非政府组织资源参与灾害应急管理,并负责与政府内部的“志愿者组织联络处”联络,建立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共享灾情信息。该联盟还可以制定各种救援标准,致力于救灾的标准化;(2)对内非政府组织必须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权范围,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制度化,使非政府组织既能高效应对自然灾害,又能防止出现差错和漏洞[6]。
4.2.2 提高非政府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专业素质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专业化的非政府组织应该具有明确的服务宗旨、清晰的工作计划、科学的领导系统、专业的志愿者和学者、理性的决策系统、规范的筹资方式和资金管理模式、有力的监督机构等要素。在加强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建设进程中,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科学化、规范化的组织操作;另一方面要形成一整套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使用和管理的工作机制,要引进灾害专家和学者,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积极开展有关非政府组织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运行模式、发挥作用的程度、与政府的关系以及绩效评估等应急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从而不断提高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素质[7]。
4.2.3 提高非政府组织的透明度
解决非政府组织诚信危机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公开性与透明性原则,包括在社会捐助财物的数量和使用、组织活动内容等方面,以减少社会监督成本。在财务方面,非政府组织是受托资金的忠实管理人,应实行良好和及时的财务管理,执行法定的和广为接受的会计原则,并及时向社会或捐助人公布财务状况。组织活动方面,志愿者、工作人员和捐助人因为非政府组织为公众谋福利的使命而自愿地参与其运作,因此,应当公开其使命、项目活动、组织能力等。
4.2.4 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加强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另一个途径是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特别是类似美国NVOAD这类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包括:(1)要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包括人力、物资、知识等;(2)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研究方面的交流。例如,国外非政府组织介入应急管理的模式、介入程度、介入领域等。对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应急管理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推进自己的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处理方案,为以后的灾害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非政府组织能否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除了取决于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的高低,还取决于社会大众是否对其持有认可与支持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公民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其中不仅要有来自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还要有社会大众自下而上的积极推动。主要包括:(1)培养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2)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3)培养公民的志愿精神:公民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培养公民的慈善精神。
通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实践,政府既定的应急管理体系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应对已发生事件的事实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和能力。非政府组织组织参与应急的目标也是尽量做好各项工作,同样需要合作、协调和整合。作为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在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对政府有着补充和助理的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应急管理是为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繁荣的和能抵御各种灾害的社会而共同分担的职责,以促进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行动,及时有效地对灾害采取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措施。政府也要重新认识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让部分非政府组织具有合法地位。由于政府部门往往与非政府部门疏于联系,强调不仅是政府而且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都必须牢牢把握其行为准则,注重应急管理的全面性,致力于各方合作伙伴关系,保持行动的一致性[8]。
为此,不断提高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素质也是谋求应急管理取得实际成效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加强公民的文化建设,建立非政府组织间的协作机制与非政府内部的应急机制,确立公共政策经济思维的重大调整,使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综合管理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为推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1] 张玲,王希波,李永红,等.城市地震应急管理中的组织与过程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7,25(3):53-57.
[2] 王名,陶传进.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4,(1):70-73.
[3] 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J].中国行政管理,2001,(5):32-36.
[4] 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下)[J].中国行政管理,2001,(6):39-43.
[5] 石奎.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1):73-76.
[6] 沈荣华.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J].新视野,2005,(5):42-44.
[7] 张明,安树志.我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特性及若干措施[J].华北地震科学,2011,29(1):45-48.
[8] 段锋,袁志祥,和朝霞.从汶川8级地震探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在现场工作中的作用[J].华北地震科学,2009,27(3):31-34.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GUO Hao,CHEN Cai-hong,CAO Yi,DING Xue-re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03)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severely affected by natural disaster.During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natural disaster in our country,as the provider of public service and administrator of the pubic affair,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and initiate the leading function.In addition,the nonprofit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with some of its instinct character,could also play the complementary role in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and react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for government.Therefore,participation of NGO could provide a new analysis aspect of researcher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natural disaster.The results may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rticipation of NGO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natural disaster in China.
natural disasters;emergency management;N GO
X43;N23
A
1003-1375(2011)03-0013-06
2010-12-07
郭皓(1977-),男(汉族),河北易县人,监测预报处主任科员,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监测预报管理工作.Email:randig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