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伟 彭力亚 吕志民 李 梅 袁 军 薛维华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头体针择时治疗缺血性中风76例※
张振伟 彭力亚1吕志民2李 梅 袁 军 薛维华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脑缺血;卒中;头针;针灸疗法;时间治疗学
2007-03—2010-01 ,我们运用头体针择时治疗缺血性中风76例,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均为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45例,女31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46岁,平均(60±5.14)岁;病程最长12个月,最短15 d,平均(7±1.21)个月;分型[1]:轻型48 例,中型25 例,重型 3 例。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1996-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进行诊断,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且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5~65岁;③15 d≤病程≤12个月;④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分;⑤意识清楚,能配合检查治疗;⑥颈内动脉系统梗死;⑦知情同意者。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脑栓塞者;③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的脑梗死患者。
1.2.4 脱落与中断标准 因不良反应自行停止治疗或严重不良反应停止治疗者视为脱落病例,统计不良反应。
1.3 治疗方法
1.3.1 体针治疗(上午) ①取穴:上肢主要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肩贞、外关、列缺等。下肢主要取患侧阳陵泉、阴陵泉、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环跳、昆仑、太冲等。言语不利配哑门、廉泉;口角歪斜加患侧地仓、颊车、颧髎。每次取8~10个穴位。②操作方法:选用合适的毫针,常规消毒后,毫针刺,捻转提插,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
1.3.2 头针治疗(下午) ①取穴:“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3]中的顶颞前斜线、顶旁线。②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选用直径为0.30 mm,长40~50 mm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15~30°将针快速刺入头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层。顶颞前斜线采用3根毫针接力刺法,将此线从前神聪至悬厘分3等份,前神聪为第1进针点,第1、2等分点分别为第2、3进针点,3针均刺入头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与头皮平行捻到一定的深度,快速捻转2 min;再根据患者体质强弱配合抽气泻法、进气补法的进针手法。体盛者用抽气法,体弱者用进气法。抽气法在针入帽状腱下层后与头皮平行捻进一定深度,用拇指、示指紧捏针柄,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做小幅度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刺入原处。进气法在做快速捻转后将针推出一些,用拇指、示指紧捏针柄,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再缓慢的退回原处[3]。顶旁1线、顶旁2线分别从承光、正营穴进针沿线先后平刺,行快速捻转法,留针1 h。在留针过程中隔20 min行针1次,同时嘱患者配合意念进行患肢活动,如在床面上的左右平移、抬举臂和上下肢屈伸等运动。每日1次。
1.3.3 疗程 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5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愈显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本组76例,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51例,进步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1%,愈显率73.7%。
王某,女,61岁。2010-05-06右侧肢体活动不利6 h入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余年。刻诊: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头痛,头晕,心悸,气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血压21.3/14.7 kPa(160/110 mm Hg),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双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伸舌居中,口角向左侧歪斜,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侧上、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均增强,肱二头肌腱反射及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跟膝腱反射亢进,右巴彬斯基征(+)。颅脑CT扫描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肝肾阴亏、风痰阻络)。西医诊断:脑梗死(左基底节区);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治疗除必要的降颅压、降血压等药物治疗外,采用头体针间隔针刺方案治疗,1周后肌力开始恢复,语言转清,3周肌力增至Ⅳ级,5周后肌力为Ⅴ-级,能独自行走,双手握力稍弱。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风痰瘀血阻滞经络,营卫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其病位在脑,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痰、瘀,两者可互为因果。《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根据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区在头皮的投影,顶颞前斜线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是对侧肢体的运动中枢;顶颞后斜线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是对侧肢体的感觉中枢。头针疗法是在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和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疗法。研究表明,运用头针对肢体的运动功能、面瘫、语言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有显著意义[5]。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故肌肉、四肢的正常运动,必须受到阳明经气血的充养才能进行,故传统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和少阳经穴。头、体穴合用能进一步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和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从而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情况[6]。故头体针联合使用,集合了2种针法的优势,可取长补短,疗效优于单一针法。近年来关于针灸时间效应的研究提示针灸作用的时间是有限度的,超过某一时间限度针灸效应会逐渐下降直至消失[7-9],产生这种效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停止了针灸刺激[10]。石学敏院士认为,针灸治疗脑梗死的2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 h[11-12]。可见,把头针和体针分隔在同1 d内2次使用,可以增加针刺效应的蓄积作用,使针刺作用的时间更持续。头体针择时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疗效高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陆寿康,孔尧其.实用头针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8.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罗小光,沈麒根.中风后遗症的头针治疗与康复评估[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6,21(3):204-205.
[6]马志英,王秋云.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9):1361-1362.
[7]赵仓焕,谢步霓,王文靖,等.电针后不同时间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症局部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变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440-442.
[8]窦思东,刘凯,方小玲,等.针刺疗程长短与剌激量对针灸效应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1):27-28.
[9]Baldry P.Superficial versus deep dry needling[J].Acupunct Med,2002,20(2-3):78-81.
[10]陈日新.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时效关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4):56-57.
[11]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J].中国针灸,2003,23(5):287-289.
[12]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4):3-5.
R743.3;R743.31;R245.321;R246.1
A
1002-2619(2011)07-1043-02
※项目来源:2009年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指导课题(编号:09246104D)
1 河北省晋州市中医院骨科,河北 晋州 052260
2 河北省临漳县中医院内科,河北 临漳 056600
张振伟(1971—),男,主任医师,学士。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研究方向: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
2011-02-28)