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平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北京鼎际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1100)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石斑鱼(Epinephelus sp.)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为暖水性礁栖鱼类,全世界有40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均有分布。
石斑鱼为凶猛性、暖水性、广盐性的中下层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耐高密度饲养、食性广(偏肉食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和市场价值高等优点,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此外,石斑鱼行动迟缓,这可减少用于运动的能量消耗,提高饲料效率。石斑鱼是偏肉食性的广食性鱼类,自然状态下的石斑鱼主要捕食多毛类(如沙蚕)、甲壳类动物和小鱼等生物饵料。从食物出现频率来看,虾类为59.8%、蟹类为58.9%、鱼类不超过15%、乌贼不超过5%,可见石斑鱼偏爱虾、蟹等食物,在个别的胃含物中亦曾有发现偶然性食物,如石莼、白薯皮、萝卜片等,说明石斑鱼在极度饥饿时,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点带石斑鱼对环境适应性强,适盐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最适温度为20~30℃。当水温在18℃以下时,随着水温的进一步下降而食欲递减。当水温低于13℃时,食欲很低。下限极温为6℃以下,上限极温为35℃以上。
自1999年起石斑鱼人工养殖生产量不断增加,其成长速度因香港与中国消耗市场保持不间断的消费需求,每年成活率介于10%-77%。根据联合国农粮机构FAO数字显示,2003年全世界总生产量52000吨,倘若加越南生产的2000吨,则达54000吨。石斑鱼生产国包括中国、台湾、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全球石斑鱼生产量的价值约为2.38亿美元(不包括越南)。
我国人工养殖石斑鱼始于1980年,网箱高密度精养试验取得成功。目前养殖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海南五省区。已记录的石斑鱼属种类有点带石斑鱼(E.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等45种,其中点带石斑鱼是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点带石斑鱼英文名为Malabar grouper,故又称玛拉巴石斑鱼。随着高密度精养以及采用人工投饵等管理方式,带来了各种病害,引起养殖鱼的大批死亡。华鼎可等(1990)共查获近40种鱼病,其中病毒性神经坏死症(VNN)、溃烂病、烂尾病则是石斑鱼的常见病、多发病,占总体的60%以上(有些是并发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尤为严重。
病毒性神经性坏死病(Viralnervous necrosis,VNN)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Viral encephaiopathy and retinopathy),流行于除非洲外几乎世界所有地区的海水鱼类。严重者在一周内死亡率可达100%,且今年受感染的种类和受危害程度迅速增加。该病的致病原是一种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dae)。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重要的鱼类病害。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是石斑鱼流行病之一,病鱼腹部明显肿胀、朝上,厌食、停食,漂浮水面,在水面上旋转或间歇性在水面上打转,反应迟钝,活力低下。剖检病鱼,肝脏呈土黄色,脾脏暗红色,鳔胀气、血管充血、粗大,前肾、中肾坏死、糜烂,脑组织变红,部分病鱼性腺硬化、坏死;后期,鱼体消瘦、头大体小,体色灰暗,部分病鱼的背鳍、尾鳍轻微充血,下颌部位红肿,1-2周后衰竭死亡。发病季节水温约18-26℃,盐度25-31,pH7.8-8.2。
鱼类的血液指标研究是鱼类生理学的重要内容,能反映出物种的特性及其正常生理状态,如动物的健康状态、状况、营养水平等,同时血液指标也能为动物的繁殖生理及病理研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鱼类血液学的研究,历来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有不少相关的报道,但至今关于石斑鱼健康与非健康体的血液对比研究甚少,本课题对比研究正常点带石斑鱼与患VNN的点带石斑鱼部分血液生理指标,揭示出点带石斑鱼在这两种生理状态下部分指标的一些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和探讨原因,为疾病的防治和评估石斑鱼养殖群体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987 年Glazebook和Campbell在患病尖吻鲈观察到脑坏死现象,怀疑受到神经坏死病毒感染。1988年Bellance和de Sainf-Aurin首次报道了生长在西印度洋的欧洲鲈患有“神经性病毒”。Yoshikoshi和Inoue(1990)发现了日本的条石鲷出现类似神经坏死病的病理变化,并首次对病毒特征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此外,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海水鱼发现了VNN病毒,到目前为止,除非洲之外,其他各大洲均有相关报道。澳大利亚报道了两种淡水鱼类受VNN自然感染:其一是澳洲贪淡漫鲇,在其网箱外养殖了尖吻鲈(受VNN感染过),取贪淡漫鲇的脑制作切片观察,发现具有典型的患VNN组织坏死症状,并观察到病毒粒子;其二是尖塘鳢(Oxyeleotrislineolatus),Moody(1997)从表现出VNN临床症状的尖塘鳢(未与感染VNN的尖吻鲈接触过)分离到了病毒,该病毒与LcEV同源性达95.7%。Chi SC等首次报道了淡水中的欧洲鳗鲡和中国鲇(Parasilurus asotus)受到VNN感染,欧洲鳗鲡的死亡率为30%,中国鲇的死亡率达100%。
华鼎可等研究“膨胀病”临床诊断将其分为单发或并发症。单发症病鱼体表完整,无明显损伤,鳍无缺损,鳃丝鲜红;腹部明显膨胀,突起如丸状或乒乓球状;鱼体不能下沉,腹部向上,漂浮水面,作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在水面兜圈打转游动。另一类型,病鱼腹部并不膨大,在网底打转或沉于网底不动或时游时停,多半为感染其他病害,形成并发症。华鼎可等把石斑鱼胀鳔症、打转症、鳔综合症等统称为“石斑鱼综合症”,根据本病的渐进性特发病的特点和病理组织学和血清生化测定结果,排除了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病原,也未查见病毒病原。因此,认为本病的病因可能主要是氧化脂质中毒。因此,根据作者对上述“胀鳔病”和“石斑鱼综合症”的描述,其致病原很可能就是VNN。陈信忠等[10]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爆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彩虹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测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苏亚玲对厦门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春、夏季节爆发性疾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检测,确认主要病原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病鱼外观表现典型的神经异常症状。检测76条石斑鱼,检出率90%;病鱼的脑、视网膜、肾脏、肝脏、脾脏等组织均能检出神经坏死病毒,以脑和视网膜检出率更高,肾脏次之,肝脏、脾脏检出率极少,鳃未检出。
张海发等研究了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其幼鱼、雌鱼与雄鱼的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其它硬骨鱼类相比,斜带石斑鱼的血液性状指标处于较低的水平;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细胞比容及血细胞数量低于成鱼,幼鱼与成鱼在血液性状指标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雌雄差异不明显。点带石斑鱼血液研究至今未见相关报道。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