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泽峰,侯军铭,齐岱亭,齐海华,刘 菲
(1.沧州市林业局,河北沧州 061001;2.沧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沧州 061001)
蜱虫的致病原因与预防措施
董泽峰1,侯军铭1,齐岱亭1,齐海华2,刘 菲1
(1.沧州市林业局,河北沧州 061001;2.沧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沧州 061001)
针对近几年暴发的因蜱虫叮咬而引起的粒细胞无形体病,已引起公众特别是林区群众的广泛关注和不安,该文详细介绍了蜱虫的发生情况、生物学特性、致病原因、预防与治疗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引导人们正确面对这种新型人畜共患的疾病。
蜱虫;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畜共患疾病;预防
蜱虫俗称草扒子、草别子、牛虱、隐翅虫、狗豆子等,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虫主要寄生于牛、羊等脊椎动物体上,是一些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1]。人们很容易被蜱虫叮咬,即使再“温柔”的叮咬,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据报道,截至2010年9月,我国已有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2个省份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其中33人被蜱虫叮咬导致死亡。2011年8月24日,沧州晚报报道市区一男童被蜱虫咬伤,据分析应是家人经过草丛时把虫子带到屋里所致。针对近几年蜱虫伤人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不安,同时对常在林区工作的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从蜱虫谈起,详细叙述了蜱虫的发生情况、生物学特性、致病原因、预防与治疗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旨在使人们尤其是常在蜱虫疫源地活动的居民、劳动者及游客等对蜱虫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应对蜱虫的具体防护措施,避免遭受蜱虫的危害,保护人们的健康。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分。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其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蜱虫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2]。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硬蜱若虫只1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若虫有足4对,无生殖孔。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a不等;多数软蜱需0.5~2a。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住房的缝隙中。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虫病患的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活动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解放军战士及旅游者等。此外,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3]。
硬蜱、软蜱均是吸血动物,当它们寄生在动物体表时,损伤皮肤,患病动物出现痛痒、烦躁不安,经常摩擦、抓挠或啃咬皮肤,导致寄生部位出血、水肿、发炎和角质增生,或继发伤口蛆病。由于大量吸食血液,引起患病动物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等。如大量寄生于动物后肢时,可引起后肢麻痹;如寄生在趾间,可引起跛行。
蜱虫在吸食动物血液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它能抑制肌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造成运动神经传导障碍,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通常蜱叮咬动物体5~7d后,开始出现不安、轻度震颤、步态不稳、无力和跛行。症状很快加重,麻痹的范围逐渐扩大呈上行性发展,患病畜前肢或后肢不能活动,或不能站立,但麻痹部位对刺激仍有反应。这种瘫痪和缺钙引起的瘫痪不同,补充钙制剂以后没有治疗效果,只有在去除蜱虫以后才能慢慢恢复,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3]。
蜱在寄生过程中,还能传播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和某些原虫病,如出血热、布氏杆菌病、巴贝斯虫病、埃利希氏病等[4],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人、动物死亡。
2.2.1 森林脑炎 这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3、4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每年的5~8月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2002年我国政府规定,将“森林脑炎”列为法定职业病。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2.2.2 新疆出血热 这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2.2.3 蜱媒回归热 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曾见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主要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a。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2.2.4 莱姆病 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2.2.5 Q热 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a。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
2.2.6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 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a。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曾见本病存在。
2.2.7 细菌性疾病 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d;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体内可存活200~700d,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1)带宠物犬散步或者放养动物,回来时检查动物的体表有无蜱虫,不要将蜱虫带回来;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尽量不养宠物,养的话应定期对宠物驱杀体内外寄生虫,经常给宠物泡澡消毒防虫,且少与其有亲密接触,尽量少带宠物到人员集中地区,以防止与其他动物交叉传染。
(2)新鲜的青草尽量先清洗晾晒干净以后再饲喂动物,或者给动物饲喂干草,避免动物被蜱虫侵害。
(3)经常用杀虫药喷洒动物的圈舍或者用具,宠物犬经常洗澡,洗澡时可以用动物专用的浴液,可以起到预防皮肤病的作用。
(4)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既可防止蜱虫的附着或叮咬,又容易甩掉附着的蜱。在领口、袖口、裤脚等处喷涂0.2%敌百虫水溶液或0.5%拟除虫菊乙醇溶液。颈、手等外露体表,可涂抹避蚊胺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驱避剂[5]。在蜱媒病流行地方野外工作人员要尽量少接触杂草;休息时,要彼此脱衣互相检查,及时除掉侵袭的蜱。
(5)加强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能力,规范其治疗行为,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及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逐步提高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建立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1)消灭动物体上的蜱,可用手捉或用煤油、凡士林等油类涂于寄生部位,使蜱窒息后用镊子拔除。拔出蜱时,应使蜱体与动物的皮肤成垂直往上拔,以避免蜱的口器断落在动物体内引起局部炎症。捉到的蜱应立即杀死,可以放在纸上用火烧死。
(2)可用1%敌百虫、0.5%马拉硫磷等药液对动物的体表进行喷洒、药浴或洗刷,均能杀灭动物体上的蜱虫,但要防止动物舔食[6]。
(3)消灭动物圈舍内的蜱,可以用泥巴堵塞动物圈舍内所有的缝隙和裂口,然后用石灰乳粉刷。或者用0.5%马拉硫磷药液对环境进行喷洒,可以杀死环境中的蜱虫。
(4)人被蜱虫叮咬后的处理。一旦发现有蜱附着体表,应用镊子取去,禁止用手去硬拔。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凡士林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窒息后自然从皮肤上落下,千万不要生拉硬拽;也可点支烟,用烟头烫它的屁股,或用打火机烧;或者用手拍打被虫子吸血的皮肤附近的地方,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7]。对被虫咬过的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手术取出;伤口周围可用0.5%普鲁卡因局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蜱虫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消灭所有的蜱虫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加强对蜱虫病的重视,积极行动起来,至少可以消灭人类和动物居住场所的蜱虫。虽然蜱虫可以引起疾病,但不要恐慌,只要措施得当,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蜱虫病和蜱虫携带的病毒病是可以治疗的。
[1]李连任.蜱虫病防治四措施[J].种养一线,2010,(11):36.
[2]周艳,揭盛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27(9):566-569.
[3]孙旭阳.蜱虫所引起疑似无形体病已在6省市发现[N].新京报,2010-09-09.
[4]张丽娟,任军,徐建国.无形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7,28(2):189-191.
[5]黄卫东,张楠.蜱虫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0,3(4):222-227.
[6]谭西顺.如何防蜱虫叮咬[J].劳动保护,2010,(10):116-117.
[7]芮艺,鲍秋香.蜱虫类寄生虫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0,(12):32-33.
S763.46
A
1002-3356(2011)05-0047-03
201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